诵读欣赏:《论语》则教案一等奖

《诵读欣赏:《论语》则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诵读欣赏:《论语》则教案一等奖

1、诵读欣赏:《论语》则教案一等奖

第八学时 诵读欣赏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力求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交流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第一块理解性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指引人们如何处世?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几则《论语》。

2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篇短文,现在请大家再把文章读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词。

学生阅读,做好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3

将全班分为两组,相互质疑

教师组织质疑,并解答学生解答不准确之处。

学生相互质疑

4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一下《论语》八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

第二块拓展延伸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们选择一条语录,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谈谈你对所选的这条语录的理解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第三块经验交流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对于学习,除了语录中提到的方法和态度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能与你的同桌分享。

学生思考

2

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3

教师组织交流,对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利用好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地学习。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熟读八则《论语》,直至能背。

2、诵读欣赏:《论语》则教案

第八学时 诵读欣赏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力求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交流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第一块理解性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指引人们如何处世?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几则《论语》。

2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篇短文,现在请大家再把文章读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词。

学生阅读,做好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3

将全班分为两组,相互质疑

教师组织质疑,并解答学生解答不准确之处。

学生相互质疑

4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一下《论语》八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

第二块拓展延伸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们选择一条语录,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谈谈你对所选的这条语录的理解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第三块经验交流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对于学习,除了语录中提到的方法和态度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能与你的同桌分享。

学生思考

2

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3

教师组织交流,对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利用好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地学习。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熟读八则《论语》,直至能背。

3、诵读欣赏:古诗《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4、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课 型

课时

1

整合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 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 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 破

策 略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 前

准 备

预习  查阅资料   多媒体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一)赏析《蝉》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喻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颔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教学反思

                   

5、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背诵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重难点

重点:背诵三首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默写前两首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蝉》

1、了解作者,读准字音、停顿。

2、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

3、思考: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孤雁》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读准字音、停顿。

2、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

3、《孤雁》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蝉》

1、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与欧阳修、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3、提示:喻指清高尊贵的人

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

《孤雁》

1、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3、提示: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作者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爱憎感情。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背诵二首诗。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收集和动物有关的诗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课时

       2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背诵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重难点

重点:背诵三首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复习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默写第三首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读准字音、停顿。

2、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

3、思考: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是哪个字?

(2)《鹧鸪》的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3)颈联是紧承上句哪个字?“乍”、“才”和“征袖湿”、“翠眉低”有什么作用?

(4)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郑谷,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

2、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3、(1)啼

(2)渲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借助传说渲染令人魂销肠断氛围。

(3)紧承上句“啼”字而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之感动人心;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4)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蝉》这首诗借蝉抒怀,寓意是:--------------------------------------------------。

《孤雁》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

《鹧鸪》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借以抒发-----------------------。

背诵并默写《鹧鸪》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积累和动物有关的诗句。

2、完成《基础训练》。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6、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时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使至塞上》《黄鹤楼》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揭示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一)学习《使至塞上》自学提纲: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对照课文注解理解诗意

理解下列词义:使至塞上 单车 问边 属国 居延 征蓬 长河 萧关 候骑 燕然

3、体会“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奇丽意境。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2、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③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师: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④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这句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小结: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准确。

(二)学习《黄鹤楼》自学提纲:

1、理解诗意 理解下列词义:悠悠  历历 萋萋

2、诵读思考:

①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②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③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④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⑤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⑥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

四、合作交流:作者登上黄鹤楼,看长江滚滚急流,望白云悠悠而去,不禁想起了神话传说中仙人骑鹤而去的故事。可是此时,除了黄鹤楼,什么也没有了。这四句,下笔突兀,围绕黄鹤楼反复吟颂诵,景物寥廓,情感空寂。“黄鹤楼一去不复反,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叫人浮想联翩,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前四句总体上表达出诗人感情的低落,那么后四句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五六句,写的是繁荣的景致,但烘托的却是冷清的思乡之情,可谓以荣景显伤情。夕阳落山了,故乡在哪里?看着万古不息的江水,诗人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心里荡起了游子的孤独与凄凉。

五、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教学反思:                                                        

诵读欣赏《归园田居》

课题

诵读欣赏《归园田居》

课时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重难点

4、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5、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检查《使至塞上》、《黄鹤楼》背诵、默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诗义,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南山  稀  兴 荒秽  荷锄  道狭  足  但使  愿无违

3、赏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略

2、理解: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足:值得。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诵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4、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虽然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 

 6、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

参考: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我们应正确看待得失。

四、课堂小结。

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使至塞上》中“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使至塞上》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说说《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描述一下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归园田居


 

             

教 学 反 思                           

7、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狐假虎威》:片段欣赏:重视求异培养创新巧妙

……

教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的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学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常规思维)

学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自己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常规思维)

学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求异思维)

教师:(作惊吓状)你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重视求异,培养创新)

学生3:因为老师以前教育过我们,遇到坏人相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它,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说它很聪明。(能联系生活,许多学生听了连连点头。)

教师: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记得《狐狸与乌鸦》这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新旧联系,巧妙迁移,对比理解。)

学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

教师:为什么?

学生4: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学生5:因为它不劳动,骗乌鸦嘴里的肉吃,害得乌鸦没食物给孩子吃。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

教学评析: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与此同时,教师更应注意引导学生求异过程中思维的准确性与深刻性。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维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层层深入。通过新旧联系,对比理解,让学生创新更有意义。鼓励学生求异,有独到见解,从而品尝。

8、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2、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⑧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⑨殆(dài):有害。⑩弘(hó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熟课文。

二、理解探究

1.试着翻译课文。

2.从《<论语>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三、合作释疑: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4.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四、课内精读

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

参考答案

二、理解探究

1.试着翻译课文。

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

第五则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第六则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八则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以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从《<论语>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则;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则;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包括8、10两则。当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就得不断学习,学习和做人两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

3.请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合作释疑: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4.略

四、课内精读

1.略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五、拓展延伸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2.简答: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消除对立,和睦相处,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9、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寒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0、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含答案)

诵 读 欣 赏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古诗。

2.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学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使至塞上》作者 王维 ,字摩诘,唐代诗人,世称“ 诗佛 ”,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之语。 

《黄鹤楼》作者 崔颢 ,唐代诗人,作品有《崔颢集》。 

《归园田居》作者 陶渊明 , 东晋 (时期)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 五柳先生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候骑(jì) 燕然(yān) 崔颢(hào)

萋萋(qī)    晨兴(xīng)  荒秽(huì)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蓬出汉塞:随风远飞的枯蓬。 (2)萧关逢候骑:侦察骑兵。 

(3)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     (4)晨兴理荒秽:杂草。

4.阅读诗歌,按照原文填空。

(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 

5.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黄鹤楼》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发日暮怀归之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使至塞上》一诗中“征蓬”和“归雁”各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问题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受到后人高度赞赏,这句诗好在何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问题三:有人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读起来单调乏味,寡淡无趣,你认为呢?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烘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创造了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问题四: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归隐?

在那样“举世皆浊”的世风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须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试想,如果陶渊明不辞彭泽县令,会怎样?晋朝只是多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中国却少了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中国诗坛上将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再说,如果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高薪养廉”的时代,他会依然归隐吗? 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垃圾,陶渊明是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陶渊明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岁月的风尘,愈加高大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