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与反思一等奖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与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与反思一等奖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与反思一等奖

内容预览:

《核舟记》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

髯( )髻( )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

篆章( )矫(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参考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

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通“屈 ”弯曲

3.通“横”

4.通“父”,男子的美称

5.通“拣 ”挑选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

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

3.宋 鲁直

4. 盖大苏泛赤壁云

5.灵活精致

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7.豁达开朗

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

10.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1.嘻,技亦灵怪矣哉

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略

六、 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八、中考巡礼

1、(1)戴着高高的帽子 (2)胡须 (3)露 (4)清清楚楚

2、略

3、峨冠而多髯

4、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九、迁移整合

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十、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十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容预览:

《核舟记》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

髯( )髻( )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

篆章( )矫(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参考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

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通“屈 ”弯曲

3.通“横”

4.通“父”,男子的美称

5.通“拣 ”挑选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

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

3.宋 鲁直

4. 盖大苏泛赤壁云

5.灵活精致

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7.豁达开朗

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

10.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1.嘻,技亦灵怪矣哉

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略

六、 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八、中考巡礼

1、(1)戴着高高的帽子 (2)胡须 (3)露 (4)清清楚楚

2、略

3、峨冠而多髯

4、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九、迁移整合

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十、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十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预览: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第9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资料提供者:刘舜旭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风火山隧道贯通建设的奇迹的事迹。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家整理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并学习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所遇到的困难。

2、体会建设者的英雄气概,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天路》

2、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题:这条“天路”就是青藏铁路。它为什么被叫做“天路”呢?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字词,理解文意。

(2)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3)勾画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2、鼓励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检查字词情况

4、提问:文中有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1、过渡: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人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2、研读“困难1”

(1)修建者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2)认识困难,出示句子——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理解困难,了解什么叫“冻土”、“海拔”。

(4)克服困难,出示句子——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5)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考察次数多、时间多,吃苦耐劳的精神。)

(6)激情朗读:在充满困难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朗读5、6自然段)

3、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3)克服困难:从哪些词看出科技人员的艰辛?(理解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4)感情升华:天气十分恶劣,工作非常危险、繁重,当你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有感情读8、9自然段)

(5)过渡小结: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四、拓展交流,丰富形象

1、感受修建者的精神:既然这项工程难度这么大,让人无法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条铁路的修建有什么意义?面对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3、鼓励谈话:从铁路修建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就是这条包含着无数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铁路,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画下了新的篇章。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竣工,在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路或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2、有感情朗读课文。

青藏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在教学之前应做好相关的资料调查,如铁路修建的时间、路长,什么是高原冻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铁路的伟大意义。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次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了解修路中出现的困难和修建者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在了解到修铁路的困难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们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修建铁路的困难,加深对与那些修建者的认识,升华情感。

而在后面的说和学当中,使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加强情感的表达,达到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最后,做一些简单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能关注到西藏和西部的一些内容,加深对国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6、《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但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期盼已久的事。2006年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这条铁路是怎样修建成的。

二、初读课文

1、指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思考:

青藏铁路是条什么样的铁路?

2、交流。

三、默读课文,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 怎样克服 冻土难打隧道 昼夜观测 反复试验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四、想象与交流

房子吹到了,屋顶掀翻了,头被砸破了,脸流血了……可是队员们想到西藏人民的迫切期望,他们咬紧牙关,一遍一遍地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生自由交流。

五、交流有关资料

正是这句口号时刻鼓舞着筑路大军,使这条铁路全线贯通。

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最相对筑路大军说一句什么?

7、《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第一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 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七、总结

第二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 王艳楠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 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8、《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七、总结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4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9、《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但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期盼已久的事。2006年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这条铁路是怎样修建成的。

二、初读课文

1、指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思考:

青藏铁路是条什么样的铁路?

2、交流。

三、默读课文,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 怎样克服 冻土难打隧道 昼夜观测 反复试验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四、想象与交流

房子吹到了,屋顶掀翻了,头被砸破了,脸流血了……可是队员们想到西藏人民的迫切期望,他们咬紧牙关,一遍一遍地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生自由交流。

五、交流有关资料

正是这句口号时刻鼓舞着筑路大军,使这条铁路全线贯通。

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最相对筑路大军说一句什么?

六、总结

10、《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学习这篇文章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建议】

1、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⑴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⑵ 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⑶ 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⑴ 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⑵ 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置留作业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七、练习设计

1、用“∨”选择加粗字的读音:

妖娆(rāo náo) 隧﹙suì shuì﹚道 机械﹙jiè xiè﹚ 青藏﹙zàng zhàng﹚ 狰狞﹙níng líng﹚ 巍峨﹙wèi wēi﹚

2、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

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 )

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青藏铁路简介: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是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铺轨建设的决战之年,年底将完成铺轨工作,2007年7月将正式通车运行。青藏铁路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地区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