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1、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案例】

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读到课文第一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这首曲子的,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还是写‘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就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转身对同学们说:“伟峰同学,总是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

这时,艳茹又接着说道:“老师,怎么教科书,也会写错呢?”

“是啊,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都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是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还是没改变。”

……

我趁着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提出了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性的举措:“同学们说得很好,善于抓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老师看你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样子吧,我们给这本教科书的编辑叔叔阿姨们写封信。你们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可以通过信来向他们传达。好不好呢?”

“好!”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处于一种非常积极投入状态中,他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笔来,唰唰地写开了……

【教学反思】

反思一:

对教材而言: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作者的世界观影响的产物。所以,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识的养成,是有大好处的。

反思二:

对学生而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材只是载体。这堂语文课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觉得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标下的产物。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并愿意说,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关注了伟峰等同学的质疑,也就是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一定认为:老师,您瞧我们同学多厉害,还能给编辑的叔叔阿姨提出问题呢。出现了兴奋点,带给同学们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再次促进他们进行写作的欲望。这在以往写作课上,是很少达到这种创作热情的。可想而知,这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

反思三:

对教师而言:

教材是死的,可我们教师的运用是活的,这就要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灵活应用。而在这堂语文课中,如果没有伟峰同学提出质疑,我想就错过了很多东西,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没能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惭愧于学生。回首已经过去的教学生活,很多时候都做了教材的复制者。反思醒悟,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生成过程中,赋于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往往会闪现心灵的火花。我会让我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去关注倾听每一个学生述说,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与所惑,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打断学生的思维。我更会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发展,让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与共享,教学相长的目的。

2、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

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读到课文第一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这首曲子的,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还是写‘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就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转身对同学们说:“伟峰同学,总是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

这时,艳茹又接着说道:“老师,怎么教科书,也会写错呢?”

“是啊,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都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是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还是没改变。”

……

我趁着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提出了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性的举措:“同学们说得很好,善于抓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老师看你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样子吧,我们给这本教科书的编辑叔叔阿姨们写封信。你们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可以通过信来向他们传达。好不好呢?”

“好!”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处于一种非常积极投入状态中,他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笔来,唰唰地写开了……

【教学反思】

反思一:

对教材而言: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作者的世界观影响的产物。所以,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识的养成,是有大好处的。

反思二:

对学生而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材只是载体。这堂语文课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觉得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标下的产物。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并愿意说,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关注了伟峰等同学的质疑,也就是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一定认为:老师,您瞧我们同学多厉害,还能给编辑的叔叔阿姨提出问题呢。出现了兴奋点,带给同学们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再次促进他们进行写作的欲望。这在以往写作课上,是很少达到这种创作热情的。可想而知,这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

反思三:

对教师而言:

教材是死的,可我们教师的运用是活的,这就要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灵活应用。而在这堂语文课中,如果没有伟峰同学提出质疑,我想就错过了很多东西,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没能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惭愧于学生。回首已经过去的教学生活,很多时候都做了教材的复制者。反思醒悟,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生成过程中,赋于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往往会闪现心灵的火花。我会让我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去关注倾听每一个学生述说,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与所惑,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打断学生的思维。我更会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发展,让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与共享,教学相长的目的。

3、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

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读到课文第一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这首曲子的,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还是写‘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就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转身对同学们说:“伟峰同学,总是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

这时,艳茹又接着说道:“老师,怎么教科书,也会写错呢?”

“是啊,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都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是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还是没改变。”

……

我趁着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提出了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性的举措:“同学们说得很好,善于抓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老师看你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样子吧,我们给这本教科书的编辑叔叔阿姨们写封信。你们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可以通过信来向他们传达。好不好呢?”

“好!”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处于一种非常积极投入状态中,他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笔来,唰唰地写开了……

【教学反思】

反思一:

对教材而言: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作者的世界观影响的产物。所以,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识的养成,是有大好处的。

反思二:

对学生而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材只是载体。这堂语文课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觉得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标下的产物。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并愿意说,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关注了伟峰等同学的质疑,也就是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一定认为:老师,您瞧我们同学多厉害,还能给编辑的叔叔阿姨提出问题呢。出现了兴奋点,带给同学们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再次促进他们进行写作的欲望。这在以往写作课上,是很少达到这种创作热情的。可想而知,这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

反思三:

对教师而言:

教材是死的,可我们教师的运用是活的,这就要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灵活应用。而在这堂语文课中,如果没有伟峰同学提出质疑,我想就错过了很多东西,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没能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惭愧于学生。回首已经过去的教学生活,很多时候都做了教材的复制者。反思醒悟,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生成过程中,赋于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往往会闪现心灵的火花。我会让我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去关注倾听每一个学生述说,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与所惑,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打断学生的思维。我更会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发展,让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与共享,教学相长的目的。

4、不加预设,自由生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阳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兴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课:26、月亮曲(第一课时)。任务是初步理解课文。这课书由于我上过几遍,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时我尽量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只打腹稿──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预设。

上课时,由简介贝多芬入手,继而自己首先初步尝试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又让学生续读了一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穷,但很爱音乐。……

接着我又让男生读及鞋迈、贝多芬,女生读盲姑娘的话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通过练读能初步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的心情,师叙述内容,初步理解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情景,灵感产生的原因,听见兄妹的表现、结果等内容,学生兴趣十足。

“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再次待读──”

“同学们又读了一遍,那么大家说说:全文带什么语调读?只有一处是激昂的,是哪处?兄妹俩的谈话,怎样读?贝多芬走进茅屋,怎样读?盲姑娘对贝多芬说,怎样读?”

“让我们按照这些方法,好好练习,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世界名曲?一节课一展同学们的朗读风采?”

(同学们神态飞扬。)

【教学反思】

本课时由于不加预设,打破常规,课上得扬扬洒洒,把学生兴趣初步调动起来,始终以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当地人物心情,把学生引入角色,朗读由男、女角色读入手,读出语气及心情,进而体会到贝多芬创作灵感引发的原因。

5、不加预设,自由生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阳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兴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课:26、月亮曲(第一课时)。任务是初步理解课文。这课书由于我上过几遍,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时我尽量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只打腹稿──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预设。

上课时,由简介贝多芬入手,继而自己首先初步尝试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又让学生续读了一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穷,但很爱音乐。……

接着我又让男生读及鞋迈、贝多芬,女生读盲姑娘的话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通过练读能初步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的心情,师叙述内容,初步理解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情景,灵感产生的原因,听见兄妹的表现、结果等内容,学生兴趣十足。

“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再次待读──”

“同学们又读了一遍,那么大家说说:全文带什么语调读?只有一处是激昂的,是哪处?兄妹俩的谈话,怎样读?贝多芬走进茅屋,怎样读?盲姑娘对贝多芬说,怎样读?”

“让我们按照这些方法,好好练习,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世界名曲?一节课一展同学们的朗读风采?”

(同学们神态飞扬。)

【教学反思】

本课时由于不加预设,打破常规,课上得扬扬洒洒,把学生兴趣初步调动起来,始终以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当地人物心情,把学生引入角色,朗读由男、女角色读入手,读出语气及心情,进而体会到贝多芬创作灵感引发的原因。

6、纠错,别忘了尊重学生──《月光曲》朗读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描述】

《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钢琴曲的情景,特别是第九自然段,不仅意境优美,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创设出了一幅月光下大海风起浪涌、波涛澎湃的景象,让抽象的音乐旋律化成了可以触摸的鲜活画面。而这些内容也为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学生在深入领悟内容之后,感情朗读比赛一个比一个精彩。突然,一名平时朗读能力不太好的同学也兴高采烈地走上了讲台。开始他的声音洪亮,也朗读得相当流畅,后来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的现象,而情感的把握,也不太到位,缺乏语气变化。有好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地举起手来,准备站起来主动地指出,我也曾试图及时地提醒他,加以纠正,但最终我还是没有打断他,耐心地等待他一直读完这个段落。直到他坐下去,我简单地小结道:“这位同学读得声音响亮,同以往相比有明显进步,下面请大家谈谈你们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

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举手发言:

生1:他把“一缕一缕”这个词语读成“一搂一搂”了。

生2:他把“微波粼粼”读成了“波光粼粼”了。

生3:还有,“月光照在那恬静的脸上”一句,他把“正”字读掉了。

生4:我觉得这一段中,大海开始很平静,到后来起了大风,浪花涌动,速度应该越来越快,力量也应该越来越强烈。

……

面对着同学们踊跃的发言,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谈到的关于情感基调的问题,我十分赞成,于是我又补充道:“《月光曲》这首曲子我们是看不见的,课文也不可能将声音传达到我们的耳朵里。作者通过写兄妹俩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来表现曲子的内容,乐曲的旋律、曲调、节奏的变化需要根据画面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是从舒缓、柔和到快速、强烈、高昂激荡。如果你能在这方面留心点,相信会读得更好的。”

看着那位同有些难为情的样子,我一方面表扬了其他同学听得仔细,谈得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为了让这位同学不至于因为大家找的“毛病”太多,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挫伤了他的自尊心,面带赞许的笑容走近这位学

生:“你本来读得还是很不错的嘛,大家很热心地给你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可别以为是在挑刺,是他们在关心你。把那些小问题改一改,反复再读一读,揣摩揣摩,效果一定会更感人的。”

那位同学愉快地点了点头,显然是同意了我的看法。

【课后反思】

学生朗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是立即示意他暂停,马上指出、矫正呢,还是要等他读完之后,再细细道来,逐一告诉他?这种在新课程教学中尤其是朗读教学中极易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加以探讨、商榷。这个片断中,我在发现学生朗读问题时,并没有贸然地打断他,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遵循教学客观规律:

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像这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朗读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这些错误的出现又是他们自己未曾意识到的,尽管如此,他仍然会投入身心地向下朗读,教师如果毫不客气地勒令其停止下来,对其错误不留情面地指出,是一种对学生主体地位及自身人格的不尊重。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一个朋友、参与者、协作者平等的角色来倾听,而不是简单地横加干预,教师应该学会聆听,更应该有耐心和宽容。试想:如果教师在学生朗读中打岔似的纠正势必会给他们下面的朗读投下阴影,甚至使他们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余下的内容不愿意再尽心尽力地去读。

3、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同时,学生从十分投入的感情状态一下子拉出来,等到教师指正后,难以一下子再进入角色,读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找不到感觉。

等到学生读完后再指出其问题可以不影响他的整体的连续性,内容及情绪不会被拆得支离破碎,同时学生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听取意见,对自己的朗读做一番回顾与反思,反省与自我评价,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番新的审视,并最终融入到新一轮的更有成效的朗读中去。

总之,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在读中纠错还是在读后纠错,不仅仅只是时机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观与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泛抽象的话,而是需要落实在最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从这个朗读教学的小细节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与反思。

7、纠错,别忘了尊重学生──《月光曲》朗读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描述】

《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钢琴曲的情景,特别是第九自然段,不仅意境优美,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创设出了一幅月光下大海风起浪涌、波涛澎湃的景象,让抽象的音乐旋律化成了可以触摸的鲜活画面。而这些内容也为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学生在深入领悟内容之后,感情朗读比赛一个比一个精彩。突然,一名平时朗读能力不太好的同学也兴高采烈地走上了讲台。开始他的声音洪亮,也朗读得相当流畅,后来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的现象,而情感的把握,也不太到位,缺乏语气变化。有好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地举起手来,准备站起来主动地指出,我也曾试图及时地提醒他,加以纠正,但最终我还是没有打断他,耐心地等待他一直读完这个段落。直到他坐下去,我简单地小结道:“这位同学读得声音响亮,同以往相比有明显进步,下面请大家谈谈你们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

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举手发言:

生1:他把“一缕一缕”这个词语读成“一搂一搂”了。

生2:他把“微波粼粼”读成了“波光粼粼”了。

生3:还有,“月光照在那恬静的脸上”一句,他把“正”字读掉了。

生4:我觉得这一段中,大海开始很平静,到后来起了大风,浪花涌动,速度应该越来越快,力量也应该越来越强烈。

……

面对着同学们踊跃的发言,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谈到的关于情感基调的问题,我十分赞成,于是我又补充道:“《月光曲》这首曲子我们是看不见的,课文也不可能将声音传达到我们的耳朵里。作者通过写兄妹俩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来表现曲子的内容,乐曲的旋律、曲调、节奏的变化需要根据画面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是从舒缓、柔和到快速、强烈、高昂激荡。如果你能在这方面留心点,相信会读得更好的。”

看着那位同有些难为情的样子,我一方面表扬了其他同学听得仔细,谈得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为了让这位同学不至于因为大家找的“毛病”太多,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挫伤了他的自尊心,面带赞许的笑容走近这位学

生:“你本来读得还是很不错的嘛,大家很热心地给你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可别以为是在挑刺,是他们在关心你。把那些小问题改一改,反复再读一读,揣摩揣摩,效果一定会更感人的。”

那位同学愉快地点了点头,显然是同意了我的看法。

【课后反思】

学生朗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是立即示意他暂停,马上指出、矫正呢,还是要等他读完之后,再细细道来,逐一告诉他?这种在新课程教学中尤其是朗读教学中极易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加以探讨、商榷。这个片断中,我在发现学生朗读问题时,并没有贸然地打断他,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遵循教学客观规律:

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像这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朗读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这些错误的出现又是他们自己未曾意识到的,尽管如此,他仍然会投入身心地向下朗读,教师如果毫不客气地勒令其停止下来,对其错误不留情面地指出,是一种对学生主体地位及自身人格的不尊重。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一个朋友、参与者、协作者平等的角色来倾听,而不是简单地横加干预,教师应该学会聆听,更应该有耐心和宽容。试想:如果教师在学生朗读中打岔似的纠正势必会给他们下面的朗读投下阴影,甚至使他们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余下的内容不愿意再尽心尽力地去读。

3、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同时,学生从十分投入的感情状态一下子拉出来,等到教师指正后,难以一下子再进入角色,读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找不到感觉。

等到学生读完后再指出其问题可以不影响他的整体的连续性,内容及情绪不会被拆得支离破碎,同时学生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听取意见,对自己的朗读做一番回顾与反思,反省与自我评价,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番新的审视,并最终融入到新一轮的更有成效的朗读中去。

总之,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在读中纠错还是在读后纠错,不仅仅只是时机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观与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泛抽象的话,而是需要落实在最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从这个朗读教学的小细节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与反思。

8、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9、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10、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11、探视新课程实验下的朗读教学──《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朗读,语文课堂亘古不变的话题。尤其在低年级阅读课上,让学生学会朗读,感悟情思,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1】《影子》

(前景:学生自由初读一两遍。老师抽读,要求两位学生把“小黑狗”一词连读,全班练习了一次。然后开始识字。)

师:学会了生字,你肯定会读课文了。自己读读课文,读出“影子”的有趣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个学生轻声读,每个字拖得长长的,语调很平,似乎还在认字)。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不够响亮。

生2:他没有把“小黑狗”连起来读。

师:还有吗?学生没人举手。

师又问:谁比他读得更好?有两三个班中积极举手的同学要求读,老师请了其中一个。这个学生朗读声音大了一些,“小黑狗”词儿连读了。从他的朗读声中,仍然感受不到“影子”的有趣。老师看看没人再举手,就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一个小节的课文就学完了,第二小节也如此这般地读完。接下来课堂上就开始练习拓展了。

【案例2】《小小的船》(同样的环节。)

师: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去了,大家会读课文吗?

生齐声:会!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学生读得很响亮,有一个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师问那个学生:你在读的时候,为什么脸上笑咪咪的?

生:我的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画。

师(非常高兴):我们读的时候,眼前要出现一幅幅的画,学着她的样子,大家读给同桌同学听,并且评议一下。学生读毕,有的说,我的同桌读得笑咪咪的;有的说,我的同桌很有表情;有的说,我的同桌读得很快。鲜有人感受到夜空月景的美妙。

【教学反思】

这是两堂阅读课中的朗读教学。极有韵味的儿歌,富有灵性的孩子,课堂上呈现的却是一遍又一遍平淡无奇的读书。古人读书,读到妙处,拍案称奇,不禁击节吟咏。此种读书乐趣,在孩子刚接触朗读时,就荡然无存,流为形式,看来是背离了朗读教学的初衷。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如何展开?我想可以紧扣“不同层次不同要求”来展开。

一、初读,要保证充足时间,全体积极参与

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准确的语言、合理的停顿来朗读课文,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第一层次,也是重点。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读到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仅字要念准,而且要让学生建构词的概念,就是让他们把词连读,弄清一个句子中有几个词构成。这样才能为感悟课文打下基础。这样高的要求,仅仅靠一遍初读,再加几分钟识字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讲,更是不够。案例1中,第一个学生读课文,他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还在认读,可知老师在初读阶段做得还不够。我认为,初读阶段很关键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课开始的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不可做做样子,草草收兵。老师抽生反馈读,目的是了解学生读的程度,并且再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为读正确、通顺,老师可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如抽读、同桌读、小组检查读、轮读、师生对读、赛读。难读之处,教师还要领读、范读。像《影子》中的“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其中的“小黑狗”,纠正了三位同学,还有人不会。这时,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可几次范读,扩大训练面。让学生反复读,真正达到人人过关的要求。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朗读训练还可适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竞赛、解说、演说等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二、精读,要让理解和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教学第二层次,即要让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并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要让朗读上升到这一层次,老师要重视理解的作用。影子有趣吗?怎样有趣?其实《影子》中写着:“影子常常跟着我,好像一只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小黑狗” “好朋友”蕴含了一个常理“形影相随”,形象的比喻,体现了我对影子的喜爱。这些字面含着的意思,不可能所有人都悟到。学生不能理解,怎么能读出影子时时相随的有趣来呢?诚然,我们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那么,怎样让一年级学生来理解课文呢?

首先,可唤起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

汉语言跟西方语言不同,它是极富弹性,意蕴的,在模糊中求准确,且富有诗意,这就是汉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读者通过生活经验,一一叠加起来,就进入了一个动人心魄的艺术境界:萧条、寂寞、悲凉。这样的文字,缺少生活体验的介入就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蕴。如《影子》,我们可以让学生找找:教室里,你的影子在哪?平时你在哪儿看到过影子?这些活动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影子的印象。此时教师便可趁热打铁,问同学们:影子一直在我们身边,多有趣呀,多像个好朋友呀!想想你怎么读好这个句子,注意影子可是你的好朋友,要读得亲热些。学生读后再评评:读得有趣吗?感受到亲热了吗?感性认识的加入,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学生从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其次,可品字词建构清晰图景来理解课文。

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玩味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细化为清晰图景,将死的词语,化为活的词语,从而理解课文。比如《小小的船》,学生已感受到文中所写像一幅画,教师可引导:我们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呀?抓住一连串叠词,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月儿是弯弯的,像一只小小的船,两头还是尖尖的,旁边还有星星一闪一闪,天却是蓝蓝的。蓝的天、亮的星、弯的月,构成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呀!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清晰的夜空图。这些叠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边读边在脑中画图,自然感受到儿歌的韵味,真正地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三、诵读,有效积累的好方法

一年级课文以琅琅上口的儿歌为主,很多儿歌既压韵,又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词句,更应提倡“熟读成诵”。朗读教学最后阶段,就是积累课文词句。诵读,可让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诵读,有别于朗读,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云:“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意思是说:专心致志地朗读,眼睛看见即在口中朗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这样读书,一遍胜十遍,而且不至于太劳累。诵读的基础是熟读。只有在扎实地进行了初读、精读环节,才可以进行诵读。诵读的外部表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诵读的内在反应是学生边读边在脑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所谓“寻言以明象”,打个比方就是在脑海中“过电影”。例如《小小的船》,教师要求学生想象,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中映出形象,也就是迅速地将文字符号化为形象,将“小船、蓝天、闪闪的星星”一个个形象组合成整体:一幅美丽的夜空图。学生心中有图,口中自然有情,这样记忆的文字就不容易忘记。若文字描写离学生生活较远,可辅以挂图、录像或多媒体帮助学生“过电影”。诵读的形式可不限于读书,也可以是创造性的复述、分角色对话、演课本剧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和内化。

四、评价:贯穿朗读始终,指明努力方向

朗读中的评价,本具有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多重功能。好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参与下一轮朗读的热情,指明朗读努力方向。低年级课堂上,需要教师引导性的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如何读就能提高朗读水平。教师要教会学生评价的话语。朗读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评价的重点也可因时不同而不同。初读感知时,着重评价字音的正确性、词的连贯性,或声音响亮与否。评价用语可用:“你读的什么字(词)不对,应该读什么”“你的声音很响亮”等。精读时,要表达听读后的感受,是否感受到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达的感情。评价用语可用“你读出了影子很有趣” “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看到影子在我身边,像只小黑狗”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月亮弯弯的,真可爱”。积累阶段评价,就可把前两阶段评价用语综合运用。学生初时不会这么评价,老师可先使用这些语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评价语言。这样,学生的评价不会只是简单笼统的“有感情”、“笑眯眯”这些形式层面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的感觉会逐渐敏锐,评价的水平逐渐提高。评价的功能正常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