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一等奖》属于数学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一等奖
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师需要进行数学的教学,那么应该如何准备好相关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学过了用字母表示数,下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口答)
(1)x与6的和 (2)x与4的和
(3)20减x的5倍的差 (4)x的2倍加1. 8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都喜欢玩哪些游戏呢?
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你想不想玩?
那接下来我们也一起来玩一玩。
老师有65千克(板书:65)你呢?(指名学生)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当我与他坐上翘翘板两端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那怎样就能使翘翘板平衡了呢?
你能用一个式子把它表示吗?(板书:30+35=65,左右两边相等)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翘翘板相类似的物体吗?(天平)
今天我这里有一架天平,谁能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吗?(那什么时候天平就平衡了呢?当两重量相等的时候或者指针指向中间的时候。)
你了解得的可真多!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这里也有两架天平也保持着平衡,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20+30=50 (2)20+x=100
师:那么x是多少?(80克)这个x是固定的值。能不能随便的说?(不能)前面我们学的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但这里是一个固定的值,不能表示任意的数,只能是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值。
师: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
同学们,真厉害!
前几天,学校又新买了3只篮球,(出示篮球图)共用去186元,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板书:3x=186)
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
30+35=65 20+x=100
20+30=50 3x=186
揭示方程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
2、比较等式和方程
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得出相同点:都是等式,不同点:方程含有未知数
强调:方程必备两个条件:一、含有未知数。二、等式
谁能用这个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小组讨论)
谁能说说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等式
方程
那你能说几个方程吗?
练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x=12 84÷12=7 4x-32
49÷x=7 450x=900 69+x
3、自学什么是解方程、方程的解
(1)学生自学课本99页,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方程的解?
b:什么是解方程?
c: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一样吗?
d:和以前学的求知数有什么关系?
4、解方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方程
例1 x-18=30 根据被减数=差+减数
解: x=30+18
x=48
检验 把x=48代入原方程。
左边=48-18=30,右边=30
左边=右边
所以x=48是原方程的解。
进一步明确: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解方程和求知数又有什么不同呢?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4x=6.4(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是方程。( )
(3)、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应当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 )
(4)、x=36是方程x÷3=12的解。 ( )
(5)x=1是方程。( )
3、选择
(1)x-12=20的解是( )
a、x=18 b、x=32
(2)4x=6的解是( )
a、x=1.5 b、x=2
(3)3x-7=21这个式子是( )
a、方程 b、不等式 c、既是等式又是方程
(4)x=5是方程( )的解
a、15x=3 b、3x+2=17
4、解方程(机动)
28+x=92 x÷16=5(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板书:
30+35=65
20+30=50
20+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x=186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师需要进行数学的教学,那么应该如何准备好相关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学过了用字母表示数,下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口答)
(1)x与6的和 (2)x与4的和
(3)20减x的5倍的差 (4)x的2倍加1. 8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都喜欢玩哪些游戏呢?
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你想不想玩?
那接下来我们也一起来玩一玩。
老师有65千克(板书:65)你呢?(指名学生)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当我与他坐上翘翘板两端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那怎样就能使翘翘板平衡了呢?
你能用一个式子把它表示吗?(板书:30+35=65,左右两边相等)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翘翘板相类似的物体吗?(天平)
今天我这里有一架天平,谁能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吗?(那什么时候天平就平衡了呢?当两重量相等的时候或者指针指向中间的时候。)
你了解得的可真多!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这里也有两架天平也保持着平衡,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20+30=50 (2)20+x=100
师:那么x是多少?(80克)这个x是固定的值。能不能随便的说?(不能)前面我们学的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但这里是一个固定的值,不能表示任意的数,只能是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值。
师: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
同学们,真厉害!
前几天,学校又新买了3只篮球,(出示篮球图)共用去186元,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板书:3x=186)
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
30+35=65 20+x=100
20+30=50 3x=186
揭示方程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
2、比较等式和方程
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得出相同点:都是等式,不同点:方程含有未知数
强调:方程必备两个条件:一、含有未知数。二、等式
谁能用这个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小组讨论)
谁能说说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等式
方程
那你能说几个方程吗?
练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x=12 84÷12=7 4x-32
49÷x=7 450x=900 69+x
3、自学什么是解方程、方程的解
(1)学生自学课本99页,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方程的解?
b:什么是解方程?
c: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一样吗?
d:和以前学的求知数有什么关系?
4、解方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方程
例1 x-18=30 根据被减数=差+减数
解: x=30+18
x=48
检验 把x=48代入原方程。
左边=48-18=30,右边=30
左边=右边
所以x=48是原方程的解。
进一步明确: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解方程和求知数又有什么不同呢?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4x=6.4(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是方程。( )
(3)、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应当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 )
(4)、x=36是方程x÷3=12的解。 ( )
(5)x=1是方程。( )
3、选择
(1)x-12=20的解是( )
a、x=18 b、x=32
(2)4x=6的解是( )
a、x=1.5 b、x=2
(3)3x-7=21这个式子是( )
a、方程 b、不等式 c、既是等式又是方程
(4)x=5是方程( )的解
a、15x=3 b、3x+2=17
4、解方程(机动)
28+x=92 x÷16=5(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板书:
30+35=65
20+30=50
20+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x=186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 学科( 五 年级)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所需课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或《大纲》要求
教材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策略
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 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2—4页 《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4、五年级教案:小学语文 五年级 晏子使楚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二)
16* 晏子使楚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课文中运用了推理形式,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子在机智应对中体现出的爱国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教学法,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对待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三)疑点
晏子的话为什么那么有力并能反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四)解决办法
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临危不惧和爱国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查字典自学词语,朗读课文。
2.结合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3.学生角色表演。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并解题
板书课题:16 晏子使楚。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使”和“楚”是什么意思?谁再用通俗的话讲讲课题的意思。
(学生介绍,小组间可以补充,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五)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每组8人,有条件的可进行简单的化装并使用简单的道具。)
表演后引导学生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5、五年级教案:小学语文 五年级 晏子使楚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一)
16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
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大夫:古代官职。
出使:接受命令到外国去。
乘机:利用机会。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敝国: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名。
撒谎:说谎。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赔不是:赔罪。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有些字词要特别提出,加强记忆。
4.多音字组词。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三)结合阅读提示学习全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想依仗国势显威风。)
(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晏子刚到楚国后,当楚王以他的身材矮小来侮辱他,不让他从城门进去,而要他从事先挖好的狗洞中往里钻时,晏子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回击。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出。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楚王交给自己的难题回敬给楚王,迫使他打开城门,使自己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进去。
晏子进了城后,见到楚王,楚王又以貌取人,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来欺负晏子,侮辱齐国。对此,晏子胸有成竹地引鳖入瓮,诱使楚国让自己说出“敝国有一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我连下等人都算不上,所以就被派到这个连下等国都不是的楚国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将楚王对齐国和自己的侮辱又回敬给了楚王,使楚王哭笑不得,还不得不“陪着笑”。
晏子赴酒席时,楚王又用事先安排好的把戏来羞辱晏子,晏子却从容不迫地以“橘”变“枳”来说明齐国人进入楚国才变成盗贼,这是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楚王治国无能造成的,以此反击了楚王的污蔑,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三次遭到楚王的侮辱三次予以坚决地反击,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受挫。这一切都使楚王充分认识到了晏子的才能,明白了自己是斗不过晏子的,所以只好收敛起自己的狂妄,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问题简单、清楚地表现出来。
楚王(侮辱)
晏子(反击)
刚到楚国
让晏子钻狗洞
到狗国钻狗洞
见到楚王
齐国没有人了
上等国派上等人 下等国派下等人 不中用的派到这儿
晏子赴宴
齐国人是强盗
“橘”变“枳”
通过表格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这个表格,再结合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能够正确地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这篇课文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指导学生分角色或按照发展顺序朗读课文,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练习3教案
练习三
第三单元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繁体字。
3、将句子加点的词改成重叠式,再读一读。
4、将关联词语分别选用到3个句子里。
5、熟记12个成语。
6、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7、学写毛笔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读题。
2、指导。
⑴指导学生读句子。
⑵让学生说说比较难写的是哪个字,难在哪里?
⑶教师重点指导“唯、装”这两个字。
3、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
⑵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⑵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指导。
⑴让学生把简化字和繁体字一一对应起来读一读。
⑵让学生观察相对应的繁简字,说说它们的异同。
3、练习。
⑴学生繁简对照,自读词语,并找出较难认的多读几遍。
⑵男女生对读。
⑶教师打乱顺序,任意指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⑴出示句1,指名读句。
⑵要求学生将“认真”改成重叠式词语。
⑶把改后的句子读一读,比较它和原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重叠式词语有强调语意和丰富表现力的作用)
⑷能否将“认真”改成“认真认真”这样的重叠式?为什么?(通过诵读比较)
⑸教师归纳做该题的方法:一想(想可换成哪种形式的重叠),二换(换成重叠式),三读(以读来检查这样换是否合适,并和原句比较)
3、练习。
⑴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变换并验读第2、3句。
⑵交流。
4、补充练习。
⑴只要下狠心,肯定能把情况摸个清楚( ),弄个明白( )。
⑵不知过了多少个冬夏,经历了多少风雨( ),玉兰树依然郁葱( ),充满生机。
四、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单独完成练习。
3、反馈。
⑴学生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⑵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⑶让学生大声朗读加关联词语后的三个句子。
4、补充练习。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⑴广玉兰幽香、纯洁,充满活力。我爱广玉兰。
⑵明天下雨,我喊叔叔开汽车送我去上学。
⑶秋天到了,许多树都落叶了,玉兰树还是那么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学生自由读成语,试着理解成语的意思。
2、交流:说说理解的成语意思。
3、教师讲解。
嫣然一笑:形容笑的样子很美好。
曲意逢迎:违反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的意思。
胁肩谄笑: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谄媚的丑态。
4、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习。
⑵同座位练习背诵。
⑶指名读;集体背;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⑴谈话揭示话题。
⑵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2、指导。
⑴你们经常看的电视栏目有哪些?(相机板书)
⑵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栏目是什么?
⑶你为什么喜欢它?它与其它栏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把喜欢相同栏目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讨论)
⑷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要说的意思分点有条理地说清楚)
⑸这个栏目中哪一期的节目或哪一个片断你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同学间相互启发回忆)
⑹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你能根据回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述一下吗?(先自己对自己说,然后同学间互说)
⑺指名说或小组推荐。
⑻教师让学生根据要求中的三个问题列好说话提纲。
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
原因:
印象深刻的内容:
3、练习。
⑴学生列写提纲。
⑵四人小组练说。
⑶指名汇报,师生评点。
4、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向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投稿。
7、五年级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测试
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在括号里打“√”。
投降 xiáng( ) 尽管jǐn( )
jiàng( ) jìn( )
处境chǔ( ) 都市dū( )
chù( ) dōu( )
二、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准确的搭配起来。
夺目的 色彩 热烈地 请教
鲜艳的 羽毛 虚心地 帮助
乌黑的 亮光 认真地 讨论
经验 优美 尊敬 困难
风景 高昂 克服 高峰
情绪 丰富 攀登 师长
三、读句子,选出带点字的准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道:①说;②以为;③道路;④量词,当“条”讲;⑤通行的途径。
A.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
B.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哪里想到防备。( )
C.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
2.挂:①悬挂;②惦记:③登记。
A.会议室的天花板上挂着四盏吊灯。( )
B.我们到医院看病,先要挂号。( )
C.爷爷非常挂念家乡的亲人。( )
四、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凹”字共5画,第二画的名称是“横折横”。( )
2.“应怜屐齿印苍苔”诗句中“怜”是“可怜”的意思。( )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是反问句。(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4.“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中作者把小燕子尾巴的样子比作“剪刀”。( )
5.“关切”的近义词是“关心、关怀”,反义词是“冷漠”。( )
6.“因为他天天坚持体育锻炼,所以身体一直很好。”句中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 )
7.“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
五、读句子,用带点词语造句。
1.为了保护牙齿,我们一定要天天刷牙。
为了……
2.自从开展学雷锋活动,班上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
自从……
3.从北京到广州,坐飞机只要两个多小时。
从……到……
4.通过老师的帮助,李伟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通过……
六、缩写下面的句子。
1.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
2.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3.崭新的机器日夜不停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零件。
4.数不清的星星在漆黑的夜空神秘地眨着眼睛。
七、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3.知不足者好学,________________。
八、按课文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中填上序号。
( )猴子竟把船长的儿子的帽子摘下来。
( )孩子跳到大海里,水手们把孩子救了上来。
( )有—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
( )船上的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起来。
( )孩子的父亲命令他往大海里跳。
( )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非常危险。
( )孩子哭笑不得,脱下上衣就去追猴子。
九、阅读。(16分)
买 绸 带
表妹很喜欢在辫子上扎绸带,我决定买一条漂亮的绸带送给她。
下午放学后,我来到一家百货商店。刚靠近柜台,一位年轻的售货员阿姨就微笑着招呼我:“小妹妹,你要买什么呀?”我的眼睛不由得被那些花花绿绿的绸带吸引住了。还没等我说话,她又热情地问道:“买绸带吗?”我忙回答:“是,我想买一条送人……”她马上把一盒绸带摆在我面前说:“你挑吧。”我高兴地动手挑起来。
真是越挑越眼花,我拿起这条,又看那条,挑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要哪条。售货员阿姨送走了另一位顾客,又来到我面前,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心想:我已经挑了好长时间了,再挑她会不会……我不禁看了看她。她利索地从柜台里拿出一些绸带来,和蔼地说:“别急,慢慢挑吧。”
我东翻西找,挑来拣去,还是犹豫不决。售货员阿姨边整理被我弄乱的绸带,边说:“我来帮你选一条吧!”她从绸带堆抽出一条绸带:“你看这条怎么样?”我眼前一亮,鲜红的绸带上有一对翠绿色的凤凰,还镶着闪光的金边哪!我连忙接过来,轻轻地抚摸着。啊,还是售货员阿姨有眼力!在付钱的时候,我看见她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8、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年级上册作文教案:习作五《动物名片教学设计大赛》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如果能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自觉去发现、捕捉、感受生活,就能使他们“有东西可写”;如果能让学生自主写作,不拘文体甚至不必成文,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使学生“能够写出来”;如果能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重视文字修改,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就能使他们“能够写得好”。如此历练,势必会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会在写作的反复实践中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获取可持续性发展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前准备搜集喜欢的一种动物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猜谜导入,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我们一起来猜几个谜语,好吗?(用幻灯出示谜面)
(1)身穿黑缎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去南方,春天又来到。
(2)头戴翡翠花帽,身穿锦绣缎袍,常把扇子展开,夸耀自己美貌。
(3)脑袋像猫不是猫,身穿一件豹花衣。白天睡觉夜里叫,看到田鼠就吃掉。
(4)小货郎,不挑担。背着针,满地窜。运送果子针上穿,遇到危险缩一团。
(5)黑毛黑,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爱,攀得高,爬得快,嫩竹野果当饭菜。
(6)身体矫健又灵巧,身上穿件金钱袄,单独活动不结伴,能爬树来能跳高。
2.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边读边想,看看谜底分别是什么。
3.交流汇报。
(谜底分别为:燕子、孔雀、猫头鹰、刺猬、熊猫、金钱豹)[意图:由猜谜切入,既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语言材料]
4.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把谜底给猜出来了。看来,同学们对动物很感兴趣,一定很喜欢它们,是不是这样的?
(二)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最近,在动物园里工作的一个朋友要我给他帮个忙,请我们班的同学为动物园里的动物设计名片。怎么样,有意思吧?愿意帮这个忙吗?好的,老师首先代表他谢谢你们。
2.那么,你最想为哪种动物设计名片呢?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板书: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替你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好不好?[意图: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销蚀畏惧作文的心理,使学生体会到作文是简单的、有意思的]
(三)自主阅读,自主设计
1.其实,给动物设计名片一点儿也不难,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叫薛爱华的同学设计的两张名片。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相信读了之后,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2.引导讨论:薛爱华是怎样给她喜欢的海洋动物设计名片的?
9、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案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