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一等奖

《《劝学》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劝学》学案一等奖

1、《劝学》学案一等奖

一、我知道的荀子

二、历年来高考涉及到本课的名句

1.(09山东)故不积跬步, 。

2. (09天津)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09福建)故木受绳则直, 。

4. (09福建)骐骥一步,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5. (09全国Ⅰ)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步,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6. (09重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08广东)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8.(08山东)君子生非异也, 。

9.(08全国Ⅱ)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0.(07安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11.(05广东)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7、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劝学

12.学不可已

三、掌握重要虚词

1.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学而日参醒乎己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而翁归,比于汝复算耳

⑨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①乃设九宾于庭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③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⑥君幸于赵王

⑦燕王欲结于君

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五、阅读下面短文,谈谈你的启发

㈠、奕秋①,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②一专心致志③,惟奕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⑥,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⑦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奕秋:奕,下棋;秋,人名。②其:其中。③致志:用尽心思。致,极、尽。④只听奕秋的话。⑤鸿鹄:天鹅。⑥援:引。缴(zhuó):带有丝绳的箭。

㈡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六、读《劝学》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

七、背诵默写全文

2、《劝学》学案

一、我知道的荀子

二、历年来高考涉及到本课的名句

1.(09山东)故不积跬步, 。

2. (09天津)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09福建)故木受绳则直, 。

4. (09福建)骐骥一步,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5. (09全国Ⅰ)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步,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6. (09重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08广东)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8.(08山东)君子生非异也, 。

9.(08全国Ⅱ)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0.(07安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11.(05广东)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7、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劝学

12.学不可已

三、掌握重要虚词

1.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学而日参醒乎己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而翁归,比于汝复算耳

⑨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①乃设九宾于庭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③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⑥君幸于赵王

⑦燕王欲结于君

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五、阅读下面短文,谈谈你的启发

㈠、奕秋①,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②一专心致志③,惟奕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⑥,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⑦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奕秋:奕,下棋;秋,人名。②其:其中。③致志:用尽心思。致,极、尽。④只听奕秋的话。⑤鸿鹄:天鹅。⑥援:引。缴(zhuó):带有丝绳的箭。

㈡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六、读《劝学》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

七、背诵默写全文

3、《劝学》学案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4、《劝学》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1——《劝学》

 [复习目标] 1.积累“绝、假、望、用”等实词,“而”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劝学( ) (2)虽有槁暴( )(04浙江) (3)学不可以已( )(12年全国卷: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4)木直中绳( )( )(14年大纲卷:交通贵戚,吏莫敢绳14年福建卷:绳吏之法尤峻) (5)金就砺则利( )( ) (6)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7)君子生非异也( ) (8)风雨兴焉(10浙江) ( )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者:14年安徽卷) (11)登高而招( ) (关注高考:13年山西:登景泰二年进士)

 二、一词多义 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2.以是多以书假余 ( ) (关注高考 :①12年北京卷: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②13年湖北卷.诸贵假以劲弓 )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 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 5.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 ) 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 3.以为妙绝 ( ) 4.佛印绝类弥勒( )(12年湖北卷:绝难乘,少能骑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7.请息交以绝游( ) 8.不如早与之绝 ( )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而 1.某所,而母立于兹(06辽宁)(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07山东)( ) 3.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4年天津卷: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5.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 6吾尝终日而思矣(04湖南)( ) 7倚歌而和之(10浙江)( )(14年安徽卷:临清流而赋诗) 

 8吾尝跂而望矣 ( )(12年山东卷:我腾跃而上) 9蟹六跪而二螯 ( ) 10所谓忠者不忠而贤者不贤也(06湖南)( )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08天津)( )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关注高考 :①12年山东:以为华而 少实 ②13年山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14年浙江: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14. 朝济而夕设版焉(11.山东)( ) 1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1.江西)( )

 16. 信而见疑(09山东))( ) 17. 人非生而知之者(09四川)( ) 18. 爽籁发而清风生(10湖南)( ) 19.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09天津)( ) 

 三、翻译句子: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天津) 。(13.山东)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14年全国大纲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年浙江卷)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14年福建卷) (4)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4年四川卷)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14年辽宁卷) 

 五、拓展阅读: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然后翻译全文.。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六、写作空间 (1)收集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相近的诗句。 (2)积累有关“思与学”关系的名句。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联系实际举例。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劝学》 [教学目标] 1.积累“绝、假、望、用”等实词,“而”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2)劝勉、鼓励 (2)即使(3)停止、废弃 (4)合乎 墨线(14年大纲卷:制裁、约束) (5)金属制的刀剑等;靠近,接近 (6)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清楚,此指听得清楚。 (7)通”性”,资质,禀赋 (8)相当于”于是”,在那里 (9)古代的半步 (10)托身、安身 语气词,用于主语后,用于引出原因、解释等(者:14年安徽卷) (11)登上(升职) 

 二、一词多义 假 1.借助 2.借 3.假装 4. 宽容 5.假如 绝 1.横渡 2.停止 3.极 4.很,非常 5.与世隔绝的 6. 断绝 7.断绝 8.绝交 9. 断绝 10. 穿越 而 1.你的 2.递进连词,并且 3.因果连词,因而 4—5. 假设连词,如果 6—8连词表修饰 9—11连词表并列 12—16 转折连词,却 17—19 顺承连词 就 

 三、翻译句子: 1.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使它成为这样的。 3.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5.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五、名句默写: (6)《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4年全国大纲卷)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年浙江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4年福建卷) (9)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4年四川卷)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14年辽宁卷) 五、拓展阅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无知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5、《劝学》导学案

《劝学》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 )槁暴( ) 金就( )砺( )则利

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 )行无过( )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 )思 须臾之( )所学

跂而( )望矣 登高而( )招

而( )见者远 假( )舆马者

而致( )千里 非能水( )也

而绝( )江河 生( )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反思

(七)当堂检测

1.默写课文第二段。

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

课外拓展

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的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6、《劝学》导学案

《劝学》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 )槁暴( ) 金就( )砺( )则利

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 )行无过( )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 )思 须臾之( )所学

跂而( )望矣 登高而( )招

而( )见者远 假( )舆马者

而致( )千里 非能水( )也

而绝( )江河 生( )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反思

(七)当堂检测

1.默写课文第二段。

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

课外拓展

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的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7、《劝学》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重难点:1、本文的思想观点

2、学习此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兴趣引导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劝学》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清字词。

2.学生齐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处理课文的疑难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是怎样展开?学生讨论后明确: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用分论的方式展开的。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先分三组抓中心句子说出分论点,然后再分析论证方法)

展示:

a 、三个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一

B、由学生对论证方法再作具体分析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几个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第二段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第三段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正反、对比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三段一共用了20个比喻,请体会用比喻的好处。

C、体会比喻“鲜活”的语言风格。

鲜:新鲜,不陈腐,比喻生活化

活:比喻形式多样

总结:《劝学》这篇文章荀子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也希望后学者重视学习。

三、再读课文

四、 知识迁移

你认为除了荀子说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之外,还有哪些?(交流一下) 六、 知识延伸

王国维的阅读学习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告诉我们:开始学习,先要登高远望,对自己所要攻取的目标作一番鸟瞰似的了解,然后,从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计划。“第二境界”告诉人们:开始学习以后,就进入了艰苦的漫长的征途,必须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性,肯下一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这是成功的关键。“第三境界”告诉人们:刻苦学习和研究,再加上科学的总结,就会有所发现和发明。

师总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一起再放声朗读这篇课文,体会荀子的用意吧!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练习册。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劝学》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8、《孙权劝学》学案

学习内容

《孙权去劝学》

主备: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准确疏释全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

3、学习有效沟通,联系现实,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重 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疏释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人物心理。

学法指导

解释文言字词,实词仍可以使用“前后加字组词”法,当然,这是有限的方法,更多的字词的解释仍然要依靠注解和工具书,透过人物语言推测人物神态、口吻、心理,要关注语言中的语气词来推测口吻,神态乃至心理,我们可以称这种方法为“语气线索法”,同时,还要考虑人物身份及相互关系,以便使推测更合情合理。

教 学 活 动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预习·导学

1、初读课文,查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

卿( )邪( )涉猎( )孰( )复( )更( )

2、再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参看注释,解释加点的字。

权谓吕蒙( )卿今当涂( )蒙辞( )但当涉猎( )( )见往事(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 )非复( )即更刮目相待( )( )见事( )治经( )

3、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博士,古义 ,今义 。

但,古义 ,今义 。

4、本文有一个通假字,请按规范写出来。

5、《孙权劝学》选自 ,这部书是 主持编纂的 体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本书的编者是 (朝代) 、 家。

6、把预习的疑难汇总出来。

二、学习·研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单读、齐读等多种读法,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品味句意,真正用朗读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2.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疏通文意时,作重点记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一)自主预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理解、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参阅注释及工具书,抓重点词,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品味:孙权、鲁肃,吕蒙的语言都很好的表现了各自的口吻、神态、心理,试推测一下,孙权的口吻是 ;神态 ;心理是 。鲁肃的口吻是 ;神态是 ;心理是 。吕蒙的口吻是 ,神态是 ;心理是 。

(三)查工具书,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三、合作探究、课文研析:

本文以对话为主,请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五、学以致用: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田,结友而别。

上文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1、 给加框字注音。 或说肃( )以备不虞( )拊其背( )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3、概括本文中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4、本文刻画人物用了什么手法?

5、后来,吕蒙收荆州,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吕蒙的远见卓识?

六、收获平台:学习本文,你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9、《孙权劝学》导学案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孙权劝学》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孙权劝学》叙事简练生动,对话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典范文章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也是紧扣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汲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特点,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在探寻名人的足迹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了解不多,而且许多信息来自《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准确、直观的印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文中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感知人物个性特点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诵,《孙权劝学》要力求当堂能背诵下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理解文意,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语气、情态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就描摹出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语言描写的精品按照“朗读——译读——品读——研读”的方式逐步理解文意,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对话,当堂成诵

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情态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在朗读指导中加深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在品味交流中结合文本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疑点:

1.孙权的“善劝”体现在何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上疑点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史料进行了合理剪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鼓励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发现

【自主学习过程】

l 基础层级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初悟,整体感知

1.自主朗读,听读正音

2.自主译读,交流积累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整理出相关文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如下:

⑴读准下列字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èng)

⑵掌握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地阅读)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⑶记住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只是;今:表转折的连词)

⑷辨析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了解) 蒙乃始就学(从事)

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懂得)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⑸翻译重点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⑹积累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3.阐述发现,提出疑问:

示例1:概述文章故事情节(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示例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叹学)

示例3: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吕蒙才略有惊人长进)

示例4:疑问(见上文“重点·难点·疑点”)

l 能力提升

三、品读课文,思考揣摩

1.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揣摩人物语言,看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在原文上圈点评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交流探讨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

探究话题一:孙权善劝

示例:①“卿今当涂掌事”,身居要职,职责所在;“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不容推辞陈述学习的必要性,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与厚望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理由正当,但不充分,于是孙权二次相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邪”字隐约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耳”字语气又变得委婉,讲明劝学目的,消除吕蒙的畏惧、抵触情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针锋相对,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孙权循循善诱,语重心长,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探究话题二:鲁肃叹学

示例: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的惊奇、诧异,吕蒙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情不自禁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衬吕蒙因“学”而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见进步之快,变化之大;“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语幽默,流露出吕蒙的自得、自豪,和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③“结友而别”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折服、钦佩,再衬吕蒙的才学精进

2.我看千古风流人物

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交流,再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发现、感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并在熟读中背诵课文

四、研读文本,拓展延伸

结合原文,阅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节选)多媒体显示: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探讨话题一:吕蒙变化的启示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伤仲永》,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吕蒙才能的精进不能忘记孙权劝学之功从文中我感受到一个人要善于向别人提出恰当的意见,并且提建议要有针对性,语气委婉,使对方容易接受

2.探讨话题二: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示例: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却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作者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相比,本文仅129字,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反思与强化】

1.阅读本文及《伤仲永》,然后以《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借鉴本文写法,力求能够通过对话体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

2.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勤学的典故,然后写写自己的心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导学案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