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无端崖之辞》导学案一等奖
《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2)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2)诵读并翻译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提交。由各小组派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小组出一道选择题供同学们解答。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一)熟读文本。读准字音,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疏通文本大意,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三)准确把握《无端崖之辞》中七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二、预习成果检验: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郢人()斫() 履()揖()踵()怵() 缁()
会稽()期年()惮赫()离而腊之()穷闾()槁项()
黄馘()忿然()
2、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鹜扬而奋鬐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趣灌渎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4、王说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5、夫处穷闾阨巷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6、反于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古今异义词。
1、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适矢复沓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犹象人也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莫不厌若鱼者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饰小说以干县令 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特殊词语的用法。
2、《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2)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2)诵读并翻译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提交。由各小组派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小组出一道选择题供同学们解答。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一)熟读文本。读准字音,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疏通文本大意,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三)准确把握《无端崖之辞》中七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二、预习成果检验: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郢人()斫() 履()揖()踵()怵() 缁()
会稽()期年()惮赫()离而腊之()穷闾()槁项()
黄馘()忿然()
2、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鹜扬而奋鬐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趣灌渎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4、王说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5、夫处穷闾阨巷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6、反于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古今异义词。
1、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适矢复沓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犹象人也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莫不厌若鱼者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饰小说以干县令 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特殊词语的用法。
3、《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无端崖之辞》
主备人:杜玉珍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读懂文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掌握文本中1-3则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预习案
阅读课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4、《无端崖之辞》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顾、质、措、逡巡、相与、期年、趣、肆)、词类活用现象(发、进、上、下、腊、短、长、悟、破、溃、活)、通假字(恂、錎、鬐、已、趣、说、反、阨)、古今异义词(虽然、于是、小说)、特殊句式(措杯水其肘上、宋人有曹商者等)。
2.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3、培养并提升梳理探究、质疑解难的习惯和能力。
【重点难点】:
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并翻译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3.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庄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初步感知庄子散文“奇”的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梳理、质疑。
【学法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提交。由各小组派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小组出一道选择题供同学们解答。
【课题引入】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方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奇。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文章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亦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
5、《归去来兮辞 》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 继续积累古音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3、 熟读成诵,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 自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 诵读:悉心体会,领略“辞赋”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情实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以及对农村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2、 正确认识古代的归隐现象。
【重点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式等。
2、 背诵全文。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早读预习要求:
1、 复习回顾相关文学常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 (时代)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惆怅( )飏( )熹微( )壶觞( )眄庭柯( )矫首( )
出岫( )盘桓( )棹孤舟( )窈窕( )遑遑( )耘耔( )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4、概括各段内容。
二、正课学习环节一:检查预习效果
1、找学生公布生字注音答案,订正后强化记忆。
2、找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订正。
三、正课学习环节二:学习序文。
1、学生齐读序文。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生生所资( ) 心惮远役( )
耕织不足以自给( )诸侯以惠爱为德( )
家叔以余贫苦( )求之靡途( )
公田之利( ) 会有四方之事( )
3、 翻译: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遂见用于小邑
(3)皆口腹自役
4、学生质疑,教师答难。
5、思考回答:序文交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6、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正课学习环节三: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翻译并完成以下内容。
1、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
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摇摇以轻飏( )
问征服以前路( )觉今是而昨非( )
2、 翻译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质疑答难。
4、 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
5、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作业:背诵课文前两节。
第二学时
一、课前检查:背诵文章前两段。
二、学生齐读第2、3段,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并完成以下内容。
1、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审容膝之易安( )策扶老以流憩( )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
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
引壶觞以自酌( )农人告余以春及( )
善万物之得时( )鸟倦飞而知还( )
门虽设而常关( )泉涓涓而始流( )
2、 翻译下列句子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质疑答难。
4、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学生齐读第第4段,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并完成以下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3、 翻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四、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随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缓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迁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又为《命子》诗以贻之 贻:送给
C.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征:征召
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到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
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C.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3.在下面的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曾祖侃,晋大司马
C.是社稷之臣也 D.夫执舆者为谁?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聪颖洒脱,卓尔不群,擅长写文作诗,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曾因亲人年迈,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既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满菊花,性格豁达,品行高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 继续积累古音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3、 熟读成诵,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 自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 诵读:悉心体会,领略“辞赋”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情实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以及对农村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2、 正确认识古代的归隐现象。
【重点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式等。
2、 背诵全文。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早读预习要求:
1、 复习回顾相关文学常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 (时代)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惆怅( )飏( )熹微( )壶觞( )眄庭柯( )矫首( )
出岫( )盘桓( )棹孤舟( )窈窕( )遑遑( )耘耔( )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4、概括各段内容。
二、正课学习环节一:检查预习效果
1、找学生公布生字注音答案,订正后强化记忆。
2、找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订正。
三、正课学习环节二:学习序文。
1、学生齐读序文。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生生所资( ) 心惮远役( )
耕织不足以自给( )诸侯以惠爱为德( )
家叔以余贫苦( )求之靡途( )
公田之利( ) 会有四方之事( )
3、 翻译: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遂见用于小邑
(3)皆口腹自役
4、学生质疑,教师答难。
5、思考回答:序文交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6、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正课学习环节三: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翻译并完成以下内容。
1、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
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摇摇以轻飏( )
问征服以前路( )觉今是而昨非( )
2、 翻译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质疑答难。
4、 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
5、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作业:背诵课文前两节。
第二学时
一、课前检查:背诵文章前两段。
二、学生齐读第2、3段,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并完成以下内容。
1、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审容膝之易安( )策扶老以流憩( )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
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
引壶觞以自酌( )农人告余以春及( )
善万物之得时( )鸟倦飞而知还( )
门虽设而常关( )泉涓涓而始流( )
2、 翻译下列句子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质疑答难。
4、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学生齐读第第4段,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并完成以下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3、 翻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四、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随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缓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迁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又为《命子》诗以贻之 贻:送给
C.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征:征召
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到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
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C.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3.在下面的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曾祖侃,晋大司马
C.是社稷之臣也 D.夫执舆者为谁?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聪颖洒脱,卓尔不群,擅长写文作诗,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曾因亲人年迈,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既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满菊花,性格豁达,品行高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6、《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切实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把握序言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 “辞”的风格韵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历史,提高修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结合背景介绍,理解文意。
2、限时25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了解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
(详见《红对勾》P2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历代名家评陶渊明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白石道人诗说》)
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选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历代名家评《归去来兮辞》
昔大宋相公谓陶《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之鼓吹。近时绘画《归去来》者,皆作大圣变,和其辞者,如即事遣兴小诗,皆不得正中者也。(〔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和归去来》)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
吾尝怪陶渊明作《归去来》,托兴超然,庄、骚不能过矣。(〔宋〕汪藻《信州郑固道侍郎寓屋记》)
《归去来辞》,本自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后人模拟已自不宜,况可次其韵乎。次韵则牵合而不类矣。(〔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四·文辨一)
论古今人物风流,惟两晋为盛,故发之文章,神思自然飘逸。如陶元亮《归去来辞》,于举业虽不甚亲切。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清〕吴梯《巾箱拾羽》卷十三)
《离骚》不必学《三百篇》,《归去来辞》不必学《骚》,而皆有其独至处,固知真古自与摹古异也。(〔清〕刘熙载《艺概·赋概》)
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清〕毛庆蕃评选《古文学条》卷二十六)
陶元亮《归去来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卷三)
通篇凡五易韵,耿介中仍和而不迫,得风人之遗旨。先叙决计欲归意,次叙归来情景。云鸟如此,胡不归乎?前后呼应,自见章法。是早春光景,亦见归来之可乐。末叙归来不复出意,结出大旨意,真本领。(〔清〕孙人龙纂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
《归去来兮辞》写生归田园,《自祭文》写死归黄土陌,机杼仿佛。(钱钟书《管锥编》卷四)
(选自《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关于“辞”
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1 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2 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二、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天天读读,写写周周,月月记记)
1、先读课文,重点掌握《红对勾》P20《字音字形》部分的字音和通假字。
2、再读课文,重点理解《红对勾》P21的《词语集锦》部分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重点掌握《红对勾》P21的《特殊句式》部分的特殊句式。
4、自主初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认真思考,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 当堂同组同一层次的同学由一人向另一人翻译序言和第一自然段。之后组内讨论,之后全班讨论不懂之处。
2、 概括序言和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3、反复诵读序言和第一自然段,体味“辞”的风格韵味。划分第一自然段的朗读停顿。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5、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
四、写作提升
阅读《红对勾》P25《与陶渊明对话》。请简要谈一谈自己对陶渊明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红对勾》P91《基础夯实》《审美探究》部分的习题。
2、保质保量完成下一课时导学案。
【拓展延伸】
“心为形役”一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3月11日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说,各级法院去年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审结贪污、贿赂、渎职案件25912件,判处罪犯26226人。
对于中国民航来说,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已然降临。2009年底至今,已先后有多位民航高官要员落马,包括民航局原副局长宇仁录、民航局华北局原局长黄登科、首都机场原董事长张志忠、发改委民航处原处长匡新等。这些人腐败案发,大半与“航线时刻”审批有关。
今年1至4月,江西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李江华、许建斌因受贿分别被判无期和15年,另一落马副厅长陈爱民尚未判决。
2010年4月14日下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文强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重庆市司法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文强因犯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7、《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8、《文章写作与修改》之《材料的使用与处理》导学案
内容感知
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写入文章,必然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最后作者写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选择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心,才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要达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要认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其次,要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导致写作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的认识又是不停地变化或者说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写作的水平,认识水平的提高就成了关键。
要点阐释
1.什么是素材?
提示: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
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提示:从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而最终定名为“父亲”。到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达。《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我。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
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
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它和认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当然,坚持对“中心”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表格式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巩固自测
一、字词
1.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阔绰(chuò) 惯例(lì)
衣冠(guān)恐怖(bù)
B. 糟蹋(tà) 减价(jià)
拟定(ní) 变更(gēng)
C. 于勒(lè) 栈桥(zhàn)
拮据(jí) 赚钱(zhuàn)
D. 跃然(yào) 赔偿(cháng)
别墅(shù) 计较(jiǎo)
答()
2.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撬开(qiào) 煞白(shà)
手帕(pà) 稳妥(tuǒ)
B. 牡蛎(lì) 覆盖(fù)
汁水(zhēn)警惕(tì)
C. 保佑(yòu) 虚伪(xū)
张皇(huáng) 暴怒(bào)
D. 触目(chù) 惨象(cǎn)
偶然(ǒu) 怨恨(yuàn)
答()
3.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铮钱铜子 风俗荒唐
B.恭唯迟疑 稳定郑重
C.褴偻哆嗦 无赖皱纹
D.清楚遗产 女婿 塑造
答()
4.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骤然冷酷 贵族 裸露
B.泡影跌宕 侵蚀 涉及
C.豁然崇拜 撕破 领捂
D.脉络揣摩 怨恨 撞见
答()
5.选出下列词语中黑体字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1)莫名其妙
A.名声 B.明确 C.名称 D.说出
答()
(2)与日俱增
A.迅速 B.聚集 C.一起 D.全、都
答()
(3)永不变更
A.更换 B.改变 C.更加 D.时间
答()
6.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只填字母)
(1)如果于勒 (A.能在 B.竟在 C.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 (A.高兴 B.欢喜 C.惊喜)。
(2)我母亲对我们的 (A.贫困 B.穷苦 C.拮据)生活感到非常 (A.痛苦 B.痛心 C.悲痛)。
二、文学常识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法国十八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半脂球》,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者给加的。
C.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它们都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的。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线索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
答()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所有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文中的“我”,都是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说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C.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这个人物形象。
答()
3.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画“×”。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答()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简洁明快而又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答()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我”和于勒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答()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尾部分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答()
三、语法、修辞
1.选出下列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珍惜轻视 畸形 襟怀
B.勇敢清白 是非 花卉
C.动物崭新 工业 泄气
D.矛盾语言 马路 领袖
答()
2.选出下列提取句子主干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主干:我骗人。
B.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
主干:人站。
C.我被他这么突然一问,当时也愣住了。
主干:他愣住了。
D.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主干:母亲痛苦。
答()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他们急急忙忙躲开了日夜盼望的“福音”,带着幻灭沮丧的心情溜回家去。
C.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D.正像齐白石画虾、画晴蜓、画密蜂似的,淡淡的几笔,稍加点染,就使这些生物栩栩如生,在纸上活动起来了。
答()
阅读
一、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②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③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④“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答()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
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
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答()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选出更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
B.怕他吃了要生病。
C.怕多花钱。
答()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关心、爱护孩子。
B.自私、庸俗。
C.吝啬、虚荣。
答()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有些话不能说。
B.不知说什么好。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答()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答()
答案:
一、1.A 2.B 3.D 4.C 5.(1)D (2)C (3)B 6.(1)B、C (2)C、A
二、1.C 2.D 3.A. √ B.√ C.× D.√
三、1.B 2.B 3.C
阅读
一、1.A.家在哈佛尔 B.挣的钱不多 C.有两个姐姐
2.有人请吃饭是……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3.A 4.B
5.意在强调,说明于勒在父亲眼里是何等重要。究竟为什么呢?又构成了悬念,引出后面的记叙。
二、1.C 2.C 3.C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B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