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小编带来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依据:
1.这两篇课文都是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讲解法。
2.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相关文言字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 骈 pián 兹zī矧shěn 尽粟一石sùdàn 董邵南shào 槽枥cáolì慕义强仁qiǎng 恶知 wū感慨kǎi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其真无马邪 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 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2、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小编带来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依据:
1.这两篇课文都是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讲解法。
2.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相关文言字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 骈 pián 兹zī矧shěn 尽粟一石sùdàn 董邵南shào 槽枥cáolì慕义强仁qiǎng 恶知 wū感慨kǎi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其真无马邪 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 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3、《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4、《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一、导入 新课
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
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马说》。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
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
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
乐( 祇( )骈 )槽枥( )辱( 食( )
食 马者策( )见( )邪( )石( )粟( )
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
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骄——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
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
——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
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是——这种,作代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安——怎么
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尽——
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
——识别,了解
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
翻译全段。
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散读第三段。
(4)全班齐读。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接心情。
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四、全班齐读,并背诵
板书设计 :
马说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马说》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1、马年说马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时间原因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善辩—有观点“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龙说》(君臣关系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意义今
古
古意今已不用------祗骈槽枥石
通假字-----祗同只食同饲见同现邪同耶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食1食4---SHI吃食2食3----SI饲
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练习:
而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食之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1、不以千里称也()2、策之不以其道()
也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不知马----“食马者”----
(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知马
害了马----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6、《马说》教学设计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 教学过程 安排
(一)导入 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ĭ) 骈(pĭan) 一石(dañ)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 )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喂”
策 其 之 助词 食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 同桌间互相听读
(2) 男女生比赛朗读
(3) 全班齐读
(五)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 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六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1.导入 新颖.<<神雕侠侣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7、《马说》教学设计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 教学过程 安排
(一)导入 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ĭ) 骈(pĭan) 一石(dañ)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 )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喂”
策 其 之 助词 食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 同桌间互相听读
(2) 男女生比赛朗读
(3) 全班齐读
(五)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 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六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1.导入 新颖.<<神雕侠侣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8、《马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9、《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
10、《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11、《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