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一等奖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一等奖

三十中导学案九年语文——《古风二首》

姓名:

学习目标:1. 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 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 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岑参、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4. 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一、课文导读

课文体裁为歌行体古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送别的背景为北方雪景。对白雪的描写贯穿于诗歌始终,在诗人笔下,北方雪景瑰奇而壮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一首叙事诗,叙事了诗人的简陋茅屋为秋风所破,屋漏又遭连夜雨的悲苦境遇,进而由个人境遇到天下寒士,表达了自己“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心愿。

学习古体诗,应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将室温读准读懂。然后反复诵读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景佳句,展开联想,在眼前浮现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诗人的悲惨遭遇和他的高尚情怀。同时留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对比、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岑参: 人, 著名的 诗人,与 齐名。“雄浑瑰丽”是他的突出特点。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逢入京使》。

杜甫:字 ,世称 、 ,自号 ,是我国 时期伟大的 诗人。被尊为 ,其诗被称为 。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三吏”: ,“三别”: 。

【背景投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第二次出塞,于轮台雪天送友人返回京城,写下此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学点整合】

1、 生字注音

狐裘 锦衾 都护 瀚海 阑干 琵琶 风掣

风怒号 羌笛 三重茅 布衾 庐 倚仗 挂罥

沉塘坳 俄顷 大庇 突兀

2、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古今异义

胡:古义: 三:古义:

今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散入珠帘湿罗幕

中军置酒饮归客

秋风漠漠向昏黑

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阅读思考

1、读准两首诗

2、带着感情朗读

3、带着问题朗读

问题一:如何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

问题二:如何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中诗人的情怀?


问题三:请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比喻句、夸张句、侧面描写的地方和运用对比的地方。

2、古风二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三十中导学案九年语文——《古风二首》

姓名:

学习目标:1. 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 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 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岑参、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4. 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一、课文导读

课文体裁为歌行体古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送别的背景为北方雪景。对白雪的描写贯穿于诗歌始终,在诗人笔下,北方雪景瑰奇而壮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一首叙事诗,叙事了诗人的简陋茅屋为秋风所破,屋漏又遭连夜雨的悲苦境遇,进而由个人境遇到天下寒士,表达了自己“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心愿。

学习古体诗,应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将室温读准读懂。然后反复诵读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景佳句,展开联想,在眼前浮现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诗人的悲惨遭遇和他的高尚情怀。同时留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对比、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岑参: 人, 著名的 诗人,与 齐名。“雄浑瑰丽”是他的突出特点。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逢入京使》。

杜甫:字 ,世称 、 ,自号 ,是我国 时期伟大的 诗人。被尊为 ,其诗被称为 。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三吏”: ,“三别”: 。

【背景投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第二次出塞,于轮台雪天送友人返回京城,写下此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学点整合】

1、 生字注音

狐裘 锦衾 都护 瀚海 阑干 琵琶 风掣

风怒号 羌笛 三重茅 布衾 庐 倚仗 挂罥

沉塘坳 俄顷 大庇 突兀

2、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古今异义

胡:古义: 三:古义:

今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散入珠帘湿罗幕

中军置酒饮归客

秋风漠漠向昏黑

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阅读思考

1、读准两首诗

2、带着感情朗读

3、带着问题朗读

问题一:如何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

问题二:如何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中诗人的情怀?


问题三:请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比喻句、夸张句、侧面描写的地方和运用对比的地方。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 过程与方法 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 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和积累古诗词 。

【学习流程】

(一)通过预习自主完成

给生字注音:

折 即 散 裘 衾

薄 着 瀚 阑 掣

(二)预习检测(6分)

给生字注音:

折 即 散 裘 衾

薄 着 瀚 阑 掣

(三) 课内探究

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4.小组朗读对抗赛。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四)拓展延伸

1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 写作背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五)训练检测(5分)

作者( ),( )代( )诗人。

(六)教学反思

4、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学案

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馐( ) 投箸( ) 挂罥( )塘坳( )

庇护( ) 阑干( ) 风掣( ) 突兀( )狐裘( )

2、填写表格,识记文学常识。

诗题 出处 作者 朝代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风雨不动安如山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概括五首诗的内容。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饮酒》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2、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

A、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B、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C、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4、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

四、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五、达标测试

默写:

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 。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 。

3、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叹:

,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是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 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字词注音

qiú qīn hàn lán chè

狐裘 锦衾 瀚海 阑干 掣

zhuó qiāng cén shēn

难着 羌 岑 参

三、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四、诗歌赏析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为下文写送别的场面,营造气氛。“雪上空留马行处”把送别的伤感延伸到远方。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诗人因朋友离

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构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_。

5、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6、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7、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8、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9、说说画根线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0、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送别地点的怎样转换的?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地点的转换是:中军 辕门 轮台 天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题是: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11、赏析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12、赏析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13、赏析诗句: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14、赏析诗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15、赏析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16、赏析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17、赏析诗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18、赏析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19、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以及对于朋友能否顺利抵达京城的担忧。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预习学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预习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精炼的特征。

2.学习诗歌对“雪”的描写,体会“雪”与主题的关系。

3.正确理解作品抒发的深挚友情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课文提示】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有无激情可以说是诗歌有无感染力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要句子的分析、体会,感受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的重点和难点。借助课文注释以及有关背景资料,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粗浅的认识。体会在景物描写之中流露的情思,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认识,还可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同时学会用情去读诗的阅读方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用精炼的语言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的精炼,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以少胜多。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诸如“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

【正字正音】

衾qīn 瀚hàn 阑lán 羌qiāng 掣chè

【原文欣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分析课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送别诗。开始写西北早雪,来势突然。接着写边塞奇寒的感受。再写戈壁滩上冰雪封冻的壮阔景象。以下由近及远,层层描绘:从营帐内的筵席,写到辕门外的暮雪和冻住的红旗;从东门送别,写到武判官远去。全诗以雪景衬托送别,在送别中描绘雪景,表现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勾画西北的壮丽风光。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本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写出了西北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望风声,“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漫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极为新奇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换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烂漫色彩。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花团锦蔟,压枝欲低。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方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篷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窗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狐裘不暖”,“锦衾”也只觉单薄。勇武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都护铁衣难著”。这四句,表现了边地奇寒,将士的苦寒生活。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它们通过人的感受,通过南方人视为反常之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寒得有趣。这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移到帐外,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瀚海阑干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苦的。“愁”字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这些边地的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送客送到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浩瀚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烂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朗读课文】

复习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 )

A.忽如/一夜/春风来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C.中军/置酒/饮归客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风掣红旗冻不翻 (牵曳)

B.稍逊风骚(差 )

C.都护铁衣冷难著 (忍受)

D.分外妖娆(特别)

3,对修辞判断有误的是( A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对比)

B.原驰蜡象(比喻)

C.欲与天公试比高 (拟人)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狐裘不暖锦衾薄。( 被子)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 ( 纵横散乱的样子,这里意为遍地 )

5,辨别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差异。

①一片白雪的赞叹。( 雪一样的 )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雪花 )

③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地 )

6,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所描绘的情景。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略 )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略 )

7,用一、二句话概括诗的中心意思。

( 《白雪歌》以雪天送别为题,描写塞外雪天特有的风光,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

8,以什么为线索?表现了哪四个场景?

( 雪。送别前;饯别时;临别时;送别后。)

9,“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表现了边塞生活的哪些方面?

( 写出了边塞风雪中军营生活的寒苦。)

10,找出送别过程中表示地点转移的词。它们有什么作用?

( “中军”“辕门”“轮台东门”,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欲别还留,依依不舍的深情。)

11,最能表现作者对友人惜别深情的是哪两句?请说明理由。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目送友人远去,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这说明诗人舍不得友人的离去,心里异常失落,非常牵挂友人。 )

12.诗中比喻描写雪后景色,写得奇伟壮丽、春意盎然的千古名句是哪两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岑参及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 )代的(“ ”)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释题:

3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岑参( ) 散入( ) 狐裘( ) 锦衾薄( )

瀚海( ) 阑干( ) 羌笛( ) 风掣红旗( )

(二)课内探究: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分层?

2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3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1)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4重点语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5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三)拓展延伸

积累其他送别的古诗名句

(四)训练检测

1、你最喜欢哪两句?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雪上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和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3、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 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为饯别渲染了气氛。哪两句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教学反思】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4

教学目标:

1、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了解品诗的方法。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诗歌意境,了解品诗的方法。

3、体会诗中洋溢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

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诗歌意境,了解品诗的方法。

3、体会诗中洋溢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4、进一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师正音:

白草折zhé即飞雪jí散入sàn锦衾薄qīn冷难着zhuo掣chè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3.听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4.师指导生齐读课文。

5.题解:

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师点拨: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译一译,知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口头翻译全诗

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结冰百丈,裂纹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阴暗的愁云。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四、品一品,入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品诗的方法,所谓品诗,就是品评欣赏。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鉴赏:品字词、赏意境、析手法、悟感情

1、品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品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

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5、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雪景的哪些特点?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坡行》)。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

咏雪——奇美奇寒奇特

五、悟一悟,懂感情。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情深义厚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中送别依依不舍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2、品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4、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选取的意象“春风、梨花”给人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和送别的主题,是否协调呢?

2、资料助读。

①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师点拨:前两句都写得较伤感;唐朝大多数的送别诗洋溢着乐观精神,并不伤感。

3、了解岑参。教师:在这奇冷的冰雪天气里送别友人,本应该是一件凄凉悲伤之事,然而作者却借助对边塞雄奇瑰丽景色的描绘,将戍边将士之别衬托得雄浑悲壮。边塞雪景在诗人的笔下是如此的雄奇、壮丽。这是为什么呢,

师出示背景资料:

唐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因而在边境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他曾在诗中写到:“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因为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师提问: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岑参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回答:岑参是一个热爱国家、有强烈报国之志的人,他渴望建立一番功业,实现人生抱负。他心胸开阔,气概豪迈。

板书(六)英雄气概

教师:在大唐盛世,像岑参这样胸怀壮志的文人还有许多,他们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诗为证:(屏显,生齐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经历,其诗多写奇特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4、了解盛唐诗歌的风格。

唐朝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塞奇伟的风光、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报国立功的豪情。“雄壮浑厚”便成为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写雪景叙送别抒依依惜别、乐观之情

赏画面之美

品用词之妙

析写法之当

悟感情之真

入景、入境、入情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设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了来别样的诗歌内容,边塞诗是盛唐时代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叙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啊?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3、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三、赏析雪景

思考:你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来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师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雪,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在天寒地冻的飞雪胡天想到春日千树万树的梨花___豪放。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五、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刘胜武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2004年上海中考必考课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 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人同时担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学,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提高班为主,兼顾平行班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平行班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而对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

1、本人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四、说媒体

教学本诗,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1、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2、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3、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 (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 默写诗歌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