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石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石潭记》是他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了解《永州八记》。
二、整体感知读游记
1.听读想象、齐读,然后男女生朗读比赛。(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
方法: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并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日光下澈
6)影布石上
7)悄怆幽邃这篇文章能不能读得气势轩昂?要读得轻柔一点,你们同意吗?
3.切入: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听声音。哪些词暗含了发现小石潭的过程?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心情?乐、尤、清、冽。亲密接触后感叹,听声音他很乐,亲密接触后更乐。现在,让我们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再读课文,看到什么景?
三、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
【屏显:如果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 ,你最愿意在哪里驻足观赏?】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我是觉得在柳宗元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觉得这里面有鱼在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有趣吧!
师:鱼是怎么游动的?找出具体的语句说说。
生:有时“佁然不动”,有时“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人看到了鱼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那么,谁能把这种快乐读出来?生读。
师:读得很通顺。有没有读出轻快的感觉?(生小声说“没有”)
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远逝。
师: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屏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生:读得长一点。
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
生读。师范读。生再读一遍。
师:你还愿意在什么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
师:可文中没有写清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
师:听到这个,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
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也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
师:有什么特色?
生:像水中的高地,像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
师:小石潭里有小岛吗?
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
师:有这种联想,也说明作者是很愉快的。老师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去掉三个,这样会不会更简洁呢?
女同学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
生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
师范读。
师: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味的,我们一起来读读。
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你还愿意在什么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我想坐潭上,欣赏四面竹与树,感受一下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息。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里的景色明明很优美嘛。
师: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眼前景色都不一样了?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自己体现出来,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同样,当这个人的心情变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还记得杜甫的《春望》中的“移情于景”诗句吗?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将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转变呢?
生:是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忧伤的事情。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
生:他被贬永州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 :注释中。
师:对!作者在文中寓情于景,写出了自己凄苦孤寂的心情。这是作者被贬之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师: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
师出示资料,生默读资料。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 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在此期间,写下了《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之一。
背景资料:柳宗元的经历
柳宗元(773——819年)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史称“永州革新”。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
师:柳宗元寄情于永州的山水,现在,你能理解他为什么忧伤了吗?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游山水来排解。
生: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很舒畅,但后来看到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自己的遭遇,随之心情变得悲伤沉重。师:这里也太幽寂了。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心情离开的?
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关于最后一段,作者写的是小石潭,为什么结尾要写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想通,柳宗元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独自思考,有了想法就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他们一路陪他走来。
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
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
生:吴武陵。
师:为什么?
生 :注释中说,同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生: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的感觉。
师:既然有五个人陪他,那他为什么还说寂寥无人呢?这不矛盾吗?
生:我觉得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
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能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
生:因为他悲伤得把自己的朋友都忘了
师: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了。你们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神来之笔,他让我们感受到他孤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
【屏显】
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他说: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点体会。
2、《小石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石潭记》是他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了解《永州八记》。
二、整体感知读游记
1.听读想象、齐读,然后男女生朗读比赛。(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
方法: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并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日光下澈
6)影布石上
7)悄怆幽邃这篇文章能不能读得气势轩昂?要读得轻柔一点,你们同意吗?
3.切入: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听声音。哪些词暗含了发现小石潭的过程?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心情?乐、尤、清、冽。亲密接触后感叹,听声音他很乐,亲密接触后更乐。现在,让我们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再读课文,看到什么景?
三、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
【屏显:如果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 ,你最愿意在哪里驻足观赏?】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我是觉得在柳宗元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觉得这里面有鱼在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有趣吧!
师:鱼是怎么游动的?找出具体的语句说说。
生:有时“佁然不动”,有时“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人看到了鱼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那么,谁能把这种快乐读出来?生读。
师:读得很通顺。有没有读出轻快的感觉?(生小声说“没有”)
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远逝。
师: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屏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生:读得长一点。
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
生读。师范读。生再读一遍。
师:你还愿意在什么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
师:可文中没有写清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
师:听到这个,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
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也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
师:有什么特色?
生:像水中的高地,像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
师:小石潭里有小岛吗?
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
师:有这种联想,也说明作者是很愉快的。老师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去掉三个,这样会不会更简洁呢?
女同学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
生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
师范读。
师: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味的,我们一起来读读。
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你还愿意在什么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我想坐潭上,欣赏四面竹与树,感受一下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息。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里的景色明明很优美嘛。
师: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眼前景色都不一样了?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自己体现出来,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同样,当这个人的心情变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还记得杜甫的《春望》中的“移情于景”诗句吗?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将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转变呢?
生:是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忧伤的事情。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
生:他被贬永州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 :注释中。
师:对!作者在文中寓情于景,写出了自己凄苦孤寂的心情。这是作者被贬之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师: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
师出示资料,生默读资料。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 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在此期间,写下了《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之一。
背景资料:柳宗元的经历
柳宗元(773——819年)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史称“永州革新”。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
师:柳宗元寄情于永州的山水,现在,你能理解他为什么忧伤了吗?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游山水来排解。
生: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很舒畅,但后来看到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自己的遭遇,随之心情变得悲伤沉重。师:这里也太幽寂了。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心情离开的?
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关于最后一段,作者写的是小石潭,为什么结尾要写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想通,柳宗元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独自思考,有了想法就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他们一路陪他走来。
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
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
生:吴武陵。
师:为什么?
生 :注释中说,同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生: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的感觉。
师:既然有五个人陪他,那他为什么还说寂寥无人呢?这不矛盾吗?
生:我觉得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
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能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
生:因为他悲伤得把自己的朋友都忘了
师: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了。你们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神来之笔,他让我们感受到他孤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
【屏显】
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他说: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点体会。
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通过描绘小石潭优美,景物幽深来表达诗人孤寂清冷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细致逼真。2.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乐与忧的辩证关系。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乐与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
潭水清澈,游鱼嬉戏,岸边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偶有微风吹过竹林,奏出轻快的旋律,与潺潺的流水声相互应和。小石潭是美的,然而这样美的景致千百年来却一直隐藏于葱郁的丛林,无人观赏,如果不是柳宗元发现了他,记录下它的美丽景致,我们也许就要永远错过这一胜景。
柳宗元的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一幅幅山水胜景,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石潭记》。
二、梳理内容,重点探究。
(一)、细读思考,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方法。)
预设: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对小石潭的特点及写作方法都可以找出来,需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组织的条理与完整。
参考示例:
(1).小石潭很清幽,因为它人迹罕至,景色优美。(移步换景)
(2).小石潭很美,因为它的水声清脆悦耳“如鸣佩环”。(比喻)
(3).小石潭很美,因为它的水清澈透明“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侧面烘托)
(4).小石潭很美,因为它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5).小石潭很神秘莫测,因为它溪流曲折悠远“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比喻)
(6).小石潭很凄清,因为它让人感到心生寒意“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寓情于景)
(二)、精读感悟,小石潭环境优美,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当“心乐之”,流连忘返,为何作者后来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预设提示:学生结合背景自由讨论)
明确:作者当时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长期被贬。一个希望通过变革而能有所作为的人,最终却久困僻壤,壮志难酬,其心中愤懑可想而知,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当他发现景美境幽的小石潭时,感到“心乐之”。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于是,小石潭原本美丽的景致,此刻已“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到令人无法欣赏,作者只好赶快离去。
(三)回读体会,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
提示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提示二:找出文中相关的写景短句,各种形式读课文。
三、巩固训练,延伸写作。
1.阅读柳宗元之《钴鉧潭记》思考文后问题。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 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思考:《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潭的本身,潭源;清幽,清秀;凄苦,困苦)
2.同学们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师生分享习作《孤峰松韵》和《感悟西滩》,畅谈游览经历,完成习作练习。)
上面就是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 童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2021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相信未来教案一等奖
4、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时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作品,全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派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5、《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
略
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借助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学到的游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即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品读语言,借景抒情的写法;在阅读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能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表现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2、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导入;介绍“记”这一文体。(课件展示:“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指名试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疏通课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互动交流,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
⑴ 实词意义:
水清尤洌(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日光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⑵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 :用
为:全石以为底 :作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为坻,为屿……:成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水尤清洌 :清澈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以其境过清:冷清
不可知其源:能够
3、翻译接龙:
学生每人一句,依次下传,教师适当点拔。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评,看他(她)读的节奏是否合理,语气语调处理是否恰当。
2、全班齐读课文。
3、自由读文,研讨读法: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4、师配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课文。
5、尝试背诵。
四、作业
1、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2、书面翻译你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游记阅读方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学习中,就读到了一组优美动人的游记散文,也学习到了一些阅读游记的方法,今天,我们又要跟随古代的名人大家,文人墨客一起去饱览秀美的山光水色了。我们不妨把在第一单元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师生共同回顾生,师展示课件相关内容)。
二、细读课文,欣赏如画的美丽意境
1、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征?如果让你为这个小石潭作一幅画,你认为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
⑴ 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所描写景物,并概括其特征,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说说这幅画的风格。
⑵ 学生发言后,师总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潭石──异石纷呈;潭水──声悦水澈;潭源──曲折,多姿,神秘;潭境──清幽凄凉):这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
2、如果把课文拍成一部导游的风光记录片,你觉得应该拍摄哪些镜头,画面?
⑴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再想像镜头和画面。
⑵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以课件展示教师自己心目中的小石潭的镜头及画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它可以拍摄下面一些镜头及画面:行进中的镜头(“从小丘西行”)、近景画面(石潭)、特写画面(鱼)、远景镜头(潭西南而望)、全景镜头(坐潭上)。
三、品读课文,体会诗般的语言艺术
学生自由品析语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或者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并说出原因。
1、学生活动前,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言简意丰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学习语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去品析你喜欢的词句。
2、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品读结果写下来,完成任务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品读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总结。
四、赏读课文,感受音乐般的幽凄的情感
1、聆听教师的文章配乐朗读(课件配乐《高山流水》),说说你听后的整体感受(或者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相应评价,并作总结:文章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淡淡的哀伤”,“幽静凄美”等都可以,(如有异议,例如说“悠然自乐”的,放到下一个环节去解决。)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划出文中的两“乐”一“清”(或“凄”)后,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而“乐”?又为什么觉得“清”(即凄清,冷清)?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老师总结:对于经历宦海失意的柳宗元来说,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所以说《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如: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陆游……教师总结: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六、作业
1、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3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
7、《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寂寥摇缀隶怆
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8、《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9、《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下面这篇《小石潭记》教案设计,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怎样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 cī)屿(yǔ)嵁(kān) 缀(zhuì) 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 龚(gōng)
2.正形:
洌(三点水) 怆(右旁非“仑”) 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ā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小石潭记》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四、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五、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
①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 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 似与游者相乐。( )
④ 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
① 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 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
①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11、《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12、《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与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出示课件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为什么?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
【译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身上的玉珮玉环碰撞时发出的叮咚声,心里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以整块石头构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石头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各种状态),(有的)成为坻,(有的)成为屿、(有的)成为嵁、(有的)成为岩。(四周)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相互连缀,参差不齐,摆来飘去。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静静的一动不动。忽然,一些鱼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好象和游人相互取乐。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象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溪岸的地势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彻骨,忧愁悲伤的感情也更深了。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是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人,(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