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人教版《春》教学设计一等奖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3、《春》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一起看看吧!
【教学设想】
突出“细”“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对文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注意体会,适当地点拨、引导,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示范,重点讲读一两段,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课内阅读与课外反馈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启发想象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用名言,导人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寸: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3、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讨论,交流,明确:
水涨(zhǎng)剿(cháo)应和(hè)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三、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春”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很考究。学生轻声读—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春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渎后:
⑴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⑵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⑶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交流后,教师讲述: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依次描绘春山、春水、春天的太阳、春草、春树、春花。
描绘得细:
如春草的图景,写它旺盛的生命力──“钻”,对它的色彩──“绿绿的”,写它的质感──“嫩嫩的”、“软绵绵的”,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入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这样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和身历其境之感。
描绘得立体:
如春花的图景,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的昆虫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的描写,就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描绘方法多样:
用拟人的手法,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生动地刻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又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景。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
选词准确精当。如“山朗润起来了”的“朗润”准确地描绘出春天山景的特点,明朗、润泽的样子。出示月历上山景的彩色图片。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 hill”这幅画,体会作者遣词的功力。又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小草的“钻”,野花的“眨呀眨”,能绘声绘态,刻画出勃勃生气。语言的音韵也很注意,如短句的运用,三个“起来了”的连用,有节奏感,读起来上口。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春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春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春景,刚刚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的春风图、春雨图、春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意见后,点拨一二。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自僧人志南的《绝句》,全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诗句绘春风的柔和。
由风的“抚摸”,引出泥土的气息,引出草味花香,引出鸟的呼朋引伴,引出轻风流水的声音,引出牧童短笛的嘹亮声。重点描绘声音,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短笛嘹亮声应和着,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抓住“细”和“密”表现春雨的特征。写雨的形态后,写雨中景色──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沐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把“青”直送到你的眼前。
写人,寥寥几笔,写出地域、情态、思想,着重在人的思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在老老小小身上都注满了活力,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五、齐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春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围绕“春”写各种景物,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
作者绘春天优美之景,抒赞美春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
这部分是歌颂春天。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小娃娃,强调一个“新”字;再喻为小姑娘,突出一个“美”字;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突出一个“力”字。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领着我们向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走去。
绘春时充满喜悦与赞美之情,为颂春作了铺垫。歌颂春天是赞美春天感情的必然发展。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应的。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春天,展开想象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春天。看校园秋色,想象春天的美景,口头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春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天二小景》。
4、人教版《春》教学设计
《春》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而在“附录”中又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其中提出现当代和外国诗文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基于此认识,本课时笔者用平时收集的反映“春”这一主题的四首现代儿童诗(《春天来了》、《春雨》、《春风》、《春天在哪儿呀》),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融阅读赏析与诗歌创作于一体,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春”的“厚积薄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关于“春”的儿童诗四首,认识春天永远充满活力,春天是无处不在的。
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反复诵读、感悟、记忆及尝试创作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初步领悟学习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识春
1.谈话激趣:
师:春天是个花红柳绿的季节。曾记得王安石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闻名大江南北,而朱熹又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语道出春的真谛。而朱自清更以其艺术家特有的气息感受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读议《春天到了》
(1)范读:
《春天到了》
小弟弟的门牙掉了/最近才长出来/他很高兴地说/妈!春天到了/花呀,虫呀/小草们都长出来了/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2)自由说说读读:你最爱读哪一句或哪几句?
(3)全班重点赏读: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二、赏春
师: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看,春雨来了,水花、伞花、心花都开了;春风来了,蝴蝶、蜜蜂、人们都在忙碌着。
1. 出示:《春雨》
谁来了?/使湖上的水花/一朵朵开得响亮亮的。
谁来了?/使路上的伞花/一朵朵开得哈哈笑的。
谁来了?/使老农夫们的心花/一朵朵开得甜蜜蜜的。
出示:《春风》
悄悄地流过来/柔柔地流过去/是一条蜜也似的河/
小草真贪嘴/远远的就伸手要/扶桑花更馋嘴/把舌头舔得长又长。
轻轻地流过来/甜甜地流过去/是一条酒也似的河/
蝴蝶尝一口/醉得整天翩翩起舞/蜜蜂喝一口/乐得终日不停地哼歌。
春风/是用明媚阳光酿成的蜜/是用花香鸟语酿成的酒,/来吧,大家快来饮一杯!
2.小组学习
(1)四人小组内合议选择一首诗歌学习。
(2)说说可以如何学懂诗歌?
讨论后归纳:读出特色、悟出真情、画出春色、比出春意。
3、全班读议
三、赞春
师:沐浴着和风细雨,可仍有几个小弟弟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地找春天。你能告诉他们春天究竟在哪儿安家落户呀?
1.出示:《春天在哪儿呀?》
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顶着南风放长了线,/就请风筝去打听。
海鸥说: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难道你还没有听见水手们迎接春天的歌声?
燕子说:/
麻雀说:/
太阳说:/
……
2.续写: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续写(如麻雀、青蛙等),绘画的同学可给自己的画题上诗句。
3.学生创作,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4.成果展示。
结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同学们,让我们闻着春天的气息,带着心中浓浓的春意,奏响人生的春之歌吧!
课后反思:
一、创设诗化情境,诱发“春之灵感”
本课的四首现代儿童诗,语言通俗易懂,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赏心悦目。执教这一节课,锤炼自身的语言,创设一个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显得尤其重要。在运用课件播放各种春光图的同时,笔者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本课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声,进而能启其情,入其境,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派春意中迸发春的灵感。另外,笔者借助一些实质性的课堂评价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二月春风,吹出了鲜花朵朵,引来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杨柳依依,又酿制了杯杯美酒。让我们边读边品味,痛饮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学生独立创作时,笔者又特意为学生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乐声如行云流水,又如跳珠入盘,此情此景,学生文思泉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强阅读实践,实现“厚积薄发”
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这种持续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大量反复地阅读实践,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
基于此认识,笔者想到现行的高年级教材中(春季)编入了大量的描写春光的诗文,而学生也已在平时背诵了大量的有关“春”这一主题的诗作。很显然,学生对于“春”的阅读可以算是有一定的积累的。但如何能做到有效积累,进而能“厚积薄发”呢?为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在执教这节课前,笔者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数量上作一定的充实与补充;而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积累与各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诵、悟、画、比、写等多种形式,使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课堂上,除保证必要的诵读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荐给学生“比”的阅读方式,即:读了眼前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诗文,把两者对比着读读背背,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这一阅读方式无疑架起了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学生记忆与理解的反复实践过程,实现了真正的有效积累。
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自由创作,这一环节真正使“厚积”得以“薄发”。看,有学生展示:“燕子说:春天正在与我叙旧,难道你还没听见我们清脆的话语吗?”听,有学生朗诵:“麻雀说:春天正在孵化小鸟,难道你还没看见一只只小鸟正迎着春风破壳而出吗?”……此情此景,每一句字符都含春,每一个音符都是诗!
5、人教版《春》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二、听配乐朗读
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三、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四、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1、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10自然段)
五、小结
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六、作业
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秋天像。
6、人教版新课标《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⑵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课件配以相应的图片、文字及轻音乐)
要求学生:
⑴注意字的读音;
⑵注意老师的朗读技巧。
2、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分小组来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每一小组分配一个画面。
问题提示:
⑴这个画面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⑵这个描写对象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春天的气息?
⑶哪些词句让你身临其境,有见到、听到、触到、嗅到的感觉,并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⑷为这幅画面取个名字,并说明取名的理由。
(学生的研讨不限于此提示,同时穿插各种方式的读,加深体会。)
2、全班进行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发言。
(进行变句比较。)
3、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
⑴概括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⑵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
四、教学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
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8、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春》优秀教学设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9、《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你的感受是什么?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10、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春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