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
(2)检查文中的生字生词是否认识且读准。自由读,只读,齐读
(3)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练习读。
(4)同学们在自学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没有去查阅资料?交流二战资料
(5)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
2、这是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办法) 妙在那里?你是怎样体会的?( 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她对情报收藏十分负责任,办法巧妙,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3、指导感情朗读,自由度,齐读。
(二)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2、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抓主要词语体会,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3、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他们是怎么与敌人周旋的?又想出了那些绝妙的主意呢?请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的描写。
(三)全班交流。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
(4)动作:你认为是急速地吹灭好?还是轻轻地吹好?为什么?
(5)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
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没有,安全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位中尉又把蜡烛重新点燃”)
3、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4、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杰克的言行妙在哪里?
(2)杰克为什么这么勇敢?
5、此时此刻,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6、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想想说话时的神情。
(2)杰奎琳的神态中体会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四)望着这盏在最好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他们会怎没想?指说。齐读最后一段。
“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五)师总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同学们,他们的这份勇敢与机制,来自哪里?(来自对祖国的爱,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课上演一演。
2、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
(2)检查文中的生字生词是否认识且读准。自由读,只读,齐读
(3)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练习读。
(4)同学们在自学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没有去查阅资料?交流二战资料
(5)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
2、这是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办法) 妙在那里?你是怎样体会的?( 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她对情报收藏十分负责任,办法巧妙,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3、指导感情朗读,自由度,齐读。
(二)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2、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抓主要词语体会,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3、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他们是怎么与敌人周旋的?又想出了那些绝妙的主意呢?请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的描写。
(三)全班交流。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
(4)动作:你认为是急速地吹灭好?还是轻轻地吹好?为什么?
(5)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
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没有,安全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位中尉又把蜡烛重新点燃”)
3、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4、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杰克的言行妙在哪里?
(2)杰克为什么这么勇敢?
5、此时此刻,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6、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想想说话时的神情。
(2)杰奎琳的神态中体会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四)望着这盏在最好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他们会怎没想?指说。齐读最后一段。
“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五)师总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同学们,他们的这份勇敢与机制,来自哪里?(来自对祖国的爱,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课上演一演。
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2
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
4、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2
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
5、小学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
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
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晃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
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23、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吹燃端回拿
点熄重走夺上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燃吹点燃端夺拿
点熄重新走回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应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6、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l.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7、五年级下册课题:12.半截蜡烛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五 年级 下 册 科目: 语文
课题:12.半截蜡烛
参备人意见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一、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2. 理解生词: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凝视:聚精会神地看。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3.写出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
1.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说说剧本有什么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2.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要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说说
带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有关的语句。
① 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②“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3.选取片断分角色演一演。
注意分好角色后找到自己的语言,记下来,想象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再演出来,注意配上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先组内试演,再全班展示。
4.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8、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2、半截蜡烛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B案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9、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播放山洪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大、猛、狂)
(二)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像泼。像倒。)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
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一种表达特色。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呢?(老汉)该选哪些词来表现老汉呢?也在3---10处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对比着读这些词语,并放进课文中的句子里读读。
4.解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引入: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播放影象: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人们停信脚,望着老汉。)洪水中想起了老汉的声音:教师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生读)
(2)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想读出老汉的什么呢?(指名说,并读一读)
(3)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谁来读读这段话,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四)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1、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画面)。
(1)谁?(老汉),老汉在干嘛?(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小伙子是谁?从哪看出来的?
(2)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自已读读,看看老汉此时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从哪看出的?
(2)谁能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
(3)父亲为什么要把把儿子揪出队伍呢?(指名说)是的,是党员就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吼道:
(4)老汉的这一“揪”,很可能就会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看出的?老汉、丝毫没有犹豫,而像大山一样果断。谁能果断地读这段话。如果老汉不揪,会是什么后果?
(5)。而此时的洪水——?哪些词可以看出,放肆是什么意思?(毫无忌惮)“放肆的舔是说洪水——?
(7)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的安危,还把他的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从哪儿看出来的?
3、理解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老汉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2)指导朗读:是啊,洪魔在向这对父子张牙舞爪了,读——;木桥已经在发抖了,在痛苦地呻吟了,读——;眼看洪水就要把他们吞没了,读——。
(3)老汉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因为他——爱他的儿子。老汉的这一推,成了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动作。一起读——。
(4)真希望小伙子能脱离危险,但——
(5)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是何等地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眼里、心里只在儿子,他想喊,他还想……可是——
(6)指导朗读:多好的父亲啊,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
(五)领悟“桥”的内涵。
1、最后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老汉保住了一百多号人的性命,却没有保住自己的儿子。老汉离我们而去,全村人拥戴的党支书离我们而去……
2、出示课文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配乐读)
(1)她丈夫是谁呢?多么可爱的老汉,多么可敬的老支书啊,我们来夸夸他吧。能用上桥的,尽量用上“桥”。
(2)总结:是啊,他已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难以忘怀。这又让想起了刚刚过去的5.12大地震,让我们随着祖海的歌声再一次来感受那些催人泪下的画面。生活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交流交流。
(七)板书设计:
桥
生命桥逃生桥希望桥
10、人教社实验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我们在三年级学过《赵州桥》,四年级学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出示课题──《桥》,如果以“桥”为题让你也写一篇文章,你会写什么,又会怎样写,看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什么猜想,读完课文,你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检查自学(学生读完课文后感到特别意外:以“桥”为课题讲述的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默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1.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并做旁注,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三、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咆哮
疯狂
狞笑
拥戴
放肆
豹子
呻吟
胸膛
搀扶
祭奠
2.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比较: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雨像一瓢瓢似的从天上直泼下来;接着又像一盆盆似的倒了下来。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死亡在洪水中逼近。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简短的语句渲染紧张的气氛;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艺术表现力)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小结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三、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2、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老支书),并使用上“桥”字
四、作业:
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板书设计:
老支书(威信如山、形象如山、人格如山、精神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