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10《动物时装表演》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年级下册10《动物时装表演》教案一等奖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基于此认识,我力图让孩子真正有所得,字词上,对已学过的要进行复习认读;对新出现的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文本自身的乐趣,争取当堂巩固。课件的使用力争是真正有效的,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悟。更能把握、突破难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动物时装表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知识课文,通俗易懂,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一场时装表演,介绍了5种动物的皮毛及作用说明动物时装的作用,本课作者赋以小动物以人的思维与感情,文中通过其他小动物的对话和简单的儿歌间接的介绍了五种动物时装的特点,使人们感到大自然中动物十分奇妙、有趣。
2、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可塑性强。而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强,尤其是拟人的手法的运用不仅是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更会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中能满足个人的兴趣。课堂上我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在读中理解动物时装的特点,在评选最佳时装表演时让他们懂得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用处,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
因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及收集了有关动物皮毛作用的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缤”“称”“赞”这三个生字。
2、能读写指定词语,有“称赞”写一句话。
3、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时装表演吗?能说说什么样吗?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时装表演,请你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板书课题),你们愿意去看看吗?(播放动物时装表演的课件)
(二)认读字词
不断变化 七嘴八舌 喝彩 乐曲(多音字)
称赞 立即 警告 最佳 舞蹈 蓑衣(图片理解)
(三)朗读课文
1、请你们出声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划出: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时装表演?(板书:孔雀 北极熊 刺猬 青蛙 变色龙)
2、你最喜欢谁的时装?自由读课文。
(1)学习——孔雀的时装
听,优美的音乐响起来了,动物时装表演开始了,孔雀迈着轻盈的步子向我们走来。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孔雀?(第2、3自然段)请你读一读,说说孔雀穿着什么样的时装?你觉得它的时装怎么样?
1)读读这段话,怎样读就能让同学们一下就能听出孔雀漂亮?请你读一读。板书:五彩缤纷,教学书写“缤”字。
2)场上观众的反映呢?板书:称赞,教学书写“称赞”两个字,并用这两个字练习说话。
3)小白兔和小松鼠一边看表演还一边议论着孔雀的时装呢!他们在说些什么?谁来当小白兔和小松鼠表演一下?
4)为什么孔雀兄弟的时装那么漂亮?(孔雀兄弟也就是雄孔雀,它羽毛上分布着五彩金翠圆斑,他在吸引雌孔雀的时候,将尾屏高高翘起并展开,像一把色彩绚丽的大羽扇,不断摆动,使羽毛摩擦发出沙沙的声音,一块块五色圆斑闪闪发光,华丽夺目,多漂亮呀!板书吸引)
5)展示孔雀的时装(课件)
6)再读课文,体会孔雀时装的美丽。
(2)孔雀兄弟的时装真是太吸引人了,北极熊迫不及待地上场了。找到写北极熊的自然段读一读。
1)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北极熊的时装有什么特点。
2)它的时装有什么好处?
3)谁再读一读,应该怎样读 ?(评读)
(3)北极熊还没下场,一个大刺球滚到了台上,你们看,是谁?(刺猬)
1)谁能当现场解说员给刺猬的表演配音,向大家介绍。
2)它的时装有什么好处?板书:保暖
(4)青蛙就蹦到了台上。谁能当一回时装模特,扮演青蛙,加上动作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时装,一定要介绍出时装的特点。
1)青蛙还写了一手而歌呢!你找到读一读。
2)它的时装到底有什么用呢?板书:保护
(5)最后一个登台的是变色龙。
1)放课件:你们快找一找变色龙在哪里?变色龙的时装有什么特点?
2)怎样读就能读出变色龙的特点?听老师读一读。谁愿意读一读。变色龙都变换了哪些颜色?变色龙都在哪儿变出了各种颜色?变色龙变换的速度很快。
3)它的时装有什么好处?板书:保护
(6)刚才我们学习了几种动物的时装,知道了他们的作用,你们想不想再观看一下这几种动物的表演呀?
(课件:动物时装表演)
(7)动物时装表演结束了,小动物们想评选出最佳时装,他们你说你的理由,他说他的想法,七嘴八舌地评选着,他们能不能评出最佳时装?说说你的理由。
1)理解:七嘴八舌
2)小结:因为时装的样子不一样,用途不一样,评选不出最佳时装,动物为了生存,都有自我保护性能和特殊性能,感到大自然中动物十分奇妙、有趣。
(四)除了他们,还有更多的小动物想来参加时装表演?
你能用“我是( ),穿着( ),可以( )”的句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其他动物皮毛的特点以及性能吗?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把你知道动物时装的作用给家人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6 动物时装表演
孔雀 五彩缤纷 吸引
北极熊 雪白 保暖
刺猬 带刺的圆球 扎
青蛙 绿色 保护
变色龙 变换 保护色
五、教学效果评价:
1、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
在教学伊始,我巧借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当身穿样式新颖、色彩华丽的模特们伴随优美的音乐走进学生视野的时候,全场一片寂静,所有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集中。既为学习“动物时装表演”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有效聚集了不同学生的注意力。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利用图片了解“孔雀姑娘和孔雀兄弟”的样子不同后,我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3、拓展文本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你能用“我是( ),穿着( ),可以( )”的句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其他动物皮毛的特点以及性能吗?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知识的吸收,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六、设计特点:
1、突出语言因素的教学。
在今天学习“称赞”一词时,孩子们在应用时就自然地带上了冒号、前引号、后引号、感叹号、句号等,既学了新知又复习了旧知,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关于字、词的学习,我是通过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不同的情境教学来实现的。比如在学习“五彩缤纷”一词时,我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五彩缤纷”的意思,然后出示各种孔雀开屏时的姿态,使学生看到孔雀异常鲜艳的五彩羽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直接感知这个词语的意思,以画带词,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意思的感知就更强烈了。
2、二年级下册10《动物时装表演》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基于此认识,我力图让孩子真正有所得,字词上,对已学过的要进行复习认读;对新出现的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文本自身的乐趣,争取当堂巩固。课件的使用力争是真正有效的,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悟。更能把握、突破难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动物时装表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知识课文,通俗易懂,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一场时装表演,介绍了5种动物的皮毛及作用说明动物时装的作用,本课作者赋以小动物以人的思维与感情,文中通过其他小动物的对话和简单的儿歌间接的介绍了五种动物时装的特点,使人们感到大自然中动物十分奇妙、有趣。
2、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可塑性强。而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强,尤其是拟人的手法的运用不仅是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更会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中能满足个人的兴趣。课堂上我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在读中理解动物时装的特点,在评选最佳时装表演时让他们懂得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用处,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
因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及收集了有关动物皮毛作用的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缤”“称”“赞”这三个生字。
2、能读写指定词语,有“称赞”写一句话。
3、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时装表演吗?能说说什么样吗?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时装表演,请你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板书课题),你们愿意去看看吗?(播放动物时装表演的课件)
(二)认读字词
不断变化 七嘴八舌 喝彩 乐曲(多音字)
称赞 立即 警告 最佳 舞蹈 蓑衣(图片理解)
(三)朗读课文
1、请你们出声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划出: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时装表演?(板书:孔雀 北极熊 刺猬 青蛙 变色龙)
2、你最喜欢谁的时装?自由读课文。
(1)学习——孔雀的时装
听,优美的音乐响起来了,动物时装表演开始了,孔雀迈着轻盈的步子向我们走来。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孔雀?(第2、3自然段)请你读一读,说说孔雀穿着什么样的时装?你觉得它的时装怎么样?
1)读读这段话,怎样读就能让同学们一下就能听出孔雀漂亮?请你读一读。板书:五彩缤纷,教学书写“缤”字。
2)场上观众的反映呢?板书:称赞,教学书写“称赞”两个字,并用这两个字练习说话。
3)小白兔和小松鼠一边看表演还一边议论着孔雀的时装呢!他们在说些什么?谁来当小白兔和小松鼠表演一下?
4)为什么孔雀兄弟的时装那么漂亮?(孔雀兄弟也就是雄孔雀,它羽毛上分布着五彩金翠圆斑,他在吸引雌孔雀的时候,将尾屏高高翘起并展开,像一把色彩绚丽的大羽扇,不断摆动,使羽毛摩擦发出沙沙的声音,一块块五色圆斑闪闪发光,华丽夺目,多漂亮呀!板书吸引)
5)展示孔雀的时装(课件)
6)再读课文,体会孔雀时装的美丽。
(2)孔雀兄弟的时装真是太吸引人了,北极熊迫不及待地上场了。找到写北极熊的自然段读一读。
1)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北极熊的时装有什么特点。
2)它的时装有什么好处?
3)谁再读一读,应该怎样读 ?(评读)
(3)北极熊还没下场,一个大刺球滚到了台上,你们看,是谁?(刺猬)
1)谁能当现场解说员给刺猬的表演配音,向大家介绍。
2)它的时装有什么好处?板书:保暖
(4)青蛙就蹦到了台上。谁能当一回时装模特,扮演青蛙,加上动作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时装,一定要介绍出时装的特点。
1)青蛙还写了一手而歌呢!你找到读一读。
2)它的时装到底有什么用呢?板书:保护
(5)最后一个登台的是变色龙。
1)放课件:你们快找一找变色龙在哪里?变色龙的时装有什么特点?
2)怎样读就能读出变色龙的特点?听老师读一读。谁愿意读一读。变色龙都变换了哪些颜色?变色龙都在哪儿变出了各种颜色?变色龙变换的速度很快。
3)它的时装有什么好处?板书:保护
(6)刚才我们学习了几种动物的时装,知道了他们的作用,你们想不想再观看一下这几种动物的表演呀?
(课件:动物时装表演)
(7)动物时装表演结束了,小动物们想评选出最佳时装,他们你说你的理由,他说他的想法,七嘴八舌地评选着,他们能不能评出最佳时装?说说你的理由。
1)理解:七嘴八舌
2)小结:因为时装的样子不一样,用途不一样,评选不出最佳时装,动物为了生存,都有自我保护性能和特殊性能,感到大自然中动物十分奇妙、有趣。
(四)除了他们,还有更多的小动物想来参加时装表演?
你能用“我是( ),穿着( ),可以( )”的句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其他动物皮毛的特点以及性能吗?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把你知道动物时装的作用给家人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6 动物时装表演
孔雀 五彩缤纷 吸引
北极熊 雪白 保暖
刺猬 带刺的圆球 扎
青蛙 绿色 保护
变色龙 变换 保护色
五、教学效果评价:
1、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
在教学伊始,我巧借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当身穿样式新颖、色彩华丽的模特们伴随优美的音乐走进学生视野的时候,全场一片寂静,所有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集中。既为学习“动物时装表演”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有效聚集了不同学生的注意力。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利用图片了解“孔雀姑娘和孔雀兄弟”的样子不同后,我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3、拓展文本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你能用“我是( ),穿着( ),可以( )”的句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其他动物皮毛的特点以及性能吗?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知识的吸收,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六、设计特点:
1、突出语言因素的教学。
在今天学习“称赞”一词时,孩子们在应用时就自然地带上了冒号、前引号、后引号、感叹号、句号等,既学了新知又复习了旧知,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关于字、词的学习,我是通过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不同的情境教学来实现的。比如在学习“五彩缤纷”一词时,我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五彩缤纷”的意思,然后出示各种孔雀开屏时的姿态,使学生看到孔雀异常鲜艳的五彩羽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直接感知这个词语的意思,以画带词,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意思的感知就更强烈了。
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奇妙的动物世界》
导读:你身边有哪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这些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说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让学生在交际中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2.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动物世界》光碟。
2.多媒体课件:课文《翠鸟》(人教版第六册第13课)、《猫》(人教版第八册第10课)的动画和录音。
3.学生完成“身边动物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播放《动物世界》有关“猎豹”的介绍,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2.学生谈观后的体会。
3.师小结激趣:
同学们,动物世界真奇妙呀!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你身边有哪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这些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奇妙的动物世界》:下面请前后排的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流课前所填的“身边动物调查表”的内容。要求是:别人讲时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对所填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板书:身边的动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组内交流,生生互动
小组内按调查表的内容顺序介绍身边的动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落实口语交际“人人参与,互动交流”的目标。)
三、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讲,大家提问、补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口语交际策略。)
四、说写示范,激发写话兴趣,实现由说到写的迁移
1.师:从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中,老师发现,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全班同学听,可是时间有限,怎么解决呢?请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你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写你与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想写,更好。(板书:样子、生活习性、趣事)
2.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翠鸟》、《猫》的动画和录音,让学生体会怎样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3.学生动手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和为学生怎样介绍好、写好一种动物作示范。)
五、作业
没有写完的同学,回家后先完成自己的写话,然后读给家人听,请家人提提意见。写完的同学,回家后也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家人听,请家人提提意见。明天把修改好的写话带到课上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写话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写话的快乐,同时,为交流写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交流写话,强化自我意识
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写话读给大家听,如果你不愿意读出自己写的东西,就说“过”。
(设计意图:选择“过”是一种新兴又实用的教学策略,称为“选择过”原则。选择“过”,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选择的自我管理机会,对于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暂时不会或不愿说的同学来说,能增加其聆听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调整后由自如“选择过”到自如选择说。)
二、传阅写话,互相评改
同学之间自由选择对象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后再修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三、写话展示
学生把自己修改后的写话内容工整抄写在方格纸上,放入“自我展示”栏,课后供同学阅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获得写话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
板书设计:
[总评]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既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在本设计中,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课始播放《动物世界》光碟片断,课中播放课文《翠鸟》、《猫》的动画和录音,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为学生怎样介绍好一种动物作示范,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时机的把握十分恰当,是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是在铺垫充分,从已知向未知过渡的学习阶段中出示和使用的。所以,起到了建立经验,激趣、引思、解疑的作用,为观察、表达、写话等能力的培养和终级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2.紧扣“交际”组织教学,点面结合,人人参与,努力实现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要做到“人人参与”,就必须实行“点面结合”的组织形式,“点”主要起示范、启发、引导作用,“面”则是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参与的机会。本设计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3.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创设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友好学伴的角色,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协同、配合的主体地位。
4、三年级下册《精彩的大象表演》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泰、享、确、虚、扇、献、聪、试、吊、柱”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的、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4.激发对大象的喜爱之情,培养观察和想像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物表演吗?谁来说说?
大象的表演是怎样精彩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24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指名读、轮读、分组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
3.默读,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主学词,巩固识字。
1.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然后交流、积累。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然后讨论交流。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体会理解词语。如“前俯后仰”可用表演的方式理解;“若无其事、粗壮如柱”可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有写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可放在理解课文内容是理解)
3.出示生字,说说读准字音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4.课文中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请找一找,并根据读音组词。
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分类,教师再进行指导并范写。
(如6个左右结构的字,可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各个字的左右比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右相等,然后练写。特别要提醒学生:“泰”字最后一笔为“点”,不要写成“捺”;“绕”字右上部分不要多加一点;“试”字右半部分不要多一撇、少一点)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第1自然段点明了观看大象表演的地点是在泰国,并概括写看表演的总体感受是“令人欢乐开怀”的“美妙享受”。怎样令人欢乐开怀的?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板书:欢乐开怀、美妙享受)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2~5自然段。
(1)找中心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一找中心句,并画上横线。
2 为什么说大象的表演非常精彩?请用你找到的中心句来回答。
3 齐读这四个中心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白,这四句话是各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也是总起句,其他句子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抓住中心句,能使读者很快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细读、品读,体会大象表演的精彩。
1 你最喜欢大象表演的哪个节目?找到那一段,并读好那一段。读后,可以和同桌或小组的同学说说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2 汇报交流,教学的顺序依交流的顺序而定。
(讨论交流中,第3自然段要抓住“大象踢足球最有趣”的特点,扣住能表现“有趣”的动作描写,如“踢飞、绕开、一拨”及观众的表现“前俯后仰”来体会。然后指导读,让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大象踢足球有趣”的特点及作者的喜爱之情。第4自然段的方法与第3自然段相同,只是在学习体会描写比赛的具体语句前,先看插图,集合插图让学生想像,再读具体的语句,从而体会到人和大象的拔河比赛尤为激动人心)
3 重点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a 你为什么最喜欢大象过人表演?
b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看大象过人表演让人“提心吊胆”?
(板书:过人、提心吊胆)
c “凝神屏息”是怎样的一种表情?谁来表演?这说明了什么?
d 谁来读读第2~4句,把这种因担心而紧张,且让人感到提心吊胆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
e “惊心动魄”的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
f 当大象抬起一只脚按在少年的肚子上时,全场为什么突然安静了下来?
g 如果你当时在场观看,你会怎样想,会有怎样的表现?有惊无险的一幕过去了之后,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h 你们能把这种内心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指导读第6~8句)
i 读到这里,谁能联系课文说说“提心吊胆、惊心动魄”的意思?
k 读了这一段,谁能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提心吊胆”来写具体的?
3.学习第6自然段。
大象的表演的确非常精彩,所以,表演结束后,人们纷纷给大象送去食物或投以钱币,以表达自己对大象的喜爱之情。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读,来表达我们对大象的喜爱之情吧。(齐读第6自然段)
(二)指导背诵,丰富积累。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2.指导背诵:先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再练习背诵。
3.指名背。
(三)练习说写,实际运用。
1.请同学们从课文第2自然段的举例中任选一个节目,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大象还会表演什么节目,仿照课文先概括说后具体说的方式说一段话。
2.回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并把这一段话写下来。
5、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6、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动物的睡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录像,增强对课文理解。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录像资料,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7、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
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结合以下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
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和句。
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
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
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六、梳理巩固,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手段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基本押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
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
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
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8、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二年级下册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多多与人交流,乐于交流的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礼貌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最爱看的动画片。
2、通过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3、在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大方.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并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播放课件
每天做完作业后,你最喜欢干什么?文文和乐乐和我们一样,也特别喜欢看电视,你们知道他们爱看什么动画片吗?
(利用情境图,播放他们的对话)
文文:乐乐,你爱看什么动画片?
乐乐:我爱看动画片,特别喜欢看《西游记》。你呢?
文文:我喜欢看《熊出没》。
2.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师:电视里的动画片可多了,你知道的动画片都有什么呢?
(随学生交流播放剪辑的电视节目短片,展示学生喜欢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等动画片,让学生产生主动交际的欲望。)
师:在这么多的动画片中,你最喜欢哪个?
3.揭题读题:推荐一部动画片
二、出示内容,学生交际
过渡:电视里的动画片可丰富了,你愿意把你喜欢的动画片推荐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吗?
1.课件情境图和活动要求:你平时都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2.同桌交流,引导学生用用“……有……有……还有……其中……”的句式说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和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3.下位找好朋友或老师交流。
4.利用课件,示范采访
师:电视台的记者叔叔为了把节目办得更好,瞧!他们来采访了!(课件播放记者采访文文和乐乐的情景。)
5.学生扮记者,采访嘉宾,台上台下互动。
师:电视台的小记者也来我们教室采访了!
(扮记者的同学学课件中记者的样子,走到学生中间,自由采访小嘉宾,引导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地和别人交谈,同时提醒听者态度认真,神情专注,给对方予鼓励。)
小记者:请问你喜欢什么动画片?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引导嘉宾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6.颁发优秀记者和优秀嘉宾奖章。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过渡:这么多精彩的节目,乐乐可喜欢啦!
1.播放课件,学生观察:你觉得乐乐这么做好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课件显示一个孩子从早到晚看电视,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不愿离开电视的情景。)
2.指名交流,发表见解。
3.四人小组组织讨论:小学生看什么电视节目好?每天看多长时间合适?
4.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5.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品,学生绘画。
这些动画片真好看,让我们把它们画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电脑展示文文和乐乐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拿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3.把《推荐一部动画片》这一话题带回家与家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上面就是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了,希望对你们的教学口语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关注。
【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二年级下册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二年级下册语文《注意说话的语气》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沙滩上的童话》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教案
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范文
9、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
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
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选取的寓言故事,依旧是篇幅短小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而这样的竞赛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认真思考、专注聆听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巩固,并能结合其余小组同学的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
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苗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