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点:

体会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引出“朋友”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谁是你的朋友?你觉得什么是朋友?

我们学了《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后相信你一定会对“朋友”这个词语有更新的认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吧,还想不想读?好样的!见了书就像读,读了书就要有话要说,这才叫会读书。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出示:

课文记叙了 战争 时期,在 一所孤儿院 里,一个名叫 阮恒 的小男孩为了 救一个小伙伴 而 勇敢献血 的故事。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她”是指 ?

生:小姑娘。

师:什么样的小姑娘?

生:深受重伤、急需输血的小姑娘。【板书:小姑娘】

师:“我”又指谁?

生:勇敢献血的阮恒。【板书:阮恒】

师:这么看来“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是谁说的?(阮恒)

课文直接用阮恒说的话作题目,想突出说明什么呢?我们一起读懂好不好?

三、品读课文。

(一)师生谈话,理解“迫在眉睫”。

师:小姑娘被落在孤儿院里的炮弹炸伤了,医生确认她伤得(最重),重到什么程度?

生:快要死了。

师:情况这么危急,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生:迫在眉睫。

师带领学生指指眉睫,师:都到眼前了,联系上文,什么都到眼前了?

生:输血迫在眉睫,输血到眼前了。【板书:输】

生找出描写小姑娘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指导朗读:请学生朗读,学生评价,师适时总结。注意重点词要读重音,语速要快。

(二)如果你在场,血型匹配,你愿意给小姑娘献血吗?阮恒也和你们一样勇敢,但对于献血他有一种误解,老师这么说是有依据的,谁能找到?(生找,师出示十二自然段)

1.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愿意献血,多么可爱又勇敢的小男孩啊。【板书:献】

但是在阮恒决定献血时他不害怕吗?从哪看出来?(生找,师出示第五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什么?从哪看出来?哪些词?

(生找出关键词“颤抖”、“举——放——举”)

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

3.感悟:

(1)颤抖:以为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小姑娘,自己会死去,十分害怕。

(2)放:想到自己会死去十分恐惧。

(3)举:克制不住要救自己的朋友,所以又坚定地举起手。

指导朗读:生读,师评价、范读,读出阮恒从开始又害怕矛盾到最后的坚定的心理,还要注意语速从慢到快。

(三)自主学习。

刚刚我们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了阮恒的内心,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出示自学要求:轻声读第8—10自然段,画出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句子。

生反馈,师出示句子。

1.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师:在这段文字中形容什么的词语特别多?(哭)找一找。

生找出: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这四个词语都有哭泣的意思,用一个词不行吗?能不能换位置?

师生一起做动作体会,师总结:这四个词语表明阮恒哭的程度逐步加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恐惧,用一个词体现不出这种变化。

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体会阮恒的痛苦。

2.小组合作,从重点句中体会阮恒的内心。

(1)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阮恒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害怕,所以他迅速地用手捂住了脸。从“捂”这个词看出,阮恒想掩饰自己的害怕。)

(2)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饰他的痛苦。)

(3)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从“哭泣、咬住”这两个词,体会到,阮恒心里痛苦极了,悲伤极了,所以不停的哭,但是他仍然想控制自己,想救小女孩。)

3.小组汇报:先谈体会,然后找出关键词具体谈感受,再通过朗读再次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师适时范读、指导。

总结: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言,这样写才叫写得真实,写得具体。有了这样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次体会阮恒的内心吧。

4.面对死亡,阮恒的内心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紧张,但献血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决,因为他想(她是我的朋友)。随着血液流出,阮恒心想又离死亡近了一步。但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请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和献血常识,想一想,医生对阮恒说了什么,让阮恒停止哭泣。

如果你是医生,会用怎样的话语来安慰阮恒?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再在班里汇报,注意说出温柔的语气。

5.医生的安慰使阮恒不再害怕,但是当初他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来救活小姑娘呢?

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她是我的朋友”,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啊,现在你理解这句话做题目的真正含义了吗?突出体现了什么?请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升华。

是啊,阮恒的这句话回答了所有问题。

为什么在犹豫不决之后他毅然举起了手?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为什么在输血的过程中他极力抑制自己的哭泣?也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为什么为了小女孩他甘愿牺牲?更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可见,“朋友”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现在,你对“朋友”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谈体会。【板书:友爱】

所以,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请别忘了_她是我的朋友_

当你的朋友遭遇挫折需要鼓励时,请别忘了她是我的朋友

当你的朋友在需要你的时候,请伸出你热情的双手吧,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五、自选作业。

1.观察生活中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写下来,注意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2.小姑娘得救了,阮恒也安然无恙,他们一起在孤儿院里生活、游戏,还会发生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一个小故事,要写清楚她们的神情、动作、语言等。

板书设计:

18

我的朋友

友爱

小姑娘

阮恒

2、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点:

体会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引出“朋友”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谁是你的朋友?你觉得什么是朋友?

我们学了《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后相信你一定会对“朋友”这个词语有更新的认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吧,还想不想读?好样的!见了书就像读,读了书就要有话要说,这才叫会读书。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出示:

课文记叙了 战争 时期,在 一所孤儿院 里,一个名叫 阮恒 的小男孩为了 救一个小伙伴 而 勇敢献血 的故事。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她”是指 ?

生:小姑娘。

师:什么样的小姑娘?

生:深受重伤、急需输血的小姑娘。【板书:小姑娘】

师:“我”又指谁?

生:勇敢献血的阮恒。【板书:阮恒】

师:这么看来“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是谁说的?(阮恒)

课文直接用阮恒说的话作题目,想突出说明什么呢?我们一起读懂好不好?

三、品读课文。

(一)师生谈话,理解“迫在眉睫”。

师:小姑娘被落在孤儿院里的炮弹炸伤了,医生确认她伤得(最重),重到什么程度?

生:快要死了。

师:情况这么危急,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生:迫在眉睫。

师带领学生指指眉睫,师:都到眼前了,联系上文,什么都到眼前了?

生:输血迫在眉睫,输血到眼前了。【板书:输】

生找出描写小姑娘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指导朗读:请学生朗读,学生评价,师适时总结。注意重点词要读重音,语速要快。

(二)如果你在场,血型匹配,你愿意给小姑娘献血吗?阮恒也和你们一样勇敢,但对于献血他有一种误解,老师这么说是有依据的,谁能找到?(生找,师出示十二自然段)

1.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愿意献血,多么可爱又勇敢的小男孩啊。【板书:献】

但是在阮恒决定献血时他不害怕吗?从哪看出来?(生找,师出示第五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什么?从哪看出来?哪些词?

(生找出关键词“颤抖”、“举——放——举”)

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

3.感悟:

(1)颤抖:以为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小姑娘,自己会死去,十分害怕。

(2)放:想到自己会死去十分恐惧。

(3)举:克制不住要救自己的朋友,所以又坚定地举起手。

指导朗读:生读,师评价、范读,读出阮恒从开始又害怕矛盾到最后的坚定的心理,还要注意语速从慢到快。

(三)自主学习。

刚刚我们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了阮恒的内心,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出示自学要求:轻声读第8—10自然段,画出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句子。

生反馈,师出示句子。

1.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师:在这段文字中形容什么的词语特别多?(哭)找一找。

生找出: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这四个词语都有哭泣的意思,用一个词不行吗?能不能换位置?

师生一起做动作体会,师总结:这四个词语表明阮恒哭的程度逐步加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恐惧,用一个词体现不出这种变化。

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体会阮恒的痛苦。

2.小组合作,从重点句中体会阮恒的内心。

(1)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阮恒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害怕,所以他迅速地用手捂住了脸。从“捂”这个词看出,阮恒想掩饰自己的害怕。)

(2)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饰他的痛苦。)

(3)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从“哭泣、咬住”这两个词,体会到,阮恒心里痛苦极了,悲伤极了,所以不停的哭,但是他仍然想控制自己,想救小女孩。)

3.小组汇报:先谈体会,然后找出关键词具体谈感受,再通过朗读再次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师适时范读、指导。

总结: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言,这样写才叫写得真实,写得具体。有了这样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次体会阮恒的内心吧。

4.面对死亡,阮恒的内心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紧张,但献血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决,因为他想(她是我的朋友)。随着血液流出,阮恒心想又离死亡近了一步。但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请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和献血常识,想一想,医生对阮恒说了什么,让阮恒停止哭泣。

如果你是医生,会用怎样的话语来安慰阮恒?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再在班里汇报,注意说出温柔的语气。

5.医生的安慰使阮恒不再害怕,但是当初他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来救活小姑娘呢?

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她是我的朋友”,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啊,现在你理解这句话做题目的真正含义了吗?突出体现了什么?请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升华。

是啊,阮恒的这句话回答了所有问题。

为什么在犹豫不决之后他毅然举起了手?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为什么在输血的过程中他极力抑制自己的哭泣?也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为什么为了小女孩他甘愿牺牲?更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可见,“朋友”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现在,你对“朋友”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谈体会。【板书:友爱】

所以,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请别忘了_她是我的朋友_

当你的朋友遭遇挫折需要鼓励时,请别忘了她是我的朋友

当你的朋友在需要你的时候,请伸出你热情的双手吧,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五、自选作业。

1.观察生活中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写下来,注意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2.小姑娘得救了,阮恒也安然无恙,他们一起在孤儿院里生活、游戏,还会发生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一个小故事,要写清楚她们的神情、动作、语言等。

板书设计:

18

我的朋友

友爱

小姑娘

阮恒

3、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深入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住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的理解,体会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⒉能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⒈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7课《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齐读)

⒉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

⒊抓关键词,了解危急

师: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事情“迫在眉睫”?为什么会“迫在眉睫”呢?(结合课文的句子复习)

(理清事情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是刻不容缓的。)

⒋、(过渡)师:情况万分紧急、输血迫在眉睫,在这紧要关头是谁挺身而出,主动献血?——阮恒。

㈡探究体验,朗读感悟

⒈学习阮恒献血前的动作表情的语句

①师:对,他就是阮恒,他献血前是什么样的动作表情呢?谁来找出这句话?

(出示课件“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了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②师:全班同学把这句话齐读1遍

③质疑。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为什么“沉默”后再举?他为什么举了又放下去,又举?等)

④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提了问题之后咱们必须来解决。小组合作先把这句话读一读,边读边想一想,小组交流。

⑤谁来说说,你刚才读懂了哪个问题?(小组汇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⑥指导把阮恒矛盾、紧张的心情读出来。

⑦(小结)师:刚才我们通过读发现了问题,又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解决了问题。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阮恒输血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好吗?

⒉学习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

①师:找出描写阮恒输血时的部分(8——11自然段),大声响亮地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

②师:你能找出描写阮恒动作表情的句子吗?(课件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③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感受悟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

课件:出示学习方法:⑴读:读出你想交流的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⑵想:从阮恒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⑶说:阮恒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⑷读:再根据阮恒的心情好好地读。[

④分组汇报交流,指导朗读感悟

⑤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这部分是描写阮恒输血时的部分,通过他的动作、神态,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由开始的紧张、矛盾,变成后来越来越深的痛苦,最后又恢复平静这样的心情。我们把这部分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齐读)(结合板书)

⒊精读阮恒献血的原因(12——14自然段)

①师:自由读,用简练一两句话说说这段讲什么。(阮恒说他献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我的朋友”。)

②师:这也是文章的题目。同学们,假如你是阮恒,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会这样做吗?生答略。(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把后三段多读几遍,深入体会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生读)(指名读)

④配上音乐,教师用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想一想,假如你是文中的医生,是站在旁边的的孤儿,是苏醒过来的小女孩,你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⑤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对待朋友的?

⑥播放周华健的《朋友》,让学生再一次在歌声中领悟朋友真挚的感情。

㈢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小男孩阮恒,而且懂得了朋友的真正含义。另外,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今后我们再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4、自主选择,主动发展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时设计力图以“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营造主动发展的环境,留给主动发展的空间。

目标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讲述法布尔儿童时期迷恋昆虫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探索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就是法布尔精神。本课课后思考讨论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他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找出课文中与“浓厚兴趣”相近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它们的意思。会写“浓”等11个生字,会认“限”等13个生字,学习多音字“中”。

从教学目标上可以看出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的探究来实现。

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探究

1、上节课,我们读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他是——(板书:法布尔)

谁来说说小时侯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相机板书:迷恋)

2、令法布尔迷恋的昆虫世界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到资料,谈谈昆虫世界给你留下的印象。

3、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昆虫的资料,注意观察。(展示CIT课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交流信息,利用图片、声音、色彩等媒体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兴趣,进而使其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问题探究、体验过程

1、通过大家细心地观察和发现,我们体会到昆虫世界原来是这么的神奇。那小法布尔是怎样观察和发现的,怎样迷恋昆虫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找出与“浓厚兴趣”有关的语句来说说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

(设计意图:以读感悟,读中熏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故事富有童趣,构思精巧,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这是教学这一课时力图落实和体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理解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板块有助于形成多元阅读理解,让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1)个体学习

(2)小组合作

(3)组际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提炼学习方法,如看图法、联想法、抓住重点词句法、进入情景法)

(相机导读、板书重点词语如:无论是……还是……都

一动不动

小心翼翼

浓厚的兴趣

无限的好奇心

静静地观察)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合作学习,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接着通过组际互动,引导读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这过程中渗透提炼来自学生群体的学习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法布尔这样的迷恋昆虫,怪不得到了后来,他成了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谁来说说法布尔迷恋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再创情景、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形象教学十分重要。在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给你什么启发?”时,出示法布尔的形象,并且设计了这样的思维训练: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如你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样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三、利用文本、触发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供给系统,也不仅是学生主题的规划与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以及师生获得的各种体验,一言蔽之应是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系统。一个学习主题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更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培养学生真正内在的兴趣。)

四、拓展作业、延伸学习

提供选择性作业:作业超市——我选择,我喜欢

(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完成)

1、把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种方法来表达对法布尔的敬意;

3、找找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上,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说、听、写、做、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5、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三节 酸的通性 PH》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三节 酸的通性 PH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酸的分类和命名,从电离的观点了解酸的通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初步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程序设计]

[复习] 1.酸有哪些通性?
2.在酸与金属反应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设问] 酸能与所有的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吗?
[讲解] 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氧化物又叫碱性氧化物。。
[设问] 哪些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呢?
[学生回忆] CaO CuO Fe2O3 MgO

[阅读教材] 酸与碱的反应又称为“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较广泛的运用。(引导看书)
[板书] 酸+碱=盐+水
[设问] 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析] 中和反应仅限于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而复分解反应包含酸和碱的反应。
[设问] 酸还可以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 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
HCl + AgNO3 = AgCl + HNO3

[设问] 是否所有的酸都可以与所有的盐反应?它们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结合实验讨论]
[小结] 盐:要求是碳酸盐或可溶性盐,而且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
[练习] 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
AgNO3 + HNO3- BaSO4 + HNO3
NaCl + H2SO4 - BaCl2 + HNO3

[小结]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2、酸+金属=盐+H2
酸的通性 3、酸+金属氧化物=盐+H2O
4、酸+碱=盐+ H2O
5、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练习] 《化学教与学》相应练习

[设问] 检测溶液的酸碱性可以用酸碱指示剂,但要比较两种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需要什么方法?
[板书] 三、PH——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演示实验] 展示PH试纸,介绍范围
分别向试纸上滴加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溶液。
(引导学生学习读PH值,并掌握PH值的变化规律)
[板书] 溶液酸性越强,PH值越小,碱性越弱
[设问] 是否所有酸性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举例说明。
[讲解] 测PH值在生产生活中有较广泛的运用。(引导看书164)

6、三年级语文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他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播放课件重温“美丽的村庄”,引导质疑: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1、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分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主释疑。

三、探究学习,理解课文

(一)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拓展思维——补充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3、质疑问难。

(二)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心情吗?

过渡: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你赞成老师的说法吗?

(三)深入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看课件:洪水毁灭小村庄。

2、学生朗读,质疑。

3、重点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2、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同学。

四、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五、作业:

7、语文三年级下册《奇异的植物世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植物世界的奇异,激发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的叙述方法,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植物世界的奇异。

3、懂得课文围绕着一个意思,分不同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李叔叔的带领下,参观了植物园,看到了许多奇异的植物,感到植物世界的神奇。)

2、小星和同学们在植物园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植物呢?生作答,师随机板书。

(哈哈树 带电花 蜡烛树 醉草 捕蝇树 水笛荷)

二、精读课文,品学体味。

过渡:李叔叔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植物,到底这些植物奇异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找寻答案吧!

(1)引导学习第2、3自然段课文,教给学习方法。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1课文写了哪种植物?(哈哈树)课件展示哈哈树的样子。

是怎样写的?(先写大家听到笑声,感到奇怪;再写李叔叔的介绍。)

它奇异的地方是什么?(板书:发出哈哈的笑声)

○2指导朗读。

“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这个问句是有疑而问,要读得短而上扬,读出因好奇而急切想知道其中缘由的心情。)

自由练读 抽生读

李叔叔的话又应该怎么读呢?(读得平和亲切,表现出长者的平易慈祥,循循善诱,充满智慧。)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第2段。

2、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写了哪种植物?(带电花)课件展示“带电花”。

是怎样写的?(先写小星触摸叶子角电而惊叫;再写李叔叔的介绍。)

它奇异的地方是什么?(板书:叶子带电)

○2指导朗读。[+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小星越看越喜欢,便伸手去摸……‘啊!’他惊叫着把手缩了回来,显得很紧张。”(要联系上下文,读出小星的心情和他的情感变化。)

自由练读 抽生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第3段。

(2)用学习第2、3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4——7段。

○1生自由读文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个别生汇报展示,师随机引导。

(3) 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知道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体会“奇异”的含义。

指导学生带上感情朗读最后一段。(“多么奇异”要重读,整个句子要求读得响亮抒情,把作者的感叹和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三、疏理全文,体会写法。

1、用“——”画出文中描写同学们行走路线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这样写不仅显示了参观的过程,而且使得文章前后自然地衔接起来,结构也因之紧凑。让学生感悟到依照参观顺序,移步换景是参观记常用的方法。)

2、 引导思考:想一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意思,从哪几方面写具体的。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小结: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我们今天算是大开眼界,认识了不少奇异的植物。但是自然界奥秘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去了解,去探索。那么,大自然中还有些什么奇异的植物呢?同学们可以课后查找资料,去了解更多的奇异植物。

板书:

哈哈树————出笑声

带电花————带微电

奇异的植物世界 蜡烛树————能点亮

醉 草————含酒精

捕蝇草————会吃虫

水笛荷————可发音

8、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画杨桃》是岑桑写作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9、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培养良好习惯。

2、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4周4节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3、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4周5节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10、二年级下册语文《三个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初步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识字、朗读、明白道理。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小朋友,大家看,他们来了!赶快热情地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课件:三个小朋友)

(带头打招呼:嗨,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我们班级来!)

师:想和他们交朋友吗?谈谈你对他们的初步印象好吗?

(指名说。)

生:第一个小朋友翻跟头的本领很高,像车轮在转。

师:是啊,他的跟头翻得可真好,说不定以后就是一个体育健将呢!

生:第二个小朋友唱的歌一定很好听。

师:你说得好,老师也好象已经听到他优美的歌声了呢!

生:第三个提着水桶,力气一定很大,而且很爱劳动。

师:我想你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对吗?

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是啊,要交朋友,就得对他们多了解一些。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第二份礼物,就是关于这三个小朋友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

(出示课题,播放课文朗读)

刚才老师看到听得那么认真,一定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吧,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课文。

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遇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解决;

②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__”划出来。

③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组成的词:既然嗓子拎水水桶晃荡沉甸甸

⑵谁愿意来读这些词语朋友?

指2名同学读,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齐读。

⑶去掉拼音,还能读吗?

开火车读。

⑷出示生字,你特别想记哪个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说给大家听好吗?

指名说。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玩“快乐大转盘”的游戏,转盘中间出现了什么字,就请大家大声地读出来。

(课件出示大转盘)

小朋友真厉害,这么快就把生字记住了。那么课文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提问,集体解决。

三、朗读感悟

1、重点解决“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生提出: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儿子?

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你认为他看见是哪一个儿子?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

老爷爷看见的是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孝敬父母,关心长辈,热爱劳动,很懂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自由读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3、随机指导:

这里写到了孩子的哪几个动作?

“跑”:孩子为什么要跑?你觉得他在跑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看到孩子的表现,妈妈们会怎么想?老爷爷又会怎么想?

其他两个两个儿子为什么没去提水桶呢?请大家再次讨论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4、集体交流:

那么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孩子在妈妈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呢?找到妈妈评价儿子的话,划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回答。

⑴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你来当第一个妈妈夸夸儿子?

指名3~4个,同桌互夸。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 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⑵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

嗓子。”

这个妈妈会怎么夸?你来当第二个妈妈夸夸儿子。指名2个,齐夸。

(课件出示:又一个妈妈 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

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⑶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好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想一想,这个妈妈会怎么说这句话?指名2个,自由读。

从三个妈妈的话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原来前两个孩子也是有特长的,他们也给妈妈带来了快乐,在妈妈眼里,他们也是好孩子。)

现在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是啊,他们也是好孩子,有自己的特长,但是,作为一个儿子,他们仅仅做到这些够了吗?他们怎么样才能做个真正的好儿子,你能来告诉他们吗?

四、总结延伸

小朋友,你平时在帮妈妈做事吗?读了三个儿子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在学习各种本领的同时,记得多为疼爱自己,辛勤持家的妈妈做事,做一个真正的好儿子。让我们今天回家就行动起来好吗?

11、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联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2、3、4、5自然段;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 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

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 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 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 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 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 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 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quot;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1.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12、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三节 酸的通性 PH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三节 酸的通性 PH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酸的分类和命名,从电离的观点了解酸的通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初步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程序设计]
[板书、讲解、引导看书]
一、 酸的分类和命名
含氧酸 如:H2SO4 HNO3
H2CO3 H3PO4
按分子中是否有氧原子
无氧酸 如: HCl

一元酸 如: HCl, HNO3
按分子电离时生成的H+个数 二元酸 如: H2SO4 H2CO3
三元酸 如: H3PO4


[练习] 指出下列各种酸的名称和种类
H 2SiO HF H3BO3 HI HBr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几种常见的酸,掌握的酸的一些性质,通过这些学习中可以看到,酸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为什么?
[讨论] 由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思考
[小结] 酸电离时都产生共同的氢离子,因此性质有共同点,但由于酸根不同,所以又有不同点。
[设问] 酸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即通性?
[小结]
1、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变红 不变色
2、酸能与一些金属反应
酸 + 金属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Zn + 2HCl = ZnCl 2+ 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复分解反应)
(碱性氧化物)
2HCl + CuO = CuCl2 + H2O
4、酸能与某些盐反应
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复分解反应)
5、酸能与碱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 (复分解反应)

[设问] 是否所有的酸都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
[板书] 酸:稀盐酸或稀硫酸
金属:活泼金属
[阅读教材]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讲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
(2)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他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了K、Ca、Na)

[练习]
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