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农谚两则》教案一等奖

《二年级上册《农谚两则》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二年级上册《农谚两则》教案一等奖

1、二年级上册《农谚两则》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自读自悟课文内容。在进行识字游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互教互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

3.初步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功效性。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练习用想象法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

录音带、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解一下。(板书:节气歌)

二、自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

1.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了解四季

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的,哪些是夏天的,哪些是秋天的,哪些是冬天的。

2.集体交流。(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始了。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

四、自主协作,交流学习

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和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蛰”。第二个“春”是指“春分”,“清”是指“清明”,“谷”是指“谷雨”。)

(2)学生分小组说以下三句。

(3)指名说,评议。

五、学习《看云识天气》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自己说一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3.小组内分别说一说。

4.指名说,评议。教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

六、识字、写字指导

1 识字。

(1)读生字卡片,看谁先认识这些生字娃娃。

(2)和云朵一起做找伙伴游戏。这些生字娃娃非常调皮,从诗句中跑了出来,由这些云朵帮你陪着他们,你想请哪朵云帮助你请他做你的手拉手小伙伴呢?谁来和云朵一起找小伙伴。找到小伙伴后告诉同学们你伙伴的名字,并教大家一起念两遍,组个词。

(3)读卡片上的词语。齐读,男女生分别读。

2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试着说说每个字的笔画、笔顺。

(2)观察每个字的各个笔画都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

(3)边说笔画边描一描田字格的生字。

(4)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5)说说这些字怎样写才漂亮。

(6)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进行讲评。

七、练习熟读背诵

1.听录音读。

2.分男女生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八、拓展练习

1.回家把自己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告诉家长。

2.搜集谚语、儿歌等介绍给大家。

2、二年级上册《农谚两则》教案

设计理念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自读自悟课文内容。在进行识字游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互教互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

3.初步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功效性。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练习用想象法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

录音带、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解一下。(板书:节气歌)

二、自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

1.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了解四季

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的,哪些是夏天的,哪些是秋天的,哪些是冬天的。

2.集体交流。(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始了。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

四、自主协作,交流学习

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和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蛰”。第二个“春”是指“春分”,“清”是指“清明”,“谷”是指“谷雨”。)

(2)学生分小组说以下三句。

(3)指名说,评议。

五、学习《看云识天气》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自己说一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3.小组内分别说一说。

4.指名说,评议。教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

六、识字、写字指导

1 识字。

(1)读生字卡片,看谁先认识这些生字娃娃。

(2)和云朵一起做找伙伴游戏。这些生字娃娃非常调皮,从诗句中跑了出来,由这些云朵帮你陪着他们,你想请哪朵云帮助你请他做你的手拉手小伙伴呢?谁来和云朵一起找小伙伴。找到小伙伴后告诉同学们你伙伴的名字,并教大家一起念两遍,组个词。

(3)读卡片上的词语。齐读,男女生分别读。

2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试着说说每个字的笔画、笔顺。

(2)观察每个字的各个笔画都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

(3)边说笔画边描一描田字格的生字。

(4)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5)说说这些字怎样写才漂亮。

(6)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进行讲评。

七、练习熟读背诵

1.听录音读。

2.分男女生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八、拓展练习

1.回家把自己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告诉家长。

2.搜集谚语、儿歌等介绍给大家。

3、二年级语文上册二年级语文上册《一株紫丁香》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2、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

1、投影“紫丁香”的图片,提问:

有谁认识这株植物?

2、有些同学悄悄地在他们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株紫丁香代表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起研究。

3、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三、识字

1、同学拿出自身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5、猜字谜:

舌头尝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朗读展示:

读自身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休、伸、甜、院、除、息、困

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同学练习,教师检查同学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写的字,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开汽车”游戏。

师:汽车汽车开起来。

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

二、朗读课文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同学练读,指导同学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

4、同学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示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同学: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假如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

4、同学选读,选自身最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小组挑战读,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师感动。

6、全班包括对老师的深情朗读全文。

四、说说背背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看着画面自身练习背诵。

3、扮演背诵。

五、写字指导

1、写“甜、歌、牵、困”四个字。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同学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六、拓展活动

1、学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要求自主读歌词。

2、交流自身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4、三年级上册《日记两则》教案

教材简析:

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喜欢观察的小朋友在外婆家玩耍时,看见母鸡孵小鸡,产生了观察的欲望。第二天他仔细而有耐心地观察小鸡出壳,并及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属于“批读课文”,本课的旁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如何写日记。

教学要求:

1、知识能力:学会9个生字,借助旁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日记。

2、过程方法:对比法、交流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日记的内容,并学习写日记的格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母鸡孵小鸡课件。

2、了解小鸡等小动物繁殖的过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则日记,并学习日记的格式。

3、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同学们,瞧,大母鸡在干什么?

2、讨论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3、导入新课: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里有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怎么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们。

2、出示生字卡,挑学生认读,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3、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明媚:阳光明亮、美好、可爱。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又感兴趣。

硬喙:本课指小鸡的嘴。

注视:集中所有注意力认真地看。

4、学习第一则日记

1、认识日记的格式与写法。

(1)师范读。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3)再次认识写日记应注意的格式。

2、学习日记的内容。

(1)这则日记作者写作的时间与天气情况你知道吗?

(2)哪些句子具体说明当时天气晴好?

(3)你知道这只芦花母鸡怎么啦?你是怎么知道的?

(4)你见过母鸡孵小鸡吗?小鸡怎么出世的吗?

3、讨论交流

学习了这则日记,你想给小作者一个怎样的评价?(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5、作业

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写日记格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第二则日记,巩固写日记的格式。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写日记的格式。

2、听写词语

明媚 剥皮 观摩 微弱 艰难 动静

二、借助批注,仔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了解这则日记写了什么内容?

(“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1)、默读课文,用“﹏”画出作者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课件出示与以上内容相对应的画面。

(4)、全班讨论: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5)、出示“小鸡只有靠自己啄破蛋壳才能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6)、把你最大的收获说给我们听一听。

三、小结:

小鸡出壳这一件小事情也这么有趣!看了日记,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鸡“嗒嗒”的啄壳声音,仿佛看见了小鸡那尖尖的嘴,湿漉漉的脑袋……这都是小作者用他的笔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和想到的写出来,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同学们,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吧,我们也一定能写出这么有趣的文章。

四、拓展延伸:

1、翻开“自己阅读园地”,读一读两位作家谈写日记地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写一则200字左右的观摩日记。

板书设计:

芦花鸡——孵小鸡

第一则

小作者——感兴趣

日记两则

听到

第二则 仔细观察 看到 小鸡出世

想到

5、九年级语文上册《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 小组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 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课时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10、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11、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6、三年级上册23《寓言两则》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水滴石穿”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许多故事的成语吧,这些词语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你能把自己知道的成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抽生说。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水滴石穿)。

生齐读课题。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

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最好。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4、请一位女同学与刚才那位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师评: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生评。

6、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各画一面小红旗)。老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内讨论。

3、各组派代表提出不懂的问题。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解答,难一点的问题梳理出并板书:

(1)“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

(2)水滴怎么会把石阶滴穿呢?

4、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你们能自己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的意思。自己再读,找答案。

5、师引导:有同学见过家门前的石阶被水滴滴出了一些小窝窝吗?请见过的同学来描术一下。

6、小组内讨论:“小滴真能滴穿石阶吗?”抽生说相信或不相信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请相信水滴能把石阶滴穿的一名同学来读水滴的话,试着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另请“不相信”的一名同学来读石阶的话,试着用嘲讽不信的语气来读。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评:两边的同学都读得很好,都可以画红旗。

8、出示多媒体课件,生认真看画面:“水滴一滴一滴不停地落在石阶上……,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把石阶滴穿了。”

你们现在知道“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吗?抽生说,师补充。你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9、师范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边听边想:(1)水滴和石阶谁的说法对?(2)水滴是怎么把石阶滴穿的?

(四)启发思考,明白寓意。

1师小结:上课前老师说过了,水滴石穿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水滴能把石阶滴穿这个内容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从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肯定,表扬。

3师总结:同学说得真好。水滴石穿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水滴一样,朝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努力进取,那么,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五)拓展延伸

你能找出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

(不屈不挠积少成多锲而不舍……)

二、学习“守株待兔”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经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大家齐读课题。

2、想一想,“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抽生说。

3、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想要知道吗?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农夫、窜出来、撞死、树桩、拎着、喜滋滋”。

3、指导书写:窜、撞。

4、小组检查朗读情况,一人读一段,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三)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读完后,抽生讲故事大意。

2、再一次朗读课文,勾画出写农夫内心活动的句子。抽生读。

3、指导朗读: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农夫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读书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高兴)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计?(快乐的,喜滋滋的)

4、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5、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完后请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表情、语气、感情)

6、你能读得比他还好吗?再抽生读。师评: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结合最后一句,同学能不能加上什么动作神态,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学生组内练习朗读。

7、请全体同学起立,一齐朗读这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

8、想一想,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发言。

(四)读想结合,表演课文

1、自己读第三段,体会农夫感情。

2、你能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可以加上动作说。抽生说,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农夫的希望实现了吗?读最后两句话,想一想,农夫这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失望)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读这一段时,情感有哪些变化?

应该怎样读?(由充满希望到失望)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齐读。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小组讨论。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老师也想对农夫说:你不应该把偶然发生的事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不要再等了,赶快种田吧。

6、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收获真多,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你可以按原文来演,也可以创造性地演。

(1)学生组合小组,排练课本剧,师巡视指导。

(2)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拓展延伸

1、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父母合作表演“守株待兔“。

7、九年级上册语文《傅雷家书两则》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和蕴涵其中的感情,体会作者严密的思维特点、富有逻辑性的表述方式,把握主题思想。继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书信的内容;通过仔细研读,再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品味“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鼓励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艺术、人生等问题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知、理解父母对孩子的舐犊深情、殷殷期望,对于“人生”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由介绍傅聪引出《傅雷家书》,了解傅雷和《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

二、通读两封家书,感知内容

1、读傅雷的两封家书,看看它们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目的?把两封信结合起来看,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坚强”?

2、怎么理解“赤子之心”?

傅聪曾说过:“‘家书’的基本精神就是艺术的献身精神而不是功利。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赤子之心”是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中也许不如意,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和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称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感情,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三、揣摩语言

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难懂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争取解决。

四、研读分析

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傅雷的严肃、严厉和脾气的暴躁是出名的,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上。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间最初的相处并非如朋友般融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和儿子对父亲一番苦心的理解造就了《傅雷家书》。傅聪说:“我不敢看‘家书’,一看便激动到一天无法做其他的事。”这种父子间的深情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的。

8、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③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9、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日记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9个生字,复习以前记字的基本方法。

2试着根据旁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初步学习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学习体会,领悟简单的表达方法。

4学习写日记的方法、格式,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激发儿童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旁批读懂课文。

2了解日记的要求和方法,知道日记的内容可以写哪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小动物的繁殖过程的资料、图片,自制生字卡片。

教师:母鸡孵蛋的挂图或录像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讨论谈话:说说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2小鸡是鸡妈妈生出来的吗?

3看挂图(或录像):这只大母鸡在干什么?

4小鸡是怎样从鸡蛋壳里钻出来的呢?有一个小朋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一起随他去看看。板书课文题目《日记两则》。

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随文识字。

2生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间互相抽认。

3开火车认读生字,师正音。

4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想办法解决,然后小组交流。

5课文主要讲什么事?(能说大意即可)

三、借助旁批,自读课文

1生仔细阅读两则日记,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前面的课文比一比,日记有哪些不同?

(1)日记没有题目。

(2)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记日记的日期和天气情况。

(3)内容是当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自己的新发现。

2生小声或不出声读第一则日记。讨论:“我”为什么要记下这件事?

(1)生读文讨论,师巡回指导。

(2)抓住重点词语“好奇地问”“真想亲眼看看”,引导生体会作者记下母鸡孵小鸡的事,是因为感兴趣。

(3)师小结:日记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下来,多有意思呀!

3生默读第二则日记,结合旁批读懂“小鸡怎样出壳的”。

(1)用“”勾画出描写作者所见、所听、所想的句子。

(2)请生把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同桌,相机助生理解不懂的词句。

(3)全班讨论:小鸡出壳的过程。

板书:

听:嗒、嗒嗒看:硬喙、小脑袋想:帮、剥

(4)讨论: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

(5)学生讨论总结:写日记还可以怎么写?

4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把自己学了课文后最大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四、小结提炼,了解写日记的好处

五、巩固生字,学习写字

六、实践活动

写一则日记,尝试写日记的快乐,然后评一评,看谁写得好!

附:板书设计

10、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合作学习,把握故事内容。

(二)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文言词汇。

(三)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庇伞拔庀掳⒚伞薄ⅰ拔偶ζ鹞琛钡某捎锕适碌既胄驴巍(教师可让了解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学生说不出时,可让学生查字典了解成语的含义、由来,教师再简介故事。)

2闭饬礁龉适鲁鲎员彼嗡韭砉獾摹蹲手瓮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而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了解到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个故事,希望同学们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获得独到的感悟。

(二)小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币孕∽槲单位,学生结合注释并查工具书,自由朗读两篇课文。

2毙∽橥蒲∫幻学生组内朗读,同组组员纠正读错的字音及朗读停顿。小组中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多音字的读音、难读句的停顿等),由学习组长记下,准备全班交流。

3被慵各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可用实物展示仪投影,也可由各学习小组长口头向全班同学求助。学生能相互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交流受阻时,教师适当点拨一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结学习经验。)

4狈直鹎肓轿谎生(不同学习小组的)朗读课文,一人读一篇,师生共同点评。

(三)合作学习,把握《孙权劝学》的内容

1蓖座合作,相互尝试复述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

2笔ι合作,讨论难字难句的意思。(可能涉及的字句如下)

(1)注意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

②但当涉猎(不过)

③非复吴下阿蒙(再)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了解,知道)

(2)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加点词为成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

3毖生复述课文。

(四)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碧致郏郝烂晌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明确:听从孙权的劝告,从师学习。

2蔽闹惺窃跹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明确:通过鲁肃惊叹、与之结友,侧面表现吕蒙才学大增,学有所成。

3薄笆勘鹑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话体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表现出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而感到欣喜、自豪。

(五)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吕蒙是吴国的名将,骁勇善战,深得孙权的器重,但他缺少才略,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才,以切身经验启发他学习,吕蒙开始从师学习,终于让文韬武略远胜常人的谋士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之结交为友。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与自己的学习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古文二则》教案》,来自网!http://

、生活相联系。如:从吕蒙先“辞”后“就学”看,说明及时醒悟为时不晚;从孙权屡次劝学,说明教育他人要诚恳、耐心;从鲁肃的惊叹看,说明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人……。如果学生从“卿言多务,孰若孤?”引申出说话要得体,不可以势压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引申出取得成就后,不能骄傲,沾沾自喜,要不断进取等,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鼓励。)

(六)布置作业

1笔於亮狡课文,口头翻译《祖逖北伐》。

2蓖瓿伞八伎加肓废叭、四”。

第二课时

了解课文《祖逖北伐》的内容,激发学生阐发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交流作业,引入新课

1比昧轿谎生分别复述《祖逖北伐》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2痹擞贸捎铩拔庀掳⒚伞薄ⅰ肮文肯啻”、“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造句。

3钡憬过关,强化积累。(投影出示)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中夜闻鸡鸣,蹴琨觉(醒)

②因起舞(于是)

③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将领)

④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统率,率领)

⑤非复吴下阿蒙(再)

⑥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收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夜闻鸡鸣,蹴琨觉——半夜听到鸡叫,(就)踢醒刘琨。

②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自相残杀,于是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③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听见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一定大有人在。

(二)小组讨论,深化认识

结合课文,请你说说祖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提示:

1贝印俺酰范阳祖逖,少有大志”可以看出祖逖素怀大志。

2贝印爸幸刮偶γ……因起舞”可以看出,祖逖能够自觉地刻苦磨练自己。

3贝印敖室之乱……望风响应者矣”可以看出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说明时世造就英雄。也可以看出祖逖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还可以看出祖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4贝幼驽汛蟮ń言,司马睿并不重用他,也不十分支持他,而祖逖依然“纠合骁健”、“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可以看出祖逖精忠报国,矢志不渝。

(三)口语交际,阐述己见

辩论:我看“闻鸡起舞”。(参照本单元要求,鼓励学生己见。)

(四)布置作业

课后从互联网上或图书馆搜寻阅读一则《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