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成语故事二则》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年级下《成语故事二则》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
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
题目 前面 作天 数学 算术
2.师范读,生跟读。
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4.卡片随机抽读。
5.出示认读字。
则 梅 致
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
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
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
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
2.“一字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熟悉新课。
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
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
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
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
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
5.指导田字格书写。
6.继续学习认读字。
(1)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
(2)学生根据拼音试读。
(3)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
(4)老师指导认读。
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
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
3.他们的结果怎样?
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字。
1.题 提 ( )目 ( )水 问( )( )
2.志 致 ( )敬 ( )意 ( )气 ( )
3.箭 剑 弓( )刀( )射( )击( )
二、用下面的词语说话。
专心致志……
如果……就……
2、二年级下《成语故事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
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
题目 前面 作天 数学 算术
2.师范读,生跟读。
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4.卡片随机抽读。
5.出示认读字。
则 梅 致
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
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
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
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
2.“一字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熟悉新课。
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
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
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
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
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
5.指导田字格书写。
6.继续学习认读字。
(1)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
(2)学生根据拼音试读。
(3)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
(4)老师指导认读。
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
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
3.他们的结果怎样?
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字。
1.题 提 ( )目 ( )水 问( )( )
2.志 致 ( )敬 ( )意 ( )气 ( )
3.箭 剑 弓( )刀( )射( )击( )
二、用下面的词语说话。
专心致志……
如果……就……
3、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成语故事两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同来的36人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这个成语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4、二年级下册《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题目 前面 作天 数学 算术2.师范读,生跟读。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4.卡片随机抽读。5.出示认读字。则 梅 致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2.“一字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二、初读课文,熟悉新课。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5.指导田字格书写。6.继续学习认读字。(1)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2)学生根据拼音试读。(3)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4)老师指导认读。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3.他们的结果怎样?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
第三课时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字。1.题 提 ( )目 ( )水 问( ) ( )2.志 致 ( )敬 ( )意 ( )气 ( )3.箭 剑 弓( ) 刀( ) 射( ) 击( )二、用下面的词语说话。专心致志……如果……就……
5、《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教学难点:
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教学难点:
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催、准、辕、辙、醒、式、缠”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去楚国却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明白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明白求剑人和去楚国的人的想法与做法错在哪里。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2.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
朋友( )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 )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
(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
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
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
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
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6、小学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7、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故事》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8、二年级下《毛毛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昆”、“笨”二字。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毛毛虫内心情感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蝴蝶图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l、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对照书后拼音自己学习。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导书写“昆”、“笨”二字。强调“昆”字的结构、笔顺。
4、指读生字带出的词,强调易错字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l、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纠正易错字读音。
说一说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找出最能表达毛毛虫心情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羡慕”的意思。
3、体会毛毛虫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l、毛毛虫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伤心)
2、通过读文理解,毛毛虫伤心的原因是:
小瓢虫大‘惊小怪地叫;
大伙各种各样的议论
3、通过创设情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惊小怪”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会有哪些议论,体会毛毛虫难堪的处境。
5、齐读瓢虫妈妈的话。
六、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毛毛虫的故事
羡慕
大惊小怪地叫
伤心
各种各样的议论
9、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
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
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选取的寓言故事,依旧是篇幅短小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而这样的竞赛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认真思考、专注聆听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巩固,并能结合其余小组同学的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
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苗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
10、二年级教案: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校园里的画》
13、校园里的画(二课时)
第一课时(略)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新词,知道课文有7个自然段。
2、阅读课文, 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文中人物“我”“卡佳”其人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故事情节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理解“不服气、得意、诚恳”,体会故事中“我”的情绪变化过程。
3、学习卡佳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记前嫌的好品质及“我”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内容
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待人宽容友好。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 2、读课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指出学习目的,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我是怎么认识卡佳的?
(2)我怎样和卡佳较量画画,结果怎样?
2、解决问题(1),学习一、二、三段。
A根据学生表达情况,读一、二、三段。
B从刚才这几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些什么情况?
卡佳是新来的、我的画不错、卡佳画的也不错等等
C再读一、二、三段。
3、解决问题(2),学习四、五、六、七段。
A引入问题(2),读四、五、六、七段。
B看图,从图中找出卡佳和我,并从人物的动作中体会内心活动,引入读(第四段),体会“不服气”。(表演)
C如果你画了一幅这么漂亮的画,被别人破坏了,你会怎么办?(谈话引入,学生自由发言后学习五、六、七段)
[1]卡佳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指名读第五段。
你能想想看,卡佳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呢?(讨论)
[2]我为什么有点生气?你能说说当时我心里想些什么呢?引读第五段最后两句,体会我当时的得意心情。
[3]自由读第六段。讨论理解“下午,我看见黑板前聚集了很多同学,他们说着,笑着。”说什么?笑什么?(再读第六段)
[4]你佩服卡佳吗?(自由表达)学习第七段,体会卡佳的好品质。
A 出示卡佳的话,指导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诚恳”)
B 自由表达。(可联系旧知《骆驼和羊》)
C 小结: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待人宽容友好。
4、齐读全文。
三、巩固练习
1、课文填空
新来的卡佳画画画的很好,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群( ),又画了一艘( ),引起了我的不服气,于是我一次次地破坏,可卡佳却( ),主动与我( )。这让我感到( )。也说明卡佳是个( )的好孩子。
2、课后练习
11、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步骤: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3)有人催他做什么?(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催、准、辕、辙、醒、式、缠”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去楚国却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明白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明白求剑人和去楚国的人的想法与做法错在哪里。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2.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朋友()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坐车人()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