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七子之歌澳门》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上《七子之歌澳门》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乳”的字理。理解“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准确掌握生字“姓、灵、魂、乳”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本课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大多数是形声字,识记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其中只有“澳、港、寐”3个是只要求会认的,其他几个字在写字中又出现了,可以在写字是时再加以巩固。
二、听《七子之歌》导入,交流相关资料,揭示课题(喜欢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然后请学生介绍背景资料,本课所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要课前一段时间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背景资料: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本课是其中的首篇,表达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
三、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做到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遇上难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动笔标画出来。
学生自读。
请一生试读。问: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不好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
师相机指导理解“掠去”(抢、夺取)“梦寐不忘”(睡梦中都不能忘记,形容迫切的渴望、思念)“妈港”(澳门的别称。因此地有阿妈神庙,故称阿妈港或妈港)“乳名”(小名)等词。
质疑问难: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在理解时应结合背景资料来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殖民者抢掠澳门的资源与财富、欺压澳门人民以及澳门人民个反抗斗争的资料,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促使学生理解,不管殖民者怎样剥削和压迫澳门人民,澳门人民的心永远属于祖国母亲的这样一种情感。
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2、自由读,觉得哪些句子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它的情感就读哪些句子。
3、全班齐读。
四、置换角色,交流感悟
1、图片出示回归资料,师解说。
2、如果你就是澳门,此时此刻,作为“七子”之一,你想对祖国母亲说些什么?
如果此时你就在庆祝澳门回归的现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五、师小结。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请会唱的学生跟着唱。
六、迁移运用,布置练笔: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闻一多先生,看到了澳门的回归,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改写这段诗歌。
第二课时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梦寐不忘 掠去 妈港
灵魂 乳名
2、三上《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乳”的字理。理解“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准确掌握生字“姓、灵、魂、乳”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本课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大多数是形声字,识记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其中只有“澳、港、寐”3个是只要求会认的,其他几个字在写字中又出现了,可以在写字是时再加以巩固。
二、听《七子之歌》导入,交流相关资料,揭示课题(喜欢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然后请学生介绍背景资料,本课所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要课前一段时间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背景资料: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本课是其中的首篇,表达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
三、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做到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遇上难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动笔标画出来。
学生自读。
请一生试读。问: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不好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
师相机指导理解“掠去”(抢、夺取)“梦寐不忘”(睡梦中都不能忘记,形容迫切的渴望、思念)“妈港”(澳门的别称。因此地有阿妈神庙,故称阿妈港或妈港)“乳名”(小名)等词。
质疑问难: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在理解时应结合背景资料来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殖民者抢掠澳门的资源与财富、欺压澳门人民以及澳门人民个反抗斗争的资料,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促使学生理解,不管殖民者怎样剥削和压迫澳门人民,澳门人民的心永远属于祖国母亲的这样一种情感。
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2、自由读,觉得哪些句子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它的情感就读哪些句子。
3、全班齐读。
四、置换角色,交流感悟
1、图片出示回归资料,师解说。
2、如果你就是澳门,此时此刻,作为“七子”之一,你想对祖国母亲说些什么?
如果此时你就在庆祝澳门回归的现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五、师小结。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请会唱的学生跟着唱。
六、迁移运用,布置练笔: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闻一多先生,看到了澳门的回归,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改写这段诗歌。
第二课时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梦寐不忘 掠去 妈港
灵魂 乳名
3、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表格式教案(七年级下册)
课题 | 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 课时 |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 任 教 师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七子之歌》。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
重难点 | 重点: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 2、出示目标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七子之歌》。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阅读课文,读准文中的字音。 2、结合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4、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读准下列各加点的字的读音。 迄 虐 臆 眷 襁褓 寐 骸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明确: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4、 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5、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明确: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 6、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7、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同学们学唱《七子之歌》。 2、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3、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哪些巨大的影响? |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 ||||
板书 设计 |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凯风》《诗经 邶风》 《尼布楚条约》 澳门、香港、台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
4、《七子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注:老万,最好花一节课先把前面的古文和其他六子讲一下,备得不好,仅做参考吧。
5、《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乳”的字理。理解“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准确掌握生字“姓、灵、魂、乳”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本课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大多数是形声字,识记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其中只有“澳、港、寐”3个是只要求会认的,其他几个字在写字中又出现了,可以在写字是时再加以巩固。
二、听《七子之歌》导入,交流相关资料,揭示课题(喜欢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然后请学生介绍背景资料,本课所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要课前一段时间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 背景资料: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本课是其中的首篇,表达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做到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遇上难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动笔标画出来。 学生自读。 请一生试读。问: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不好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 师相机指导理解“掠去”(抢、夺取)“梦寐不忘”(睡梦中都不能忘记,形容迫切的渴望、思念)“妈港”(澳门的别称。因此地有阿妈神庙,故称阿妈港或妈港)“乳名”(小名)等词。 质疑问难: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在理解时应结合背景资料来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殖民者抢掠澳门的资源与财富、欺压澳门人民以及澳门人民个反抗斗争的资料,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促使学生理解,不管殖民者怎样剥削和压迫澳门人民,澳门人民的心永远属于祖国母亲的这样一种情感。 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2、自由读,觉得哪些句子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它的情感就读哪些句子。 3、全班齐读。
三、置换角色,交流感悟 1、图片出示回归资料,师解说。 2、如果你就是澳门,此时此刻,作为“七子”之一,你想对祖国母亲说些什么? 如果此时你就在庆祝澳门回归的现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四、师小结。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请会唱的学生跟着唱。五、迁移运用,布置练笔:设想一下,假如你是闻一多先生,看到了澳门的回归,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改写这段诗歌。
第二课时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梦寐不忘 掠去 妈港 灵魂 乳名
6、三上《愿望》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掌握生字的书写。
2.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懂得同学如何友好待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12个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
2.板书:3 愿望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去读这篇课文,现在大家读得怎么样?
(1)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读。
(2)一个同学读第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2.教学生字。
(1)这一课有12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们。
(2)读读写以下词语。
独自 笑眯眯 湿润 邀 紧紧 友善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
四、探究方楠写下自己的愿望时的内心活动。
1.看看方楠的愿望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想想方楠的内心感受。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方楠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3)同学讨论: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一个方楠。
五、作业。
加偏旁组词
原( )( )本( )( )是(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复述故事大意。
3.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4.引导学生懂得同学如何友好待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友好待人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简要总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课文的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了?
3.细读课文,看课文的哪些地方自己读不明白。
4.把问题进行明确归类。
(1)学生自己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
(2)各小组汇报自己小组对问题的思考,研讨结果。
5.联系起来谈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6.角色扮演,深入理解。
老师和同学们到底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老师说的话,然后同桌合作,表演出来。
二、练习朗读课文。
1.自己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析。
(评析的重点:老师和同学们的神态,动作表现,最后妈妈的话和短信)
2.朗读的方式:单个读,然后练习分角色读。
三、拓展谈话。
1.什么是友善?结合《愿望》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充满友善的事例。
7、三上《元日》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 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8、三上《雪猴》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述:在我国云南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雪猴,它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
2.板书 雪猴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雪猴有哪些特点?
2.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自己读通课文,针对“自学提示”,边读边想边勾画,为小组合作研讨作准备。)
三、合作研讨
1.组内交换看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组长加以归纳、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
(1)短文写了雪猴哪些特点:
①文中二、三自然段中“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回头看了我一眼”,“点点头”,“闪进”,“蹿到”等词句,写出了雪猴通人性,行动灵活、迅速的特点。“身体较为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猴的外形特点。
②文中四、五自然段中,通过“早操”,“捧水抹脸”,用脚趾在“嘴里掏掏”学军人洗脸刷牙,操练时“蹲在枝头观赏”,“咧嘴龇牙”地为军人鼓劲叫好,“在一旁摹仿”以及学着战士“席地而坐,凝神听讲”,只有身上不舒服时才“搔一搔”等特有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雪猴善于摹仿,通人性,有感情。
③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采访归来在草地上聊天,“突然,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左蹦右跳,扯着嗓子乱叫”的描述,写出了雪猴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的特点。
(2)为什么边防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呢?
(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进行归纳,然后完成表格的填写,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友好感情。)
(3)点拨:除了这些描写,课文的哪些地方还能看出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写我在草地上聊天,雪猴在暴雨、冰雹到来之前向我报警这一事例,也反映了雪猴对边防军人的真挚情感。)
军人
雪猴
出操
洗脸刷牙
操练
从单杠上摔下来
上课
(4)感情朗读全文,体会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
(5)结合课文内容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想教育、表达方法等方面畅所欲言。)
(如:学习边防军人自觉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延伸拓展
课余时间,找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9、三上《天气预报》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
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10、语文三上《蒲公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三、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录音磁带、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媒体步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听录音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出示图,导入课文。
[此环节设计说明: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电教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用它导入新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和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心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增加密度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标出小节号,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第一小节(出示图)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看图向我们介绍这种植物?
(2)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3)相机出示词语:绒球降落伞,学习生字。
[此环节设计说明:设计自读、展示、交流这几个过程,教师就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带着问题积极探究,用心地品位、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自我感悟、讨论中自主学习。学生自我探索知识,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灵气与悟性,营造了一种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探究知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了激活。]
3、学习第二小节
可爱的降落伞们究竟会飘落到哪里去呢?我们继续读课文。
(1)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读懂了什么?
(2)然后指导朗读。突出:别也不要只有……才……等词。
4、学习第三小节
(1)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小降落伞齐声答到:……(引读第一句)
(2)绝大部分的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到泥土中去生长了。可是,有两颗小种子却不这样想。请大家继续读课文。采用分角色比赛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2、3自然段设计说明:第2、3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是全文的重要,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老师“导”而不“牵”,没有过多的提问和讲述,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抓着蕴涵丰富形象的重点词语,适当点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逐层推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探究知识。始终引导学生抓着课文的重点词句,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中获得新知。]
5、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种子的选择不同,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1)自由读,画出表示不同结果的词。
(2)根据回答补充板书。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此环节设计说明:从读通阶段的整体到读懂阶段的部分回到整体,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合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增强阅读效果。]
(三)激活想象丰富说话内容
1、你愿意把介绍给别人听吗?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读后的收获告诉家长。
[此环节设计说明: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表象再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受。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丰富了说话的内容。这种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适宜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复述了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蒲公英的种子给我们带来一些词语。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适当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2、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自选生字,从结构、笔顺、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部分字的描红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