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30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上30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习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习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2、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3、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2、三上30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习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习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2、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3、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3、人教版三上第27课《狮子和鹿》公开课教案
一、课前谈话: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狮子和鹿》这则寓言故事吧!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10页。
1、大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逼近 犹豫 精美别致
撅起 抱怨 使劲一扯
匀称 挣脱 撒开长腿
3、小朋友生字新词掌握得真不错,现在请你快速地默读这个故事,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4、通过这件事小鹿有了怎样的感叹呢?
出示句子: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美丽 难看
(2)让我们一起正确地读读这个句子吧。
三、 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过渡: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鹿角的美丽,哪些地方写了鹿腿的难看呢?请小朋友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并用“——”划出角美丽的句子,用“﹏﹏”划出腿难看的句子。
(一)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1、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美的呢? A、啊B、多么,多么C、精美别致D、欣赏E、美丽的珊瑚
(二)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你是从哪里感受到难看的呢?A、唉B、太细了C、怎么配得上D、撅、皱
(三)对比读,体会腿的作用
1、(出示两个句子)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鹿角的美丽和鹿腿的难看吧!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比比谁读得更棒!
2、通过小朋友们的朗读,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小鹿对角的欣赏,对腿的抱怨,可是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
师引读第五、六自然段: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鹿不敢犹豫……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过渡:小朋友们,在这危急关头,美丽的鹿角和难看的鹿腿给小鹿带来了什么呢?
板书:送命 逃生
3、怪不得,经历了这次灾难以后,小鹿有了这样的感叹!
A、出示:“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B、可是在这件事发生之前,
他曾那么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齐读)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那么抱怨自己难看的鹿腿,(齐读)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现在,他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出示:“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说话写话练习
1、此时此刻,你是小鹿,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把你明白的道理写到纸上去吧!
出示:小鹿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3、师总结:孩子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看待事物。
附板书:美丽 难看
送命 逃生
4、《想别人没想到的》公开课教案
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5、三上第30课《日月潭的传说》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
能力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收集有关日月潭的资料。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大尖和水社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大尖和水社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了解日月潭的传说吗?知道的请你谈一谈。
学生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读课文。
2.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简单谈一谈。
三、学习课文生字词。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小组学习,互帮互学。
种读“zhǒng”吐读“tǔ”第三声
“社”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示”的意思是“神”。“决”字是两点水;“吞”字是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兽”字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字。
咔(kā)嚓(chā):象声词。
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 读课文。
2.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中需要想象的部分。
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啊走,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那些辛苦地走?
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课文没有具体写出来;
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镰刀制服的,课文也没具体写出来。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把概括叙述的情节扩充得具体详细些。
三、思考。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尖和水社是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
找回太阳和月亮后大尖和水社怎样了?
3.学生按以上层次复述课文。
四、思考交流。
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
教学后记:
学生本身就喜欢读神话传说,所以我首先尊重学生的喜好,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给他们质疑的空间。通过全班交流把疑问一一揭开。最后启发学生想象练说。如:大尖和水社经历了哪些磨难?他们是怎样找到金斧头和金剪刀的?他们是怎样把恶龙打死的?课文都没有讲,让学生把这些精彩的画面想象出来,在组内交流,他们的兴致颇高。
6、三上30课《有趣的机器人导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制定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课外只是把自己知道得有趣的机器人情况给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介绍了那你中机器人导游,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1、说说自己的感受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会12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及新词。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熟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字音。
注意:触摸 诙谐 穿着 疲惫
1、大家齐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读文中圈出的词语。
2、出示词语朗读:
机器人 需要 遇到 简单 冲你微笑 求救
布局 历届 指挥 与 甚至 概况
3、记住字形、扩词
哪些字较难?哪儿容易写错?
注:器 遇 概
4、口头组词:
器 需 求 句 届 甚 冲
哭 须 永 局 宙 其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搜集有趣的机器人资料。
反思:生字学生能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记忆,个别学生在记忆生字时不认真,尤其是个别难记字的笔画,出错现象严重。
第二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这篇课文属于科普类文章。通过介绍在中国科技馆和哈尔滨冰雪节“工作”的有趣的机器人导游,反映了我国机器人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课文重点描写了机器人导游的“有趣”,而不去涉及机器人的原理,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
目标:
1、朗读指定的句子,并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
2、了解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机器人导游,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3、能够结合课内外知识,把自己知道的有趣的机器人情况跟同学们进行交流。
一、读词语。
二、导入课文。
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机器人导游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表达出来。
板书:别有一番情趣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机器人别有一番情趣的呢?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机器人导游?
板书:机器人导游“灵灵”
冰雪天使“莹莹”
冰雪精灵“童童”
冰雪王子“哈力”
2、再轻声读课文,思考你喜欢这些机器人导游吗?为什么?
3、向同桌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机器人导游,有语气地读出你的感受,并说说理由。
2、全班交流:
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机器人导游,有语气地读出你的感受,并说说理由。
3自然段:朗读这段话:
它是个快乐的机器人。一有人走近,它就会冲你微笑。如果你当了它的道,它会说“劳驾。”如果你触摸它的头部,它就会诙谐地说:“哦,好痒。”看到你穿着漂亮,它甚至会温柔地说:“我喜欢你漂亮的衣服。”
你觉得机器人怎么样?(快乐)
从哪儿看出它快乐?(困)
有语气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说说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来描写的?(先概括,再具体分写。)
4自然段在读中感受莹莹的热情、童童的多才多艺、哈力是音乐家。
3、读读全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对3、4自然段的总结。)
四、读全文,在交换读的方式中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五、课外扩展: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机器人?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板书:
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机器人导游“灵灵” 快乐
冰雪天使“莹莹” 热情
别有一番情趣 冰雪精灵“童童” 多才多艺 有趣
冰雪王子“哈力” 音乐家
作业:
1、写字组词。
2、抄写词语。
*3、形近字组词:
器 需 求 句 届 甚 冲chōnɡ
哭 须 永 局 宙 其 chònɡ
*4、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机器人导游?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机器人的特点说出来,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把机器人的特点概括出来。
7、三上语文《一节特殊的课》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理解这节课的特殊之处,唤起学生作为子女应用的关心与孝敬父母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体会孩子们内心的变化,唤起他们关爱父母的意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拐弯处的回头》和《母亲的账单》,谁还能记得他们是讲的什么?
是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对么?那你是否以同样的感情爱着我们的父母呢?今天就让我们上《一节特殊的课》(板书),感悟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样爱父母。
二、初读课文:
1.什么是特殊?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特殊的一节课是怎样的?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出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要求标段。)
(2)读后想一想,这节课为什么是特殊的?它的特殊在哪里?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检查学生字词认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那么哪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性的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那么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为什么是特殊的?它的特殊在哪里?(学生答不出来也可,在整个分析完这节课后再说也可。)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老师在这节课上向同学们一共提了几个问题?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板书:三个问题 学生表现
1.第1自然段在描写同学们的表现时都用了哪些词?
“齐刷刷”“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等词语。从这些词里可以看出来什么?
可以体会到孩子们的兴奋和幸福的心情,也可以看出父母都是那么无私的爱孩子。(指导学生用高兴欢快的语气朗读。)
2.第3自然段在描写 同学们的表现时都用了哪些词?与前文有什么不同?
“安静”“依然很安静”“默默地举起手”。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读者印象深刻。
3.第4自然段在描写同学们的表现时都用了哪些词?
“寂然无声”“沉默着”“沉默着”体会到孩子们后悔,惭愧的心情。(指导学生用不好意思,难为情的语气来朗读。)(二)1.画出孩子们沉默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的语句。
动作—目光,全躲开了。低着头或望着窗外。都沉默不语。
心理变化—忍受着、不安?歉疚?懊悔?(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2.说一说你的体会?(沉默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个意识)
3. 展开想像,孩子们沉默了,他们在想什么?
4.“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对父母的爱)
说明在孩子的心中也是同样的爱着父母,只是这种爱已经成为习惯,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些关爱父母的事。
(指导用内疚,不安的语气来朗读。)
(三)1.第6自然段里,孩子们七嘴八舌在谈论什么?
2.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与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中和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体会到孩子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实际行动中去关爱孝敬父母。
(指导朗读这段时,前半部分用后悔、内疚的语气来读,后半部分用热闹、高兴、欢快的语气来读。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四)1.“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只要有一份爱心,无需注重形式)
2.这一段里的“稚拙”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指导朗读)
(五)1.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节特殊的课。最后交流“这节课特殊在哪里?” 它的特殊在哪里?(生交流后的汇报)
2.这篇文章都通过对人物的哪个方面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我们班的同学有哪些人知道父母的生日?有哪些同学为父母祝贺过生日?
4.如果还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就按课文中老师的建议去做吧!
二、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父母的爱了吗?举例说说
2.你准备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父母?
三、总结全文: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助他们何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父母我们还应该爱身边所有的人,懂得给予比得到更快乐。
板书设计:
一节特殊的课
三个问题—意识到—懂得了并开始行动
问题:同学表现:
1. 爸爸妈妈为自己庆祝生日的? 动作—举手 脸上—兴奋
(齐刷刷)
2.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动作—举手 教室里—安静
(默默)
3.谁为爸爸妈妈庆祝生日的? 动作—“举手” 沉默
(没有人)
动作、神态:
心理变化:
我知道问题很多,希望对我“毫不客气”的提出来,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8、三上第10课《齐白石的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字,会认7个字,其中1个多音字以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以及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以及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的齐白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创设情景谈话(cai出示几幅齐白石的画):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幕上出现的画画了些什么?看完之后还要给我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学生说一说)
2.知道这些画是谁画的吗?他就是齐白石。(板书:齐白石)
3.你知道齐白石吗?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学生说。cai出示齐白石头像,简介齐白石。
4.今天我们要共同去了解的就是齐白石的画。(补充课题:齐白石的画),齐读课题。
二、预习课文。
1.cai出示预习要求:
a.自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把课后生字多读几遍。
b.查字典理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微不足道”3个词的意思。
c.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预习要求。学生按步骤预习。
3.检查生词:cai出示生词,指名读,齐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5.小结:看来大家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不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就再来读读课文,一起进一步走进齐白石的画。
三、学习第1-3自然段。
1.自读1-3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全班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师小结学生的质疑:为什么说齐白石童年农村生活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第四自然段,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吧!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齐白石都画了些什么?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小鸡、蝌蚪、蝗虫和虾)你最喜欢哪一幅画呢?
2.再找到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呢?与同位说一说。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生动、亲切)再读句子,读出齐白石画的生动亲切。指名读。
4.齐白石的画画得那样亲切生动,这与什么有关呢?齐读,指名说。(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
5.cai出示句子:童年的这一段农村生活经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刚才同学们不明白为什么童年的这一段农村生活经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要知道为什么,首先我们要来看看2个词,大家通过查字典了解了他们的意思,谁来告诉大家呢?
(1)说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思。(拿不完,用不尽)
(2)联系这个自然段想想,哪些是他“拿不完,用不尽”的绘画源泉呢?找一找。指名说。(蝌蚪、鸡、虾、蝗虫)
(3)齐白石画出的蝌蚪、鸡、虾、蝗虫,这些都是在哪常见到的呢?(农村)所以课文中才说农村的这段生活经历,是他拿不完,用不尽的绘画源泉。
(4)刚才我们理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候不光查了字典,还联系了第四自然段来帮助理解,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以后大家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理解。
4.齐读这句话,再来一起回顾一下吧!
五、总结。
童年的这段农村生活经历,成为齐白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齐白石的画一起去发现齐白石拿不完,用不尽的绘画源泉吧!
六、学习生字。
1.齐读生字。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自由记忆生字。
3.指名说说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4.学生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10 齐白石的画
小鸡
蝌蚪 生动
取之不尽 蝗虫 亲切
用之不竭 虾
9、三上第7课《倔强的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知识目标:认识双线格内的13个字,了解“倔强”“沐浴”“怒不可恶”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
教学准备:
钢琴曲《月光曲》录音带,贝多芬人物画像、重点语句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钢琴曲吗?你们知道哪些钢琴大师?(肖邦、贝多芬)
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钢琴曲《月光曲》。
2.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3.听过钢琴曲《月光曲》以后,你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这首钢琴曲是谁演奏的?
生:今天我们听的这首钢琴曲是否和《致爱丽斯》是一个作者?
4.师给予解答。
5.讲述《月光曲》的由来。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发生的小故事。
出示课题《倔强的贝多芬》。
[设计意图:听乐曲,感受音乐之美,让钢琴曲陶冶学生,思考问题,充分体现语文课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读提示:
1.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通语句,读准字音。
2.讲一讲,分组读课文。
3.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读文:
1.自读。
2.小组内以“开火车”式读文。
师:同学们刚才读过课文了,但有的同学读的不够棒,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录音磁带中是怎样读的。
(二)播放《倔强的贝多芬》朗读带
师:听过课文以后,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描述,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贝多芬是一个“倔强”的人。
师: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一下:“倔强”一词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理解“倔强”一词的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设计理念:一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既轻松又实在地理解词语;二是为学生读准句子搭建阶梯,让他们在有针对性地朗读和充分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新词语,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品味词语。
1.师:同学们,人们称贝多芬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他是如何成为乐圣的呢?
生:人们称贝多芬 “乐圣”,因为他演奏钢琴的技艺高超。
生:因为他演奏钢琴谁都比不上。
生:贝多芬成为“乐圣”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得来的。
2.师:同学们,“乐圣”贝多芬正因为自己刻苦努力才取得被世人所羡慕的称号,那么人们都想怎样做的?
生:想认识他,想巴结他。
师:有一些贵族拼命想结识贝多芬,可贝多芬又是如何表现的?
生:贝多芬性格“倔强”,对有权有势的贵族格外鄙视。
师:你是如何理解“倔强”和“鄙视”这两个词语的。
3.师:正因为贝多芬看不起、鄙视贵族,因此在一位亲王举办的音乐会发生了一个故事。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事件交待的地点、人物及天气。
学生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听过《月光曲》你觉得这首钢琴曲怎样?
生:优美、动听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贝多芬的演奏《月光曲》时的情况,人们又是如何表现的?
生:陶醉。
师:哪句话能表现出来?
师:你能用“不是……而是……”说句话吗?
师:谁能用你被陶醉的语气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1.比赛读第三段
2.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虽然人们都被钢琴陶醉了,但有一个人却没有被陶醉,他是如何表现的?
1.生读第四段。
2.找出伯爵、亲王是如何表现的?
3.找出贝多芬所说、所做。
4.讨论、汇报。
师出示贝多芬所说的两句话:“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 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生讨论、汇报:贝多芬把不懂得尊重音乐的亲王看作蠢货。同时鄙视亲王成为亲王是因为出身而已,贝多芬成名是因为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师:最后,贝多芬是如何做的?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一开始故意质疑,设下圈套,让学生自己探索,接着引导他们通过与同学、文本进行思维碰撞;然后又适时点拨,为学生的思维“搭桥引路”,又巧妙地把课文内容加以整理,让学生们把重点词、句,重点理解,加深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指导背诵第三段。
1.引背法
贝多芬……沉静幽雅的旋律……优美的乐曲……大家……似乎他们不是……而是……
2.词语提示法
贝多芬《月光曲》回荡 陶醉大家 不是 而是
[设计意图:前面我已经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学生能够熟读第三自然段,我在此基础上采用“引背法”和“词语提示法”让学生们能很快达到记忆的效果,产生自信心和学习欲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五、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学习《倔强的贝多芬》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对那些侮辱贝多芬的伯爵、亲王等贵族们写几句心里话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书本走向自我,把所感所思写出来,渗透了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达到学习语文的应用作用。]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倔强的贝多芬》一课,从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贝多芬的“倔强”“才华”。让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之美,把“倔强”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贝多芬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励我们做贝多芬一样的人。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体,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板书设计:
倔强的贝多芬
鄙视贵族
弹琴遭到侮辱 性格倔强
回击亲王,愤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