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教学设计一等奖

《马头琴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马头琴教学设计一等奖

1、马头琴教学设计一等奖

1、 认识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和与白马之间的真挚情意。

3、 说说马头琴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

2、 朗读课文,体会苏和和白马的深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有关马头琴的资料和音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马头琴的图片,问:你们知道这种乐器的名称吗?

2、 播放马头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琴声的悦耳动听。

3、 你们想知道这种乐器的来历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1、马头琴

二、初读课文,识字

1、 自由读文,合作学习。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2、 巩固识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读词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分组比赛读----抢读。

3、 找出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4、 指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大家评价。

5、 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2、 出示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苏和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小白马呢?他是这样做的呢?

(3)你觉得苏和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呢?

(4)你能用“渐渐”说话吗?

(5)齐读课文。

3、 学习2-----8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想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2) 疑问呢?

(3) 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4) 哪些语句写了小白马跑步的速度快呢?

(5) 哪些词语写了王爷的凶狠呢?

(6) 学生试读2、3自然段-----指导朗读。

(7) 王爷得到小白马心情如何?小白马是怎样对待王爷的呢?

(8) 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9)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和和小白马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呢?找出来读一读。

(10) 指导朗读。

4、 自由读6---8自然段。

思考:苏和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他是怎样做的呢?

5、 齐读6----8自然段。

6、 齐读2------8自然段。

7、 画出令人感动的词句读读。

8、 指名反馈,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9、 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10、 分组复述故事,要学会用课文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11、 指名复述故事。

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 开火车:

抽读生字卡片。

2、 读课文。

3、 丰富我的词语库。

二、学习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

3、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4、 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字需要老师的帮助。

5、 教师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7、 书写评价。

作业:

写字。

板书设计:

2、马头琴教学设计

1、 认识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和与白马之间的真挚情意。

3、 说说马头琴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

2、 朗读课文,体会苏和和白马的深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有关马头琴的资料和音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马头琴的图片,问:你们知道这种乐器的名称吗?

2、 播放马头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琴声的悦耳动听。

3、 你们想知道这种乐器的来历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1、马头琴

二、初读课文,识字

1、 自由读文,合作学习。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2、 巩固识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读词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分组比赛读----抢读。

3、 找出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4、 指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大家评价。

5、 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2、 出示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苏和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小白马呢?他是这样做的呢?

(3)你觉得苏和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呢?

(4)你能用“渐渐”说话吗?

(5)齐读课文。

3、 学习2-----8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想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2) 疑问呢?

(3) 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4) 哪些语句写了小白马跑步的速度快呢?

(5) 哪些词语写了王爷的凶狠呢?

(6) 学生试读2、3自然段-----指导朗读。

(7) 王爷得到小白马心情如何?小白马是怎样对待王爷的呢?

(8) 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9)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和和小白马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呢?找出来读一读。

(10) 指导朗读。

4、 自由读6---8自然段。

思考:苏和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他是怎样做的呢?

5、 齐读6----8自然段。

6、 齐读2------8自然段。

7、 画出令人感动的词句读读。

8、 指名反馈,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9、 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10、 分组复述故事,要学会用课文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11、 指名复述故事。

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 开火车:

抽读生字卡片。

2、 读课文。

3、 丰富我的词语库。

二、学习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

3、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4、 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字需要老师的帮助。

5、 教师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7、 书写评价。

作业:

写字。

板书设计:

3、31马头琴教学设计

1.会认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头琴的来历并感受苏和和小白马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会认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学生欣赏乐曲。(课件出示一段由马头琴演奏的曲子。)

2.猜一猜这首优美的曲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3.关于马头琴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

4.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己读课文,同时将不认识的字画上记号,再反复练习,直到读准字音。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注意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3.组词:给生字找朋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精读课文。

1.你读完课文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

2.你想知道马头琴是用什么做的吗?请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3.苏和的小白马是哪来的?小白马又是怎么死的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师生评价。

5.学习第1—6自然段。

(1)同桌一起读读1—6自然段。遇到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同桌讨论讨论,还是不懂的作上记号,待会儿大家一起解决。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利用各种方法来理解:细心照料、穷苦、狠心、辽阔、悠扬、飘荡。)

(3)你喜欢课文中的小白马吗?为什么?(小白马跑的速度很快、很乖、对主人很忠心、很勇敢……)你从课文哪些句子知道的?请读一读。(相机学习3—6自然段,并指导朗读。)

重点学习:

①“小白马奔跑起来,像一道银色的闪电,冲在前面。”

“嗖嗖嗖嗖,箭像一阵雨点,射中了小白马。”

让学生感受比喻句是多么的形象,并学着上面的句子用“……像……”说个句子。

②第四自然段中的动词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要学生画一画,读一读,把这些词积累下来,恰当的运用到以后的作文中去。

(4)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并评价。

6.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苏和和小白马之间深厚的感情。

(2)你觉得苏和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课后延伸。

1.把马头琴的来历讲给爸爸妈妈听。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读读有关其他方面的民间传说故事,讲给你的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词语,并选择一个说句话。

穷苦 细心 照料 狠心 辽阔 悠扬

飘荡 得意极了 难过极了 仿佛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4)注意易写错的字:

“琴”字下部不要多一点写成了“令”。

“腿”字的中间部分是“辶”。

(5)左右结构的字有:指、抽、扶、腿、射、刻。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除了“刻”字是左宽右窄的字外,其他的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6)半包围结构的字有:疼。

“疼”字是由“疒”和“冬”字组成的。

三、练习写字。

4、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马头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和与白马之间的真挚情意。

3、说说马头琴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课文,体会苏和和白马的深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有关马头琴的资料和音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马头琴的图片,问:你们知道这种乐器的名称吗?

2、播放马头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琴声的悦耳动听。

3、你们想知道这种乐器的来历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1、马头琴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由读文,合作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2、巩固识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读词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分组比赛读----抢读。

3、找出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4、指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大家评价。

5、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2、出示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苏和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小白马呢?他是这样做的呢?

(3)你觉得苏和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呢?

(4)你能用“渐渐”说话吗?

(5)齐读课文。

3、学习2-----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想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2)疑问呢?

(3)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4)哪些语句写了小白马跑步的速度快呢?

(5)哪些词语写了王爷的凶狠呢?

(6)学生试读2、3自然段-----指导朗读。

(7)王爷得到小白马心情如何?小白马是怎样对待王爷的呢?

(8)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9)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和和小白马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呢?找出来读一读。

(10)指导朗读。

4、自由读6---8自然段。

思考:苏和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他是怎样做的呢?

5、齐读6----8自然段。

6、齐读2------8自然段。

7、画出令人感动的词句读读。

8、指名反馈,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9、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10、分组复述故事,要学会用课文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11、指名复述故事。

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

抽读生字卡片。

2、读课文。

3、丰富我的词语库。

二、学习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4、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字需要老师的帮助。

5、教师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7、书写评价。

作业:

写字。

板书设计:

5、《伯牙断琴》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伯牙断琴》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伯牙断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想到了什么? 2 在武汉市汉阳区的古琴台就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伯牙鼓琴遇知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伯牙断琴》。

二、整体感知 1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简单字词认读,反馈。 3 相互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包含两部分内容:伯牙练就高超琴艺;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三、学习课文 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样练成的? 1 自读1-3自然段,思考;伯牙已学琴三年,为什么还要继续向老师求教?这说明了什么? 2 学生交流自读心得。 3 学习重点句子,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

(1)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弹起琴来。 “注意”“陶醉”“浑然”“情不自禁”等词语,说明伯牙弹琴很投入,达到浑然忘我,情景交融的境界。

(2)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山崩地裂。 试着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通过这些排比句,你从中又体会出什么? 4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加深体会。 5 伯牙练成高超技艺,是多么不容易,现在他最关心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出示句子:伯牙放下琴,……你全都能体会。

” 为什么伯牙很激动,而不是很感动呢?从这里又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伯牙不是担心自己是否弹得好,更关心别人是否听得懂,遇到知音钟子期使他既惊喜有感动。

四、教师小结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有感情朗读表现伯牙琴艺高超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1 自由朗读课文,钟子期是一个有什么特点的人? 学生读后反馈。 2 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3 品读句子,体会重点词句。 分别朗读描写“高山”“流水”“下雨的情景”这三部分内容。

通过“立刻”“兴奋”“赞赏”等词语体会出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指读排比句“时而”,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 4 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 你是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的?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2 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什么?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相互交流。 3 教师小结: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作业设计: 1 完成书面词句练习。

2 写一段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话,谈谈对“知音”的理解。 16 伯牙断琴 伯牙琴艺高超 钟子期善于听琴 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6、《伯牙断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想到了什么?

2 在武汉市汉阳区的古琴台就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伯牙鼓琴遇知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伯牙断琴》。

二、整体感知

1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简单字词认读,反馈。

3 相互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包含两部分内容:伯牙练就高超琴艺;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三、学习课文

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样练成的?

1 自读1-3自然段,思考;伯牙已学琴三年,为什么还要继续向老师求教?这说明了什么?

2 学生交流自读心得。

3 学习重点句子,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

(1)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弹起琴来。

“注意”“陶醉”“浑然”“情不自禁”等词语,说明伯牙弹琴很投入,达到浑然忘我,情景交融的境界。

(2)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山崩地裂。

试着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通过这些排比句,你从中又体会出什么?

4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加深体会。

5 伯牙练成高超技艺,是多么不容易,现在他最关心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出示句子:伯牙放下琴,……你全都能体会。”

为什么伯牙很激动,而不是很感动呢?从这里又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伯牙不是担心自己是否弹得好,更关心别人是否听得懂,遇到知音钟子期使他既惊喜有感动。

四、教师小结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有感情朗读表现伯牙琴艺高超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1 自由朗读课文,钟子期是一个有什么特点的人?

学生读后反馈。

2 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3 品读句子,体会重点词句。

分别朗读描写“高山”“流水”“下雨的情景”这三部分内容。通过“立刻”“兴奋”“赞赏”等词语体会出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指读排比句“时而”,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

4 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

你是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的?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2 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什么?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相互交流。

3 教师小结: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作业设计:

1 完成书面词句练习。

2 写一段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话,谈谈对“知音”的理解。

16 伯牙断琴

伯牙琴艺高超  钟子期善于听琴

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7、《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

2、师有感情的讲述: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传为佳话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板书:人琴俱亡

二、落实常规 展示预习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

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体会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探究、交流,教师板书。

五、作业布置: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板书: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8、《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dǔ)(病)重

索:要

奔: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一直、直往

素:一向、向来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

卒:死了

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不译

语时了不悲完全

弦既不调已经

人琴俱亡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9、《人琴俱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 明确学习重点。

2、 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 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 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2)、能紧扣节目内容。

(3)、不冗长。

(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

营造氛围,重情感

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 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 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 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 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 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 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三、教学反思:

10、小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但是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却为多数人熟悉,是啊,世上最难得的莫过于得一知音,下面小编带来小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设计最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

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

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

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

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板书:1.借助注释)

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板书:2学会变通)

三、范读引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板书3反复诵读)

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请四人小组朗读。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当伯牙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当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2.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

3.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锺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锺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巍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她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锺子期会听?(我从锺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3.“汤汤”的理解:想象画面读出情感、感受,同学们,听他这样读,你门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生声情并茂地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

生2:春天百花盛开。

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锺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锺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锺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失去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三)拓展延伸: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学生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四)背诵古文:

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下课!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