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从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坚持等候画家,执意不接受画家给的贝壳的故事里,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才是可爱的好孩子。教育学生从小要有责任心,培养诚实、执著的好品德。

2.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理解欣赏课文中描写小姑娘动作、神态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老师很想知道,如果爸爸、妈妈、老师或者集体、他人托你做一件事,中间又遇到一些困难时,你是半途而废还是坚决负责做到底呢?如果有人要赠送你喜欢的物品时,你拒绝还是接受?

《在金色的海滩上》这篇课文描写的一个小姑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这篇课文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先读一读,要读准字音。

二 自读课文。

三 直呼音节,认读生字。

冒 衣裙 画夹 礁石 泡沫 沁出汗珠 焦急 搁 盼呀 羡慕 塑料 捅 漏

四 了解课文大意。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海滩上、夏天。)从哪儿可以看出是夏天,天气很热?(姑娘穿着连衣裙,小姑娘在太阳底下,“额头上沁出”“汗珠”,“火热的太阳”)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小姑娘 画家 老爷爷

三个人互不相识,画家让小姑娘看衣服和画夹;老爷爷劝小姑娘回去,要帮她代看画家的东西。

3.小姑娘有没有接受老大爷的帮助,结果怎样?

五 范读课文。

六 重点阅读。

1.课文中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中谁是主要的?

2.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的。

3.各自阅读,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

写她的模样的:

写她的神情、动作的:

写她说的话的:

(通过这些描写,觉得小姑娘非常可爱,心灵很美。)

七 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阅读课文

在金色的海滩上 第2教时 总第63个教案

2、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坚持等候画家,执意不接受画家给的贝壳的故事里,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才是可爱的好孩子。教育学生从小要有责任心,培养诚实、执著的好品德。

2.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理解欣赏课文中描写小姑娘动作、神态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老师很想知道,如果爸爸、妈妈、老师或者集体、他人托你做一件事,中间又遇到一些困难时,你是半途而废还是坚决负责做到底呢?如果有人要赠送你喜欢的物品时,你拒绝还是接受?

《在金色的海滩上》这篇课文描写的一个小姑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这篇课文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先读一读,要读准字音。

二 自读课文。

三 直呼音节,认读生字。

冒 衣裙 画夹 礁石 泡沫 沁出汗珠 焦急 搁 盼呀 羡慕 塑料 捅 漏

四 了解课文大意。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海滩上、夏天。)从哪儿可以看出是夏天,天气很热?(姑娘穿着连衣裙,小姑娘在太阳底下,“额头上沁出”“汗珠”,“火热的太阳”)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小姑娘 画家 老爷爷

三个人互不相识,画家让小姑娘看衣服和画夹;老爷爷劝小姑娘回去,要帮她代看画家的东西。

3.小姑娘有没有接受老大爷的帮助,结果怎样?

五 范读课文。

六 重点阅读。

1.课文中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中谁是主要的?

2.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的。

3.各自阅读,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

写她的模样的:

写她的神情、动作的:

写她说的话的:

(通过这些描写,觉得小姑娘非常可爱,心灵很美。)

七 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阅读课文

在金色的海滩上 第2教时 总第63个教案

3、三年级教案:《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上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回报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心灵。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方位训练的目的。

一、由图导入,创设情境。

课文有一幅太阳刚刚冒出海面的海上美景插图,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海边景色呢?没去过的同学也别叹气,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海上日出图,你们看——(出示幻灯图片)这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朝霞……你们能将这幅图有顺序地描述给老师听吗?

这样,学生在欣赏与练说中感受到了美,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

二、由境入文,抓重点句。

1.揭题并思考:在这么美的海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

2.抓重点句。课文是通过小姑娘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的,因此可让学生将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对话画下来,说说为什么这几句对话令人感动。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根据小姑娘的三句对话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负责守信)

“……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高尚纯洁)

“叔叔,你的贝壳掉了!”(诚实美好)

教师围绕这三句对话,以重点词设问,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句、段中寻找依据,并展开讨论,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本文写法的一个特点,而领会课题尤其是“金色”一词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以读代讲,即对重点句段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不失为好办法。换言之,让学生找出描写海景美和小姑娘外貌美的句子,细细品味,逐层想想: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小姑娘究竟美在何处?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然后,教师边启发边引导学生朗读。如此“以读代讲”,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小姑娘那金色的内心世界,尽情感受甚于“景美”的“心美”。

4、三年级语文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上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回报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心灵。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方位训练的目的。

一、由图导入 ,创设情境。

课文有一幅太阳刚刚冒出海面的海上美景插图,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海边景色呢?没去过的同学也别叹气,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海上日出图,你们看——(出示幻灯图片)这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朝霞……你们能将这幅图有顺序地描述给老师听吗?

这样,学生在欣赏与练说中感受到了美,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

二、由境入文,抓重点句。

1.揭题并思考:在这么美的海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

2.抓重点句。课文是通过小姑娘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的,因此可让学生将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对话画下来,说说为什么这几句对话令人感动。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根据小姑娘的三句对话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负责守信)

“……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高尚纯洁)

“叔叔,你的贝壳掉了!”(诚实美好)

教师围绕这三句对话,以重点词设问,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句、段中寻找依据,并展开讨论,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本文写法的一个特点,而领会课题尤其是“金色”一词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以读代讲,即对重点句段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不失为好办法。换言之,让学生找出描写海景美和小姑娘外貌美的句子,细细品味,逐层想想: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小姑娘究竟美在何处?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然后,教师边启发边引导学生朗读。如此“以读代讲”,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小姑娘那金色的内心世界,尽情感受甚于“景美”的“心美”。

5、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描述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信守承诺,帮助一位画家叔叔看衣服,并拒收画家叔叔送给她贝壳的故事。文章通过对小姑娘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了其金子般的心灵。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表现小姑娘高尚品质的关键语句,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交流阅读感受,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为主要手段,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之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帮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等方式读懂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4、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信守诺言、不图回报、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信守诺言、不图回报的感人故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初步领会文章如何通过对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海滩风景图。自读课文,想一想:在海滩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交流。

二、抓重点句,理解人物。

1、学习“小姑娘答应画家,为他看衣服”这部分内容,理解小姑娘乐于助人的品质。

⑴学生读1—6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帮他看衣服呢?

⑵学生汇报。

⑶指导朗读,体会这是一个懂事、文静、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2、学习“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这部分内容,理解小姑娘信守诺言的品质,

⑴自读7—12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学生汇报交流。

⑶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姑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⑷指导朗读,体会天气越来越热,但小姑娘焦急却做事耐心认真。

a、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

b、太阳越升越高,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

c、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小姑娘站起来,把画家的衣服和画夹紧紧地搂在胸前,一步步往后退,眼睛直望着礁石那边。

3、学习“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这部分内容,体会小姑娘不图回报、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质。

小姑娘摇摇头,对画家说:“我不要,老师说过,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

⑴带着你的理解读。

⑵找出文中描写贝壳美以及小姑娘对贝壳羡慕的句子,体会小姑娘对美丽贝壳的喜爱之情。

⑶小姑娘既然这么喜爱这些贝壳,那她为什么又要拒绝呢?

小姑娘多么喜欢贝壳啊,画家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没想到小姑娘把他喊住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她弯下腰,把一颗颗贝壳捡起来,还给了画家。

⑴指名学生读。

⑵找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激发想像,升华人物。

四、总结提高,体验美感。

1、出示句子: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

⑴理解“一望无际”。

⑵指导朗读,体会海滩的美。

2、理解课文为什么以“在金色的海滩上”为题,进一步体会小姑娘金子般的心灵。

板书设计:

22 在金色的海滩上

信守诺言

乐于助人

不图回报

拾金不昧

6、《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24.*在金色的海滩上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大海、沙滩、贝壳的美丽,了解沙滩上发生的事,体会文中小姑娘助人为乐,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具体事情,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叙述重点事情的重点词,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想: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看图说话(在金色的沙滩上,画家遇到了一位拾贝壳的小姑娘。)

三、读这篇课文要带着什么问题呢

1.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2.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四、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词或句子。)

五、

作业:

读书,想一想,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第二课时

导言:你到过海边吗?你喜欢海滩上那些奇形怪状、五光十色的贝壳吗?但是在海滩上还有比贝壳更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一、读全文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发生在金色的海滩上的事情是一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内容

(一)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

(二)当小姑娘捧着贝壳让画家看时,画家“笑了笑”,画家心里可能想什么?

(画家看到小姑娘喜欢贝壳,又发现小姑娘在海滩上捡的贝壳不是很好看。心里想我去给她捡点漂亮的贝壳。)

(三)画家游向礁石,是给谁拾贝壳去了?小姑娘知道吗?她怎样做的?

(画家是给小姑娘拾贝壳去了,小姑娘并不知道。她给画家看着衣服。)

(四)找出描写海滩美丽的句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

(五)总结学法。(出示投影片。)

1.读文知内容。

2.抓重点词句。

3.分析与概括。

(六)用上述方法学习第2、3大段。

1.第二大段主要讲什么?

(主要讲小姑娘给画家看衣服的经过。)

要抓的词语是“焦急”、“紧紧地”。

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

课文通过天热,时间长,老伯伯的劝说,体现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

(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小姑娘开始是焦急,当海水轻轻地漫上海滩时,她为什么要紧紧地抱?

2.第3大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两件事来。(分成两层。)

画家捡来的贝壳怎么样?为什么小姑娘不要?抓词语“灿烂夺目”什么意思?

(她给画家看衣服,帮助别人不图回报。)

画家感动之极,他怎样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

(故意丢壳,回报姑娘。)

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被小姑娘淳朴、诚实的行为所感动。)

三、总结全文

说说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四、创设情境,配乐朗诵

(一)文中有几个角色?

(二)分角色朗读。

(三)读出感情。

本文抒情意味很浓,使学生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去领会那美好的心灵。

7、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在金色的沙滩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能区分并运用多音字。

2了解沙滩上发生的事,感受大海沙滩贝壳的美。体会小姑娘天真、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

3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初步了解寓情于事,寓人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大海沙滩上发生的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品质,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在生活中传播美。

教学难点:“金色”的除了指美丽的沙滩外,还代表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学准备:美丽大海沙滩的风景录象、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看过大海吗?

师:去年暑假老师也去过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椰树,踩到了柔软的沙滩,同时也感受到了海浪阵阵、海涛汹涌的壮观场面。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而金色沙滩上发生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听老师这么说,同学们想去看大海吗?

师:你想知道沙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a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多音字。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那几个片段?

c小姑娘给你留了什么印象?

d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明学生提问,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三: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片段(分角色朗读1-6段)师指导朗读

大意:画家去拾贝壳,小姑娘帮忙看衣服。

朗读:男-老伯伯(苍老慈祥亲切)女-小姑娘(细小甜美认真)

(二)学习第二片段

大意:画家送贝壳,可是小姑娘不要贝壳。(找小伙伴合作、讨论)

讨论:为什么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呢?

“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这是小螺丝,这是金海螺,你要哪个随你挑。”通过描写贝壳的种类写出贝壳的美。

(三)学习第三片段

大意:画家故意丢贝壳,小姑娘捡还贝壳。

师:在黄昏的沙滩上,他们俩又是你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美丽的沙滩和大海的呢?

表演:(学生上台表演师指导动作和神态)

四:总结课文

师:这位天真可爱善良的小姑娘有着乐于助人和对人对事都很认真负责的精神。她淳朴而诚实的心灵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同时她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小姑娘吗?

师:大海沙滩上发生了这么一件美丽感人的事,让我们觉得大海的一切可真美啊!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什么也美吗?

1找找课文中描写大海、沙滩、贝壳美的句子。

2标题“金色的沙滩上”有其他更深的意思吗?

五:巩固拓展课文

1师:大海美沙滩美,贝壳又多又美,而且小姑娘的心灵更美,就让我们带着激动渴望和敬佩的心情把这篇美文美美的齐读一遍吧。

2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抄下来,反复诵读。

六:深化延伸课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同学们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姑娘一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祖国这个美丽的大家庭奉献自己的爱,祖国才会更美好!

8、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沙滩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

2、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天真、善良、办事认真、帮助别人不计报酬的可贵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的《雨中》讲的是小学生和过路人主动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课也是讲助人为乐的,事情发生在沙滩上。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的音和义,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3、讨论交流。

(1)同桌互相讨论不懂的词句。

(2)学生提出仍然不懂的问题。

(3)讨论分段。

4、按划分的段落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进一步自学课文。

1、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

(1)小姑娘在什么时间在哪儿捡贝壳?她遇到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2)小姑娘喜欢贝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小姑娘为什么没要画家的贝壳?通过这件事说明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小姑娘反撒落在海滩上的贝壳拾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2、学生根据思考题,逐段默读课文。

四、讨论、交流。

1、同桌讨论思考题。

2、指名回答思考题。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

2、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0在金色的沙滩上

小姑娘 贝壳 青年画家

不计报酬、心灵美

9、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本课生字(二类)和新词。

2.教育学生向小女孩儿学习,做一个诚实可信、说到做到、听话的好孩子。

3.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小姑娘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向小姑娘学习,做一个诚实、听话的好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重点。读懂篇幅较长的课文,能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层次;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为难点。教学思路:

结合阅读课文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课文结构特点,分层次,抓重点问题,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行结合,教育学生向小姑娘学习,做一个诚实可信的好孩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用具:

字卡(二类或以前学过的生字词卡),录音机,录音磁带,小黑板,幻灯(片),电视机或录放机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提问,激发兴趣。①谁到过海边,见过大海?②谁见过贝壳?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种?好看吗?

2.放录像。关于大海、海岸、贝壳的解说。教师:刚才大家看了听了,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抽两三名学生说。)

3.导入课题,板书。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②画家去捡贝壳去了,小姑娘在干什么?③小姑娘喜爱贝壳吗?为什么画家给她贝壳她不要;贝壳掉在地上,她捡起来,又还给了画家呢?④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说,仍旧给画家看东西?

2.组织讨论,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当众把意思表达完整,师生共同帮助。

3.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结构,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以什么顺序写的。

三、范读课文。放一遍课文录音,最好是配音朗读。

四、学习字词。

1.本课是阅读课文,没有安排字词的教学任务,但对以前学过的字词要进一步巩固。学生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或字典,自学二类字或以前学过的生字。

2.学习词语。学生先自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抽查。出示一些字卡,检查学习情况。抽两三名学生读词语,并口头说说是什么意思,口头造一个句子。

五、检查阅读情况。

1.抽部分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发现有读音错误,及时纠正。

2.提问,检查。①谁能当众用一两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小姑娘说了几次话,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③小姑娘为什么要一直等画家回来?(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师生评议补充。)

3.组织讨论:课文中小姑娘所做所说,反映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和什么精神?(抽几名学生回答,理解多少说多少,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六、细读课文,全面领会。

学生细读课文。幻灯出示思考题:①文章记叙了什么内容?②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③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七、作业。

抄写小黑板上的词语,并造一个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学情况。

1.提问: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②反映了小姑娘什么品质和什么精神?③你通过学习课文,受到哪些教育?

2.组织讨论。问题: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抽几名学生回答,师生评议。导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内容。

改变逐段讲读的方法,按课文的层次结构,抓住中心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段。(1至5自然段)

学生轻声读课文。幻灯出示问题:①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干什么?②画家来到海滩,与小姑娘说了什么?③小姑娘答应了画家什么事?组织学生讨论,理解这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2.学习课文第2段。(6至17自然段)

幻灯出示问题:①老伯伯劝说小姑娘回家,小姑娘为什么不听?②小姑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反映了小姑娘什么品质、什么精神?③画家捡了许多贝壳给小姑娘,她为什么不要?④小姑娘又说了一句什么话,反映了她什么品质、什么精神?抽几名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帮助。抽学生读一读小姑娘说的话,提问:谁能说说从小姑娘的言谈中,反映出了小姑娘的什么?组织讨论。明确: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说明了小姑娘是一个诚实可信、说到做到的孩子。第二次小姑娘摇摇头,对画家说:“我不要,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说明了小姑娘听老师话,不随便要别人东西。学生仔细读小姑娘两次说的话,进一步思考。抽两三名学生说说小姑娘是怎样做的,加深理解小姑娘的高尚品德。

3.学习第三段。(课文18至21自然段)

(1)幻灯出示问题:①小姑娘特别喜欢贝壳,为什么却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②画家为什么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抽几名学生回答,明确:小姑娘非常喜欢贝壳,但她能记住老师的话,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画家被小姑娘感动,从心底里敬佩小姑娘的高贵品质,赞赏小姑娘高尚的品德。因此,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2)组织讨论,画家为什么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说说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抽几名同学回答,师生评议,补充完整。)

(3)熟读课文第3段。

三、朗读课文。

学生熟读课文,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四、感情朗读训练。

1.教师朗读课文一遍,并讲些课文朗读的技巧。

2.讨论,明确课文的情感基调。抽几名学生回答,课文写小姑娘,是用什么语气,什么情感写的?(明确:是用敬重,佩服的语气,对小姑娘充满赞赏,歌颂,因此语气要读得充满赞叹,充满热情。)

3.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思考·练习》1题。

10、《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上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回报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心灵。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方位训练的目的。

一、由图导入 ,创设情境。

课文有一幅太阳刚刚冒出海面的海上美景插图,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海边景色呢?没去过的同学也别叹气,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海上日出图,你们看——(出示幻灯图片)这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朝霞……你们能将这幅图有顺序地描述给老师听吗?

这样,学生在欣赏与练说中感受到了美,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

二、由境入文,抓重点句。

1.揭题并思考:在这么美的海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

2.抓重点句。课文是通过小姑娘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的,因此可让学生将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对话画下来,说说为什么这几句对话令人感动。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根据小姑娘的三句对话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负责守信)

“……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高尚纯洁)

“叔叔,你的贝壳掉了!”(诚实美好)

教师围绕这三句对话,以重点词设问,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句、段中寻找依据,并展开讨论,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本文写法的一个特点,而领会课题尤其是“金色”一词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以读代讲,即对重点句段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不失为好办法。换言之,让学生找出描写海景美和小姑娘外貌美的句子,细细品味,逐层想想: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小姑娘究竟美在何处?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然后,教师边启发边引导学生朗读。如此“以读代讲”,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小姑娘那金色的内心世界,尽情感受甚于“景美”的“心美”。

11、《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上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回报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心灵。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方位训练的目的。

一、由图导入,创设情境。

课文有一幅太阳刚刚冒出海面的海上美景插图,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海边景色呢?没去过的同学也别叹气,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海上日出图,你们看——(出示幻灯图片)这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朝霞……你们能将这幅图有顺序地描述给老师听吗?

这样,学生在欣赏与练说中感受到了美,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

二、由境入文,抓重点句。

1.揭题并思考:在这么美的海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

2.抓重点句。课文是通过小姑娘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的,因此可让学生将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对话画下来,说说为什么这几句对话令人感动。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根据小姑娘的三句对话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负责守信)

“……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高尚纯洁)

“叔叔,你的贝壳掉了!”(诚实美好)

教师围绕这三句对话,以重点词设问,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句、段中寻找依据,并展开讨论,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本文写法的一个特点,而领会课题尤其是“金色”一词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以读代讲,即对重点句段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不失为好办法。换言之,让学生找出描写海景美和小姑娘外貌美的句子,细细品味,逐层想想: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小姑娘究竟美在何处?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然后,教师边启发边引导学生朗读。如此“以读代讲”,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小姑娘那金色的内心世界,尽情感受甚于“景美”的“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