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1、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说明】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教学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 作者简介

作者陶弘景(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强调。)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但梁武帝早年与他交游甚好,即位后,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点之)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的效果,作一定指导);

(3)全班齐读课文。

3、 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先自行疏通文意;

(2)小组内部交流;

(3)小组提出不能解决的字词,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涵

1、全体同学有感情的集体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教师点评总结)

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2、请学生感情充沛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朗读并且进入情境,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几个句子?

明确: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堂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竞背。

2、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3、教师检查背诵,小组竞赛背诵。

六、在背诵课文的检查中结束。

七、板书设计

仰:高峰

俯:清流

山川之美 平看:石壁、林竹 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2、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教学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 作者简介

作者陶弘景(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强调。)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但梁武帝早年与他交游甚好,即位后,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点之)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的效果,作一定指导);

(3)全班齐读课文。

3、 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先自行疏通文意;

(2)小组内部交流;

(3)小组提出不能解决的字词,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涵

1、全体同学有感情的集体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教师点评总结)

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2、请学生感情充沛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朗读并且进入情境,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几个句子?

明确: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堂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竞背。

2、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3、教师检查背诵,小组竞赛背诵。

六、在背诵课文的检查中结束。

七、板书设计

仰:高峰

俯:清流

山川之美 平看:石壁、林竹 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3、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中借山水,反映了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板书:美】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板书:山水相映】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板书:色彩配合】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板书:晨昏交替、动静相称】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描写山川之美的文言文,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本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以美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感悟美景。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关注本网站。

4、《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 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全部内容。

5、《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6、《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3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文言课文的阅读能力

3 通过揣摩 ﹑品读,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品味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富裕,要 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品味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

3重点难点

赏析山水之美,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答谢中书书》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走进作者

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风景,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

朗,地的辽阔,山的挺拔,水的清澈……无不让你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一起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

走进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是作者 写给谢中书 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 初读课文,理清字词句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字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翻译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 精读,分析写景层次

1 虽属山水小品文,只有一段,但作者精心布局。全文按总-分-总的形式分三个层次,同学们讨论一下该如何划分?

2 作者具体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写了哪些景物?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四 研读赏析

1 欣赏图片朗读课文,品味山水之美

2 短文中的山水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3 体会感情

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写文中描绘的景色﹙可以任先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7、《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导入】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⑴ 写字;记录;书写。⑵ 字体。⑶ 装订成册的著作。⑷ 书信。⑸ 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⑶ 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⑴ 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⑷ 书信。

楷书──⑵ 字体。

判决书──⑸ 文件。

【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⑴: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⑵: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 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确:

所描绘的景色有: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阳 沉鳞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8、《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 ,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文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

3、借鉴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同谈

仰视:高峰入云 层次井然,叙议结合

俯视:清流见底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具体描绘: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沉醉山水的喜悦

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与其奇者

9、《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对联,歌词等。

1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11、人教版八年级上《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2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 过程与方法

(1)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 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 巩固、运用

1、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2、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 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第 2 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朗读擂台赛。

5、挑战擂主(生荐):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擂主,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 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 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五) 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