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第四册《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第四册《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1、第四册《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螃蟹、然后、吟诵、顽皮、橡皮、辛辛苦苦、伤心、沙滩、眼泪。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提出问题,试着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4、通过学习初步懂得:美好的事物总会有人欣赏,不要为一时的受冷落而放弃。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美丽的大海孕育着无数条可爱的生命,有顽皮的小丑鱼,也有笨重的大海龟。瞧!现在又来了一只——小螃蟹。

2、学习生字:螃蟹(指导用形声字的方法记)

3、师: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小螃蟹,他可爱写诗了!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关于他的。

4、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哪些小伙伴看过小螃蟹的诗?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风、海龟、海浪、白头翁

3、学习生字:翁(正音)

4、自由读课文,思考:那么多的小伙伴看过他的诗,态度一样吗?然后试着完成填空。

小螃蟹在沙滩上写了一行又一行的诗,然后轻轻地吟诵。可()、()和()不喜欢小螃蟹的诗,他哭了,流下了伤心的泪。()喜欢小螃蟹的诗,他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5、交流填空,学习生字:吟(注意右半边是“今”)泪(积累“三点水”的字)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1——12节

1、轻声读1——12小节,用直线划出小伙伴们不喜欢小螃蟹的句子。

2、出示句子:

(1)风一使劲儿,把他的诗全吹跑了。

(2)海龟用肚子当橡皮,把他辛辛苦苦写的诗全擦掉了。

(3)海浪没有读完就说:“算啦,算啦……”把他的诗全冲走了。

3、学习生字:橡

比较:象、像和橡

4、师引读三句话的前半句,并随机板书:吹跑、擦掉、冲走

5、用各种形式读5、8、11小节,师随机指导。

6、练习说话: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只小螃蟹,你会想些什么?

7、指导读句:小螃蟹哭了,流下了伤心的泪。

8、出示小螃蟹第二次哭的句子: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学生试着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小螃蟹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二)研读课文13——16节

1、轻声读13——16小节,用曲线划出白头翁是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并板书:读、记、告诉

原来,白头翁每次飞过海滩时,总是认认真真地读小螃蟹写下的诗,她还把它们记在心里,并告诉了很多朋友。

3、指导读句: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4、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小朋友,如果你是那只小螃蟹,此时此刻你想对白头翁说些什么呢?

5、教师小结,并板书:伤心的眼泪、激动幸福的眼泪

6、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螃蟹、然后、吟诵、顽皮、橡皮、辛辛苦苦、伤心、沙滩、眼泪、海浪、白头翁

2、指导写字:“螃蟹”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25、爱写诗的小螃蟹

风吹跑

海龟 不喜欢 擦掉伤心的眼泪

海浪 冲走

白头翁 喜欢 读 记 告诉激动幸福的眼泪

教学后记: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动物们的对待小螃蟹的诗的不同态度引起小螃蟹前后小螃蟹两次哭,从中让读者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在设计教案时,我根据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认识生字9个生字;描写其中5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目标二:能熟读课文,通过圈划词句,理解小螃蟹伤心地哭,哭得很开心的原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小螃蟹为什么会哭得伤心,让学生通过划出风、海浪、海龟表现的句子,并圈出重点的词语体会小螃蟹难过的原因,从而感受到风、海浪、海龟对小螃蟹的劳动不尊重,伤害了小螃蟹。其次,多种朗读穿插其中,有自读、同桌读、教师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读是悟的基础,因此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帮助学生读有所悟。学生通过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理解小螃蟹开始流下了伤心的泪,后来又会哭得很开心的原因。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我充分依托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把学过的知识作系统的整理与消化。

当我出示一幅一幅关于大海的图画,告诉学生:小螃蟹那么爱大海,爱他的家,爱着大海上雪白的浪花,爱着沙滩上各种各样的小贝壳,爱着海底里那些机灵的鱼儿,爱着海底深处美丽的珊瑚,那么,爱写诗的小螃蟹在沙滩上写了什么呢?这天,小螃蟹爬到大海边,看到蓝蓝的海水,于是,他在沙滩上写下了……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诗句,你一言,我一语,课堂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最后,我让学生欣赏小螃蟹写的诗《沙滩大海我的家》,学生深深地沉醉在美妙的诗篇中。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有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出现,主要是对学生还不放心,总觉得他们会学得不到位,不全面。所以在学生圈画词句,品读感受的时候就急于提示,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读文感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教学中努力改进。

2、第四册《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螃蟹、然后、吟诵、顽皮、橡皮、辛辛苦苦、伤心、沙滩、眼泪。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提出问题,试着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4、通过学习初步懂得:美好的事物总会有人欣赏,不要为一时的受冷落而放弃。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美丽的大海孕育着无数条可爱的生命,有顽皮的小丑鱼,也有笨重的大海龟。瞧!现在又来了一只——小螃蟹。

2、学习生字:螃蟹(指导用形声字的方法记)

3、师: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小螃蟹,他可爱写诗了!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关于他的。

4、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哪些小伙伴看过小螃蟹的诗?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风、海龟、海浪、白头翁

3、学习生字:翁(正音)

4、自由读课文,思考:那么多的小伙伴看过他的诗,态度一样吗?然后试着完成填空。

小螃蟹在沙滩上写了一行又一行的诗,然后轻轻地吟诵。可()、()和()不喜欢小螃蟹的诗,他哭了,流下了伤心的泪。()喜欢小螃蟹的诗,他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5、交流填空,学习生字:吟(注意右半边是“今”)泪(积累“三点水”的字)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1——12节

1、轻声读1——12小节,用直线划出小伙伴们不喜欢小螃蟹的句子。

2、出示句子:

(1)风一使劲儿,把他的诗全吹跑了。

(2)海龟用肚子当橡皮,把他辛辛苦苦写的诗全擦掉了。

(3)海浪没有读完就说:“算啦,算啦……”把他的诗全冲走了。

3、学习生字:橡

比较:象、像和橡

4、师引读三句话的前半句,并随机板书:吹跑、擦掉、冲走

5、用各种形式读5、8、11小节,师随机指导。

6、练习说话: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只小螃蟹,你会想些什么?

7、指导读句:小螃蟹哭了,流下了伤心的泪。

8、出示小螃蟹第二次哭的句子: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学生试着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小螃蟹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二)研读课文13——16节

1、轻声读13——16小节,用曲线划出白头翁是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并板书:读、记、告诉

原来,白头翁每次飞过海滩时,总是认认真真地读小螃蟹写下的诗,她还把它们记在心里,并告诉了很多朋友。

3、指导读句: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4、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小朋友,如果你是那只小螃蟹,此时此刻你想对白头翁说些什么呢?

5、教师小结,并板书:伤心的眼泪、激动幸福的眼泪

6、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螃蟹、然后、吟诵、顽皮、橡皮、辛辛苦苦、伤心、沙滩、眼泪、海浪、白头翁

2、指导写字:“螃蟹”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25、爱写诗的小螃蟹

风吹跑

海龟 不喜欢 擦掉伤心的眼泪

海浪 冲走

白头翁 喜欢 读 记 告诉激动幸福的眼泪

教学后记: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动物们的对待小螃蟹的诗的不同态度引起小螃蟹前后小螃蟹两次哭,从中让读者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在设计教案时,我根据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认识生字9个生字;描写其中5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目标二:能熟读课文,通过圈划词句,理解小螃蟹伤心地哭,哭得很开心的原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小螃蟹为什么会哭得伤心,让学生通过划出风、海浪、海龟表现的句子,并圈出重点的词语体会小螃蟹难过的原因,从而感受到风、海浪、海龟对小螃蟹的劳动不尊重,伤害了小螃蟹。其次,多种朗读穿插其中,有自读、同桌读、教师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读是悟的基础,因此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帮助学生读有所悟。学生通过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理解小螃蟹开始流下了伤心的泪,后来又会哭得很开心的原因。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我充分依托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把学过的知识作系统的整理与消化。

当我出示一幅一幅关于大海的图画,告诉学生:小螃蟹那么爱大海,爱他的家,爱着大海上雪白的浪花,爱着沙滩上各种各样的小贝壳,爱着海底里那些机灵的鱼儿,爱着海底深处美丽的珊瑚,那么,爱写诗的小螃蟹在沙滩上写了什么呢?这天,小螃蟹爬到大海边,看到蓝蓝的海水,于是,他在沙滩上写下了……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诗句,你一言,我一语,课堂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最后,我让学生欣赏小螃蟹写的诗《沙滩大海我的家》,学生深深地沉醉在美妙的诗篇中。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有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出现,主要是对学生还不放心,总觉得他们会学得不到位,不全面。所以在学生圈画词句,品读感受的时候就急于提示,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读文感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教学中努力改进。

3、第四册《小猫咪穿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对话,知道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作用各不相同。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能盲目学样。教学难点: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的原因。教学用具:头饰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2、能不能说说小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今天小猫咪又闹出了一个笑话,它竟然穿上了人的鞋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小猫咪穿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猫穿鞋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读时不加字,不丢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要读通顺,读连贯,并画出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入情入境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小组交流“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引导学生理解“羡慕”和“好奇”两个词语,并试着用羡慕和好奇的语气读文。 2、继续读文,看一看小猫咪穿上鞋子以后都遇到了谁?练习朗读他们的对话。3、分角色朗读,集体评价。 4、说说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为什么不能穿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爪子的用处。 5、听了其他小动物的话,小猫咪心情怎样? 谁能读一读小猫咪的这段对话?读成什么样的语气好呢?(教师指导朗读) 6、分析小猫咪听了妈妈的话①小猫咪穿上鞋子很高兴,为什么又不想穿鞋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再在小组内交流,看那一组能找到答案。②分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听诊器”介绍“听诊器”的功能。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一手敲打桌面,一手掌心向下贴住桌面感觉动静。体会小猫咪爪子的作用。 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 7、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四、自主归纳,总结升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并汇报。

《小猫咪穿鞋子》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我本着以读为主、自学探究、在语境中理解生词的方法来教学的。在导入中以谜语导入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有想快读书知道答案的欲望。在初读感知环节为了训练孩子能说完整、简洁的话。并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精读部分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和孩子的自学来知道小动物脚的作用,以及能正确的用因为、、、所以、、、说出小动物不穿鞋子的原因。在此环节朗读指导是一个简单的内容,但今天课堂上有点急没能把孩子真正带到故事情境中,在拓展部分孩子们能完全仿照文中对话来说一说,可见孩子们对自学部分掌握不错。本课的重点是猫妈妈的话,但由于我不经意的一句评价,没能让班级孩子的个性阅读充分发挥出来,看来语言的准确性太重要了。

4、第四册《小指甲变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词语“树梢、捏、小心翼翼、红润润、香喷喷”。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能找出外婆为孩子们染指甲动作的词语。积累表示时间的语句。

4、体会童年生活的欢乐,知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童年生活的欢乐。

出示课题:小指甲变了

2、质疑。

(谁的小指甲变了?小指甲变成怎样了?小指甲是怎么变的?……)

二、初读课文

(一)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思考:谁的小指甲变了?小指甲变成怎样了?

(二)交流反馈

1、分节指名读课文。

2、交流思考题。

(1)谁的小指甲变了?(我、晶晶、朵朵、萍萍等小女孩)

(2)小指甲变成怎样了?

①出示句子:啊,小指甲变了,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真像一颗颗玲珑的宝石啊!

②学习生字:

③指导读正确。(注意文中ABB形式词语的读音)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2、4小节。

1、师:轻声朗读课文2、4小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小指甲怎么会变的呢?

2、交流并出示2、4小节:

(1)学习生字:

(2)借助插图认识:蒜臼。

(3)圈出描写外婆为孩子们染指甲动作的词语。(包、捏、刮、放、取、抽、缠、捻)

(4)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5)师:染指甲时,孩子们有什么感觉?指导朗读“哟,好痒人儿哟。”和“哟,好凉啊!”

3、过渡:是呀,染指甲时痒痒的,凉凉的,可是孩子们的心里却——(很高兴)从哪里看出孩子们很喜欢染指甲呢?

(二)学习课文1、3、5、6和7小节。

1、阅读课文,找找文中描写孩子们喜欢染指甲的句子。

2、交流,随机出示:

(1)新月穿过树梢,缓缓爬上了深蓝的天空。女孩子们洗了澡,围着红兜兜,披着长长的散发,聚在苇席上乘凉。风来了,阵阵槐花香伴着笑声,都吹进溶溶月色中去。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2)我,还有四院的晶晶,南院的朵朵,后院的萍萍,都伸出白白胖胖嫩嫩的小手,鸟雀似的叫着:“给我包,给我包!”

①结合课文内容“鸟雀似的叫着”,指导读出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语气。

②板书:争先恐后

(3)每个小女孩儿都跷着四个小指头,宛如点了金似的,小心翼翼地回家,小心翼翼地躺下,小心翼翼地把点金的指头贴在腮边上。

①学习生字:宛(换词理解:宛如)

②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小心翼翼。想象:怎样小心翼翼地回家,怎样小心翼翼地躺下,怎样小心翼翼地把点金的指头贴在腮边上。

③引读:每个小女孩儿都跷着四个小指头,宛如点了金似的,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

④板书:小心翼翼

(4)月儿升高了,风儿更凉了,孩子进入了彩色的梦乡。

晨星落尽,金鸡初啼,女孩子们一骨碌坐起来,撩开了毯子,咬开了线儿,剥开了叶儿。啊,小指甲变了,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真像一颗颗玲珑的宝石啊!

①学习生字:碌(重点右半部分字形)

②想象说话:月儿升高了,风儿更凉了,孩子进入了彩色的梦乡,她梦见。

③师引读:第二天当女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撩开了——,咬开了——,剥开了——,发现——(齐读最后一句)

④重点读好“啊”,读出兴奋、惊奇和惊喜的语气。

⑤板书:惊喜万分

(5)师生串读全文。

四、小结复习

板书设计:

45 小指甲变了

争先恐后

小心翼翼

惊喜万分

教学后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读文的:一读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达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常规要求,并找到具体描写外婆染指甲过程的小节。二读时,分读课文第2、4小节,找到外婆染指甲的一连串动词,再通过读读练练,说说外婆染指甲的过程。三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找到表示时间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渗透环境描写的手法。四读时,在对全文的反复阅读中,引导学生说说女孩子们的不同表现感受,从而知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5、第四册《太阳的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6个,积累词语7个。积累句子1句。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3、能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并质疑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什么?(太阳公公)

2、出示课题:1 太阳的话

3、这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艾青,简要介绍并出示其作品。

4、引入:诗人艾青把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泄劲通过太阳之口想我们表素出来了。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录音,想一想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2、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多读几遍)

3、反馈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晨曦温暖睫毛充满枕头抬头花束林间关闭空间

(2)各种形式读词

(3)“睫”有半部分的笔顺。

(4)理解词语:撒满

三、读熟课文

1、各种形式读课文,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景物?

2、交流:怎样读才能读得声情并茂?

3、再读课文

4、出示句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自由读,男女生朗读。

四、有感情读课文,理解诗意。

1、各小组选择一节讨论讨论这段诗的意思。

2、交流

3、重点理解第四段诗的意思

(1)出示图片:世界上任何东西都需要太阳的照耀,看,太阳照在小草的身上,小草变绿了。看图说说,太阳与其他东西间的关系。

(2)想象一下,生活在一个充满花香,充满温暖的世界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3)如果你的心里如同世界也充满阳光,充满温暖,那么你的生活会怎样呢?

(4)小结:对呀,作者最后一节就是呼唤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要充满阳光,充满温暖,这样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小结课文,练说话

听了太阳的话,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六、布置作业。

写话练习:

听了太阳的话,我想对太阳说:“()。”

板书设计:

1、太阳的话

金黄的花束 林间的香气

亮光和温暖 满身的露水

教后反思:

学完课文,我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读,如同桌读,自由读,找好朋友读,这样,有利于他们把诗歌读好,读出自己的感受。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要使学生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就必须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6、第四册《粽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积累词语8个,正确书写生字6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能用“既……又……”造句。

4、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2、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出示粽子图)

3、揭示课题并板书:44粽子

学生字“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介绍了粽子的哪些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反馈:指名6人分节读课文。

3、师引读并出示:

粽子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不仅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4、师:找一找这句话中介绍了粽子的哪三个方面?(板书:形状颜色滋味)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2-4小节。

1、学习写粽子形状的句子:

1)师:瞧!粽子的形状

出示: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2)师生合作读句子,初步感知“既……又……”句子前后间的联系。

3)看图了解其他形状的粽子。

4)读一读粽子的形状。板书:特别。

2、学习写粽子颜色的句子:

1)出示关于粽子颜色的句子,指名读。

2)学习生字:

3)师:请小朋友圈出描写粽子颜色的词语。(颜色的词语变红)

4)师:我们把描写粽子颜色的词语读一读。

5)师:粽子的颜色真鲜艳啊!(板书:鲜艳)

6)全班齐读。

3、学习写粽子滋味的句子。

1)师:多美的粽子啊!那它的味道如何呢?(读写粽子滋味的句子。)

2)重点理解:甜而不腻板书:美极了

3)师:同学们,你们吃过什么粽子?你觉得滋味怎么样呢?(交流吃过什么粽子?说说感受。)

4)师:是呀,粽子味道美极了。它既(   ),又(   )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5)师生合作读。

4、看板书小结:粽子形状(   ),颜色(   ),滋味(   ),真惹人喜爱。

(二)学习课文第6节。

师:为什么吃粽子能引起我们对屈原的怀念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6节,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词语,解决问题。

1、出示词语:政治怀念崇敬祭品

2、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节,思考:为什么吃粽子能引起我们对屈原的怀念呢?(学习句子。)

3、出示第6小节:人们怀念屈原,崇敬屈原,是怎么做的?

4、是啊,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板书:由来)

5、说话练习:选择运用下面的词语,介绍粽子的由来。

纪念、屈原、政治、主张、怀念、崇敬、祭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或:粽子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拓展:

(1)仿写句子:

例: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苹果既(  ),又(  )。

(  )既(  ),又(  )。

(2)选词填空。

墨绿色  洁白的  鲜红的  深红  翠绿

美食林里美食多,有(   )的元宵,有(   )的青团,还有(   )的重阳糕。

板书设计:

44 粽子

形状   特别

颜色   鲜艳

滋味   美极了

由来

教学后记: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读课文摘录词句”,由于本篇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要圈划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并不难。尤其是描写粽子颜色的第三节。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投入地朗读,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朗读的水平,我在朗读中设置了坡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独特之处。

“既……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关联词,在这并不需要学生完全掌握并能运用自如,只是让学生能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语,来让学生了解“既……又……”的一般用法;在读中,让学生知道“既……又……”的前后内容改变位置,意思不变。

7、第四册《享受森林》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在阅读的过程积累相关的词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樟树的勃勃生机,并积累描写树木的词句。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樱樱如何照顾樟树,享受她的森林,感受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樱樱“森林”的特点,并熟读有关句子,积累词语。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三、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你们去过森林吗?你们看到过森林吗?如果当你们来到森林中,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看看谁的本领大,来说一说。2、的确,茂密的森林给我们带来种种享受,所以人们要去享受森林。3、齐读课题。(二)学习课文1、文中有个叫樱樱的小朋友,她很想到森林去玩耍,去享受。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樱樱的森林是什么?长得怎么样?找出有关的句子。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3、交流 出示句子:看,樟树茂盛、繁密的枝丫,朝气蓬勃地朝四面八方伸展,编织出一大片嫩绿色的阴凉。 (1)读句子 (2)补充了解樟树。 (3)学习生字。 (3)理解“朝气蓬勃”。4、那么樱樱的森林是不是原本就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它原来的样子吧,指名读1,2,3小节。 (1)的确,原本它只是小小的嫩芽,我们来想想,樱樱说这句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5、那么,小小的嫩芽怎么会长成朝气蓬勃的大樟树的呢?原来,樱樱听了爸爸的话,爸爸说:“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 (1)谁来说说“护理”是什么意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沪教版第四册《享受森林》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沪教版第四册《享受森林》教学设计及反思

(2)樱樱是怎么护理的呢?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6、交流句子 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为小樟树苗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 (1)自己读,读正确、读流利。学生字。 (2)指名读,用小圆圈圈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 (3)读好这些动词,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樱樱对樟树的细心照顾,就像爸爸说的那样,心里有樟树,经常去护理。 (4)师生合作读,(分号)。 (5)说话训练:还会怎么护理?7、在樱樱的细心照料下,小樟树苗茁壮成长,虽然这一片樟树林并非是真正的森林,但它是樱樱眼中的森林,所以……出示: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指导读句)(三)复习巩固,指导书写1、抢读词语。2、书写。(四)读写结合 再过几年,“森林”会是什么样子,人们会如何享受樱樱的“森林”?

板书设计: 2 享受森林 浇 拔 绑 铺

教学反思抓住课文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感悟樱樱对樟树的精心照料。这种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语言训练点,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发展他们的多元思维。通过朗读加深印象,最后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樱樱还会怎样照顾小树苗。教师在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不局限于仿造课文中的句式。作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指出学生在说话时的语病,帮助学生说通顺的、规范的话。

8、激发兴趣 关注生成 平等对话人教版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片断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对于这组课文的教学,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在让学生不离开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进行自然的思想教育,使生动的教材显得更加鲜活。授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在活泼开放的情境里识字。

片段一:(出示生字,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后,学生已基本上掌握字音)

师:你觉得哪些生字宝宝特别难记?

学生自由发言,说了好多个难记的字。

师:看来,生字宝宝确实给大家出了个难题。没关系,可爱的蝴蝶来帮咱们了,大伙来猜一猜,蝴蝶背后是个什么字?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教师的手上,眼睛睁得大大的,识字兴趣得到了激发)

生1:我猜是个枣字。

师:你真了不起,一猜就猜中了。(这里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枣是这课的第一个生字,学生果然和预设中一样先猜这个字。)这只蝴蝶就送给你了。

(当这位学生拿着第一只蝴蝶走下讲台时,台下的小手早已如雨后春笋般高高举起。)

生2:我猜是个浅字。

师:哟,猜错了。需要提示吗?

生2点点头。

师:这是一个胆小鬼,叫它名字要轻声。

生2:我知道了,是“呗”。

师:你能领着全班同学轻轻地叫它的名字吗?

生3:我也要猜。老师先给我一个提示。(这个聪明的孩子先向我提出了要求。)

师:两个小孩子背对面,靠着大树真凉快。

生3(大笑):是个“乘”字。

师:能给乘找个朋友吗?

(出示两只蝴蝶)

师:这两个字是好朋友,它们的衣服穿一样。

全班同学一齐喊:是“思”和“忍”。……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这一识字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表现自我的欲望,确保了学习的高效,同时又在游戏中穿插了字形、字义、词语、字谜等识字方法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寓学于乐,而且学得轻松愉快。

二、不离文本,关注生成,凸显个性。

片段二:(教学“春天到了,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了小叶子,她穿上一件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了,但不到位,于是教师开始范读。

师: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1:老师把浅绿色的衣服读得特别好看。

生2:浅绿色的衣服真得很美。

师:是呀。浅绿色的衣服多好看哪。把这个词读好了,就能把这个句子读好,请大家试一试。

生练读后指名读。

生3(突然地):老师,我觉得小柳树的芽儿变成了小叶子,也很美,为什么你不说呢?

师(赞许地):你的感受与众不同,而且非常正确,真了不起。

师用绿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儿和小叶子,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感受小芽儿变成小叶子的美。学生的朗读水平明显有了提高。

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如果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因势利导,生成精彩的教学过程。

在备课时,我对这句话的教学作了预设:抓住“浅绿色的衣服”来感受小柳树的美丽。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抓住了这个生成契机,调整教学计划,以简笔画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去读课文,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富有语文味,学生对语言文字带给读者的美感亦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在课堂上,我们要立足预设,巧于创生,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抓住“生成”,顺藤摸瓜,巧“引”妙“联”,使阅读和对话变得不仅有感情,而且有质量。不在形式上玩花样,而要在内容上做文章,去浮华,求真淳,以学生为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教风。

三、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实现有效对话提供了条件。

片段三:(教学“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

师:你能正确地读读这句话吗?请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读。(着重指导:细细的

绿绿的)

师:愿意读给你的同桌听吗?

同桌互读。

师:告诉大家,你的同桌读得怎么样?

生1:我的同桌读得挺好的,就是声音太轻了点。

(让这位学生的同桌站起来读。)

师:老师觉得他的声音变得响亮了,你们觉得呢?

生2:我的同桌读得非常好,我要向她学习。

(也请这位学生的同桌站起来读。)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能把这个句子读得这么美吗?

学生说感受。

师:我们要谢谢你,你的朗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也要谢谢你的同桌,是他发现了你,推荐了你。

反思:

“你能正确在读读这句话吗?请试一试吧。”用的是激励的语言;“愿意读给你的同桌听吗?”用的是商量的语气;“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能把这个句子读得这么美吗?”用的是征求的口吻。这样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得到了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的满足,从而激励了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同样的,教师一句“告诉大家,你的同桌读得怎么样?”激活了学生参与的愿望,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个体活动、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交替进行,体现了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学习主人的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9、29、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设计

29、爱写诗的小螃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9个生字;描写其中5个生字,自主积累相关词语若干。

2、能熟读课文,通过圈划词句,理解小螃蟹伤心地哭,哭得很开心的原因。

3、能根据板书提示,在老师的引导下练习用连贯的话简要地说出课文讲述的事情。初步感受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阅读中认识生字9个生字;描写其中5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能熟读课文,通过圈划词句,理解小螃蟹伤心地哭,哭得很开心的原因。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 读谜面,猜谜语,激趣引出生字“螃”“蟹”。

师: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请大家拼拼、读读,猜猜谜底。

(媒体出示谜面)自由朗读

2、 交流谜底。(媒体出示螃蟹图和词语)

(1) 指名拼读

(2)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自中都有“虫”字,在汉字的左边叫虫字旁,在汉字的底部叫虫字底。) (媒体演示)

(3) 跟我一起在田字格中写写这两个字。

(“螃”左窄右宽,“蟹”上宽下扁。)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角就是一只螃蟹,他还有个特别的爱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小组里交流预习读文的情况。

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以小组形式再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 集体反馈读文情况。

师:请一个小组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是不是读准字音了。

3、 反馈对内容的大致了解。

师:对于小螃蟹写的诗,文中写了谁不愿意、不喜欢读;谁喜欢读呢?

(随机板书:不愿意,不喜欢; 愿意,喜欢)

根据交流,再板书:风 海龟 海浪 白头翁

(1) 学习“翁”:读准字音

(2) 媒体出示:白头翁——这是一种鸟的名字。瞧,他头顶白毛,就像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所以人们叫他——白头翁。(齐读词语)

5、根据板书,整体说说课文大致的内容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你连起来说说课文告诉我们谁不愿意、不喜欢读小螃蟹写的诗?谁又喜欢读呢?大声说给同桌听。 (指名一人反馈。)

(三)、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小螃蟹不同的感受,指导朗读重点句段。

1、 面对大家的不同表现,小螃蟹先后哭了两次,从课文中找到这两句话读一读。

——板书:流下伤心的泪、哭得很开心

2、 根据要求划句.

师:为什么开始小螃蟹会如此伤心呢?轻声读读课文,用“——”划出写风、海龟、海浪不喜欢、不愿意读小螃蟹诗的句子。

3、 指名交流读有关句子。(媒体出示三句话)

(注意“一使劲儿”、“当”正音。)

4、 静心读文,根据要求圈划词语。

师:请同桌一起仔细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他们不愿意、不喜欢读小螃蟹的诗?把这些词语圈出来

5、 指名逐句交流,并说说理由。

(1) 板书:全吹跑了 全擦掉了 全冲走了

(2) 想象一下海浪在说“算了,算了”时会是怎样的语气?

(3) 指导读出语气。

6、 师生配合读有关句子。

师:现在老师读小螃蟹的话,你们读风、海龟、海浪表现的句子。读出他们很不愿意、不耐烦的语气。(媒体出示句子)

7、 借助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不喜欢小螃蟹的诗,他们是如何做的?(例:风不喜欢小螃蟹的诗,他把诗全吹跑了。生仿说“海龟、海浪”)

8、 训练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师:你们说得很好。能不能把刚才说的内容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例:小螃蟹的诗被风吹跑了。生仿说“海龟”、“海浪”)

9、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体会小螃蟹问三句话时的不同心情。

师:让我们一起配合着读读这部分课文。体会小螃蟹为什么会流下伤心的泪?(边配合读,边媒体出示)

引读:

沙滩上有一只爱写诗的小螃蟹,一天,他在沙滩上写了一行又一行的诗,然后轻轻地吟诵着,(“行”是多音字,“吟”是前鼻音,齐读第三节。)爱写诗的小螃蟹读着自己写的诗,心里可高兴了。一阵风儿吹来了,小螃蟹兴奋地问道——, 可是——

小螃蟹很爱写诗,她没有灰心,继续写诗。过了一会儿,海滩上爬来了一只顽皮的海龟,小螃蟹迫不及待问道——,可是——

小螃蟹虽然很难过极了,可她太爱写诗了,她不气馁,还是坚持写诗。不久,海滩上涌来了一阵海浪,小螃蟹非常渴望有人能喜欢他写的诗了,于是他恳求海浪说——, 可是——

总结:小螃蟹是如此热情地邀请风、海龟、海浪读自己写的诗,可是他们不仅不愿意读,还把小螃蟹的诗全弄没了。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的小螃蟹这时的心情会怎样?(伤心、难过、失望)——所以她流下了伤心的泪。

10、 读文理解小螃蟹为什么“哭得很开心”。

师:正在小螃蟹伤心时,白头翁唱着歌飞来了,他嘴里唱着的正是小螃蟹写的诗。白头翁看见小螃蟹在哭,他会对小螃蟹说些什么呢?轻声读读13——15节,展开想象,找找答案。

(结合学生反馈,随机板书:读、记、告诉)

11、 练习用“( )的泪”说说小螃蟹此时的心情。

师:当风、海龟、海浪都不愿意也不喜欢读小螃蟹的诗,让小螃蟹特别的失望伤心时,没想到白头翁不仅——还——而且——,这让小螃蟹感动不已,又一次哭了,此时他流下的是怎样的泪呢?(出示词卡——流下( )的泪)

(结合学生反馈,卡片出示:激动、幸福、喜悦)

小结:看来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呢!

(四)、总结全文,拓展欣赏诗歌。

1、根据板书提示说说小螃蟹为什么开始伤心地哭了,后来又为什么哭得很开心。

师:谁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说为什么开始小螃蟹流下了伤心的泪,而后来又会哭得很开心呢?(同桌交流)

2、总结。

师:我们真应该像白头翁学习,学会去欣赏别人,鼓励别人。

3、听写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写一句话吧。(白头翁爱读小螃蟹的诗,他流下了激动的泪。)——句子中有以前学的字所组成的词语,还有三个今天学的生字,写不出可以看看板书。

(学生写句,然后全班校对。)

4、齐读课文,读出小螃蟹前后心情的变化。

5、拓展欣赏小螃蟹的诗。

白头翁的鼓励和欣赏给了小螃蟹信心,她更爱写诗了,她不停地在沙滩上写呀写,写了一首又一首诗,得到了许许多多动物的欣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写的其中的一首诗吧。

(媒体出示配乐诗歌)

板书设计 29、爱写诗的小螃蟹

风 全吹跑了

海龟 不愿意、不喜欢 全擦掉了 流下伤心的泪

海浪 全冲走了

白头翁 喜欢 读 记 告诉 哭得很开心

教学效果的反馈 虽说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我认为教师的板书还是必不可少的。本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板书的作用。

1、 板书是引导学生识字的有效途径。本课的生字基本上都出现在了板书中,学生在跟老师的书空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生字的笔划笔顺,同时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 借助板书提示训练学生连贯说话,概要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板书,学生知道了小螃蟹开始为什么留下伤心的泪,后来又为什么笑得很开心,感受了小螃蟹心情的变化。

3、借助板书适时地进行语言训练,比如本课我就借助板书训练学生用把字句和被字句这两种不同的句式来说说小螃蟹为什么伤心,又为什么高兴,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 为帮助学生口头表述对课文的理解作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我共有三次借助板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一次:谁喜欢小螃蟹的诗,谁不喜欢小螃蟹的诗?第二次:他们不喜欢小螃蟹的诗,他们是如何做的?第三次:请学生连起来说说小螃蟹开始为什么流下伤心的泪,后来为什么哭得很开心?

10、第二册《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培养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感情。 2、理解逗号、句号、叹号、省略号的作用,并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恰当运用。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7个要求会写的字,14个要求会认的字。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几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几种标点符号。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听诗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名字叫《青蛙写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2、师范读,生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3、指名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三、多种方法认读生字 1、媒体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师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认读生字。(1)注意多音字“给、句、泡、号”。(2)“串”可采用字理识字法。(3)学习“句”时引导学生学习“包”字头儿,可列举几个这样的字:勺、勾、旬、包。(4)注意“号”的构字比例,口是扁口。 3、进行扩词、说话练习。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齐读课文,说说文中提现了几个标点符号。 2、生上黑板写定这几个标点。 3、读课后练习二的一句话,注意标点的用法。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3、查找资料,了解逗号、句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2、做练习。 3、读读要求会认的字。

二、熟读课文并背诵 1、指名朗读。 2、在小组内读。 3、同桌合作读。 4、练习背诵。 5、理解课文,说说青蛙到底写的是什么诗。

三、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 1、汇报自己查找资料所了解到的有关标点的知识。 2、老师总结标点的用法。 3、做书后练习三。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标点符号说一句话。

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谁最有创意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逗号、句号、省略号、叹号各写一句话

11、第三册《一封奇怪的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正确书写2个生字。学习偏旁大字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学习生字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起,导入新课。

你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信)。你知道为什么要写信吗?在以前没有我们现代的网络呀、电话这种通讯方式,只能靠写信来传递消息、互相问候,可以说书信在以前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师介绍信封的书写。今天一个五岁半的小姑娘也要寄一封信,但这是一封奇怪的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一封奇怪的信》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指导书写“奇”“怪”两字。(齐读课题)为什么说它奇怪?它和普通的信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到书中去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老师范读。生反馈。

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听准字音,一边思考它和普通的信有什么不一样?这封信要寄给谁?

2、学生自读。

你们想读吗?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不熟悉的生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把课文读通读顺。

3、同桌互相认一认,记一记,考一考。

三、随文识字,朗读课文。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和句,咱们一起来认认好吗?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词语(姑娘、塞进)注意读准平舌音。认读生字

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当我把信塞进信箱时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它都有哪些动作?直流鼻涕说明什么?(天气冷)这么冷的天她想干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叔叔,……)生读

出示词语(够不着)认读生字。再读句子。小姑娘要寄一封什么样的信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句子。生读

出示词语(沉甸甸)读第四声。再说几个这样的叠词。为什么说信奇怪?(板书:沉甸甸、没有字)为什么没有字?你觉得奇怪吗?这封信让大家感到惊奇。于是叔叔想问个究竟。

4.学习四至九自然段。

出示对话。多种方式读。注意读出语气。

出示大西北、槐树图片师讲解。如果有了绵延千里的槐树,那茫茫的大西北一定会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看了小姑娘的做法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这样的一个关心祖国建设的小姑娘能不让人喜爱吗?文中的我也和你们想的一样,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词语。生认读。

我想甘肃的人民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巩固生字

抢字游戏

五、总结:

我们就要和小姑娘说再见了,你想和她说点什么吗?

六、作业

把今天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自我反思:

一、课前准备充分。当我确定讲这篇课文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信、信封。因为在讲《邮票上的齿孔》时,学生对有关邮票的知识很陌生,如果不是亲手去试验还不知道齿孔的作用。所以我知道对信也不会了解很多。作用这么大的孩子从来没写过信。有的根本没见过。所以课上多占用了一点时间介绍信以及信的用途以及写信封的要求。为课上学生去理解奇怪的信和普通的信有什么不同奠定了基础。

二、课上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好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老师、同学读文时告诉倾听是种学习,思考也是一种学习。

写字,我提醒同学教师写字时有个好习惯就是一边看书,一边写,这样会写把字写的很漂亮。在同桌互相认一认、记一记、考一考时发现在孩子们都非常认真。课堂上孩子都这样做就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我说互相学习、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评价中教给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有效使用随文识字,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实现识字与阅读同步,今天我和往日的教学有所不同,以往是光学字词,分析都留到第二课时,这样做学生注意的时间短,今天采用了边阅读边识字后,感觉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这样做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有所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出示图片和老师的讲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出示图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更容易让学生去体会为什么要去支援大西北。为什么要把槐树籽寄给大西北,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能从小姑娘的行动中知道每个人都要去关心祖国建设

四、在读中感悟

本文主要是通过用对话让学生去理解感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有了语感读出来的。所以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姑娘去读。这样入情入境更容易理解课文。不足的地方:因导入的时间过长,所以学生课上的朗读不充分,对词的理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12、小学语文第三册《一封奇怪的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正确书写2个生字。学习偏旁大字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学习生字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起,导入新课。

你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信)。你知道为什么要写信吗?在以前没有我们现代的网络呀、电话这种通讯方式,只能靠写信来传递消息、互相问候,可以说书信在以前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师介绍信封的书写。今天一个五岁半的小姑娘也要寄一封信,但这是一封奇怪的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一封奇怪的信》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指导书写“奇”“怪”两字。(齐读课题)为什么说它奇怪?它和普通的信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到书中去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老师范读。生反馈。

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听准字音,一边思考它和普通的信有什么不一样?这封信要寄给谁?

2、学生自读。

你们想读吗?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不熟悉的生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把课文读通读顺。

3、同桌互相认一认,记一记,考一考。

三、随文识字,朗读课文。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和句,咱们一起来认认好吗?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词语(姑娘、塞进)注意读准平舌音。认读生字

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当我把信塞进信箱时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它都有哪些动作?直流鼻涕说明什么?(天气冷)这么冷的天她想干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叔叔,……)生读

出示词语(够不着)认读生字。再读句子。小姑娘要寄一封什么样的信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句子。生读

出示词语(沉甸甸)读第四声。再说几个这样的叠词。为什么说信奇怪?(板书:沉甸甸、没有字)为什么没有字?你觉得奇怪吗?这封信让大家感到惊奇。于是叔叔想问个究竟。

4.学习四至九自然段。

出示对话。多种方式读。注意读出语气。

出示大西北、槐树图片师讲解。如果有了绵延千里的槐树,那茫茫的大西北一定会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看了小姑娘的做法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这样的一个关心祖国建设的小姑娘能不让人喜爱吗?文中的我也和你们想的一样,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词语。生认读。

我想甘肃的人民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巩固生字

抢字游戏

五、总结:

我们就要和小姑娘说再见了,你想和她说点什么吗?

六、作业

把今天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自我反思:

一、课前准备充分。当我确定讲这篇课文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信、信封。因为在讲《邮票上的齿孔》时,学生对有关邮票的知识很陌生,如果不是亲手去试验还不知道齿孔的作用。所以我知道对信也不会了解很多。作用这么大的孩子从来没写过信。有的根本没见过。所以课上多占用了一点时间介绍信以及信的用途以及写信封的要求。为课上学生去理解奇怪的信和普通的信有什么不同奠定了基础。

二、课上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好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老师、同学读文时告诉倾听是种学习,思考也是一种学习。

写字,我提醒同学教师写字时有个好习惯就是一边看书,一边写,这样会写把字写的很漂亮。在同桌互相认一认、记一记、考一考时发现在孩子们都非常认真。课堂上孩子都这样做就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我说互相学习、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评价中教给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有效使用随文识字,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实现识字与阅读同步,今天我和往日的教学有所不同,以往是光学字词,分析都留到第二课时,这样做学生注意的时间短,今天采用了边阅读边识字后,感觉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这样做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有所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出示图片和老师的讲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出示图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更容易让学生去体会为什么要去支援大西北。为什么要把槐树籽寄给大西北,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能从小姑娘的行动中知道每个人都要去关心祖国建设

四、在读中感悟

本文主要是通过用对话让学生去理解感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有了语感读出来的。所以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姑娘去读。这样入情入境更容易理解课文。不足的地方:因导入的时间过长,所以学生课上的朗读不充分,对词的理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