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1、《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整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翁媪对话情景,以体会作者情感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师:读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媪”老俩口会用“吴音”唠叨些什么呢?

生:我们三个儿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们该心满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让人高兴呢?老头子,该叫大儿子歇歇啦!

师:心疼儿子啦!

(众笑。)

生:大儿子勤劳,二儿子手巧,小三子又这么机灵聪明,长大后说不定还能考取功名,我们可以享清福喽!

生:老太婆,到时我们可是老有所依喽!

师:看到这么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我们也不禁为他们的温馨和睦而感动,难怪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两位老人今天不仅喝了酒,而且还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应该理解为喝醉了,而应该是“翁”和“媪”被这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师: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翁”和“媪”年纪都比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农村,平时没事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醉”理解为“陶醉”比较合适,词中是说两位老人对拥有美好生活的一种满足和陶醉。

师:有道理!别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同意这种看法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双方商定进行辩论。)

生1: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说他们说话的声音温柔婉媚,那是因为“翁”和“媪”说话时都带着酒意的缘故,所以“醉”应解释为“喝醉,有醉意”。

生2: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如果如你们所说的“翁”和“媪”都带着酒意,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说“翁”“媪”醉了而说吴音,那么不醉他们就不用吴音说了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理解为“陶醉”,是说两位老人被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生3:从课本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人是面带红潮,那不正是“微微醉”的标志吗?

生4:说“翁”喝酒还有可能,“媪”年岁已高,她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有醉意?这在情理上说不通,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是,“翁媪”之意不在酒,在乎美好生活也。

【教学反思】

一、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打断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潜心会文的直接体现,也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教学的活力所在。教师应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加以开发利用,以生成高效的教学环节。案例中的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出人意料。但教者并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及时抓住这即发、生成的问题,让预设的教案搁浅,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探究,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出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成剧”。

二、辩论,放飞灵性的翅膀

很显然,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辩论!《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的辩论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体验、感悟的契机。到底是酒醉人,还是人自醉?最终的答案或许已经不重要了。学生在辩论探究的过程中,在与教师、文本、同学的对话过程中,彼此分享着对方的思考与体验,提升着各自的情感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充满着智慧与活力,而这一切,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理念的体现吗?

2、《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整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翁媪对话情景,以体会作者情感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师:读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媪”老俩口会用“吴音”唠叨些什么呢?

生:我们三个儿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们该心满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让人高兴呢?老头子,该叫大儿子歇歇啦!

师:心疼儿子啦!

(众笑。)

生:大儿子勤劳,二儿子手巧,小三子又这么机灵聪明,长大后说不定还能考取功名,我们可以享清福喽!

生:老太婆,到时我们可是老有所依喽!

师:看到这么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我们也不禁为他们的温馨和睦而感动,难怪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两位老人今天不仅喝了酒,而且还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应该理解为喝醉了,而应该是“翁”和“媪”被这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师: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翁”和“媪”年纪都比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农村,平时没事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醉”理解为“陶醉”比较合适,词中是说两位老人对拥有美好生活的一种满足和陶醉。

师:有道理!别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同意这种看法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双方商定进行辩论。)

生1: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说他们说话的声音温柔婉媚,那是因为“翁”和“媪”说话时都带着酒意的缘故,所以“醉”应解释为“喝醉,有醉意”。

生2: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如果如你们所说的“翁”和“媪”都带着酒意,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说“翁”“媪”醉了而说吴音,那么不醉他们就不用吴音说了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理解为“陶醉”,是说两位老人被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生3:从课本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人是面带红潮,那不正是“微微醉”的标志吗?

生4:说“翁”喝酒还有可能,“媪”年岁已高,她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有醉意?这在情理上说不通,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是,“翁媪”之意不在酒,在乎美好生活也。

【教学反思】

一、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打断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潜心会文的直接体现,也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教学的活力所在。教师应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加以开发利用,以生成高效的教学环节。案例中的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出人意料。但教者并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及时抓住这即发、生成的问题,让预设的教案搁浅,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探究,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出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成剧”。

二、辩论,放飞灵性的翅膀

很显然,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辩论!《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的辩论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体验、感悟的契机。到底是酒醉人,还是人自醉?最终的答案或许已经不重要了。学生在辩论探究的过程中,在与教师、文本、同学的对话过程中,彼此分享着对方的思考与体验,提升着各自的情感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充满着智慧与活力,而这一切,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理念的体现吗?

3、《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整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翁媪对话情景,以体会作者情感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师:读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媪”老俩口会用“吴音”唠叨些什么呢?

生:我们三个儿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们该心满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让人高兴呢?老头子,该叫大儿子歇歇啦!

师:心疼儿子啦!

(众笑。)

生:大儿子勤劳,二儿子手巧,小三子又这么机灵聪明,长大后说不定还能考取功名,我们可以享清福喽!

生:老太婆,到时我们可是老有所依喽!

师:看到这么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我们也不禁为他们的温馨和睦而感动,难怪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两位老人今天不仅喝了酒,而且还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应该理解为喝醉了,而应该是“翁”和“媪”被这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师: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翁”和“媪”年纪都比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农村,平时没事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醉”理解为“陶醉”比较合适,词中是说两位老人对拥有美好生活的一种满足和陶醉。

师:有道理!别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同意这种看法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双方商定进行辩论。)

生1: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说他们说话的声音温柔婉媚,那是因为“翁”和“媪”说话时都带着酒意的缘故,所以“醉”应解释为“喝醉,有醉意”。

生2: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如果如你们所说的“翁”和“媪”都带着酒意,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说“翁”“媪”醉了而说吴音,那么不醉他们就不用吴音说了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理解为“陶醉”,是说两位老人被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生3:从课本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人是面带红潮,那不正是“微微醉”的标志吗?

生4:说“翁”喝酒还有可能,“媪”年岁已高,她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有醉意?这在情理上说不通,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是,“翁媪”之意不在酒,在乎美好生活也。

【教学反思】

一、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打断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潜心会文的直接体现,也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教学的活力所在。教师应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加以开发利用,以生成高效的教学环节。案例中的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出人意料。但教者并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及时抓住这即发、生成的问题,让预设的教案搁浅,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探究,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出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成剧”。

二、辩论,放飞灵性的翅膀

很显然,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辩论!《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的辩论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体验、感悟的契机。到底是酒醉人,还是人自醉?最终的答案或许已经不重要了。学生在辩论探究的过程中,在与教师、文本、同学的对话过程中,彼此分享着对方的思考与体验,提升着各自的情感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充满着智慧与活力,而这一切,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理念的体现吗?

4、《清平乐 村居》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之一
溧阳市西平小学 黄国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5、《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6、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来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峰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方悦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ēngǎ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宾,李惠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太婆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评析】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本课例中,老师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1、真心赏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走进《清平乐村居》,你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师生互为尊重、赏识赋予课堂一种祥和中的律动。

同学的掌声,无疑是真挚心声的回响;老师的赞辞,更是由衷的吟叹;连否定他人、坚持自我的建议也是一种商议一种征询,让所有在座的人都感觉课堂如山间的清泉,奔腾着生活的活力,又没有凌厉的锋芒。我想这首先都基于老师,一个乐于鼓励、善于赏识的老师。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一气说了那么多词牌名,老师给予的是真诚的掌声;学生随手创作的散文句式,老师送去的是“将来你也会是个‘词人’”,同是赞语,却多了份让人激动的向往。

2、张扬个性,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一篇教材,学生感兴趣的点可能迥异,这时,教师给予的应是尊重。《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3、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有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更有学生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之光璀璨无比。

7、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来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峰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方悦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ēngǎ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宾,李惠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太婆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评析】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本课例中,老师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1、真心赏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走进《清平乐村居》,你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师生互为尊重、赏识赋予课堂一种祥和中的律动。

同学的掌声,无疑是真挚心声的回响;老师的赞辞,更是由衷的吟叹;连否定他人、坚持自我的建议也是一种商议一种征询,让所有在座的人都感觉课堂如山间的清泉,奔腾着生活的活力,又没有凌厉的锋芒。我想这首先都基于老师,一个乐于鼓励、善于赏识的老师。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一气说了那么多词牌名,老师给予的是真诚的掌声;学生随手创作的散文句式,老师送去的是“将来你也会是个‘词人’”,同是赞语,却多了份让人激动的向往。

2、张扬个性,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一篇教材,学生感兴趣的点可能迥异,这时,教师给予的应是尊重。《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3、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有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更有学生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之光璀璨无比。

8、词二首《忆江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准备 1.投影。 2.范读磁带、配乐磁带。 3.搜集有关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忆江南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 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1)再读体会。(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学生反复读,老师作简要介绍。五、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把想象的画面画下来。

板书设计: 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1)学生说,引出“村居”。(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3)老师补充: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村居”,即乡村农家居住的地方。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疾茅檐鸡笼剥莲蓬(3)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茅屋的屋檐。“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3.讨论下片。(1)读下片。(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四、品读,领会诗情。 1.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2.指名学生说,并讲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展开想象,描述词境。(1)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2)交流、评价。(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同作者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词。

五、赏读,拓展延伸。清平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 柳边飞鞚(kòng),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茅檐溪上青青草翁媪吴音相媚好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9、《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下课)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