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
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
2、成语积累:
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春风化雨
3、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
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
2、成语积累:
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春风化雨
3、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回忆录的特点。
2.理解传主的精神品格及形象,品味文章中个性化细节描述塑造传主的作用。
学习重点
1、掌握回忆录体裁的特点。
2、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品味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一、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标清段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二、预习检查:
1.填表: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体会鲁迅作品或有关他的文章、名言里所折射出的人格和信仰。
作品/名言 所体现的人物品格或精神
阿累《一面》
《早》
《拿来主义》
《一件小事》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整体理解:(1)阅读文本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2)萧红这篇文章把鲁迅写活了,她是如何来刻画鲁迅的?
4、《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导学案
课题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的不凡过程,从科学家身上领悟出治学与为人的可贵做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小说化传记”的特点及基本写作方法及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与恒心。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进行描写,以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
5、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
6、《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二、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7、《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导学案
课题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学习
目标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5、培养学生提取论据的能力,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学
重点 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8、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含答案)
诵 读 欣 赏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古诗。
2.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学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使至塞上》作者 王维 ,字摩诘,唐代诗人,世称“ 诗佛 ”,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之语。 《黄鹤楼》作者 崔颢 ,唐代诗人,作品有《崔颢集》。 《归园田居》作者 陶渊明 , 东晋 (时期)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 五柳先生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候骑(jì) 燕然(yān) 崔颢(hào)
萋萋(qī) 晨兴(xīng) 荒秽(huì)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蓬出汉塞:随风远飞的枯蓬。 (2)萧关逢候骑:侦察骑兵。
(3)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 (4)晨兴理荒秽:杂草。
4.阅读诗歌,按照原文填空。
(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
5.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黄鹤楼》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发日暮怀归之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使至塞上》一诗中“征蓬”和“归雁”各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问题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受到后人高度赞赏,这句诗好在何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问题三:有人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读起来单调乏味,寡淡无趣,你认为呢?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烘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创造了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问题四: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归隐?
在那样“举世皆浊”的世风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须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试想,如果陶渊明不辞彭泽县令,会怎样?晋朝只是多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中国却少了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中国诗坛上将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再说,如果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高薪养廉”的时代,他会依然归隐吗? 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垃圾,陶渊明是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陶渊明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岁月的风尘,愈加高大厚重。
9、《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导学案
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要求和作用。
2: 研讨方法,赏析范文;写作指导
3:记叙中饱含浓浓的深情
学习难点:写作。
学习方法 :作文指导、自我训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2)
由《都市精灵》、《幽径悲剧》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及作用,谈记叙文中总少不了抒情、议论的成分,它们丰富了文章的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今天就学习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二:起步准备(6)
教师讲解
1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1)记叙文中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中我说的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即是直接抒情。再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
B间接抒情,即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a寄情于景;《济南的冬天》 《春》
b寄情于事;《幽径悲剧》
c寄情于物;《都市精灵》
C在议论中抒情。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A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B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
意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2 记叙文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
(3) 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过的课文,哪些课文运用到以下议论方式?(5)
先叙后议:《 》
先议后叙:《 》
先议后叙,再议论:《 》
夹叙夹议:《 》
提问后教师归纳
四、范文欣赏:(5)(附)
五、作文修改:(5)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朱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科学家的故事:著名的科学家科尔怎样利用三年中所有的星期天证出了200多年来无人攻克的难题;发明家爱迪生怎样刻苦钻研,废寝忘食,一共有一千三百多项发明;诺贝尔怎样舍生忘死地试制炸药;居里夫人怎样被放射元素夺去了健康....他讲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他讲华罗庚、陈景润、李四光....
在这段叙述之后有这样三种议论:请选一最恰当的
1.他了解得是那么多,知识是那么渊博,讲得是那么生动,科学家的精神实在是太感人了。
2.老师在教育我们,从小要立志,要向科学家学习,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将来为四化作出贡献。
3.为了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他们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老师在告诉我们:要这样对待事物,要这样对待工作,要这样看待生命的价值,做无愧于时代的有志青年。
六、片断训练:(20)
给下面一段文字补上恰当的议论或抒情
离别的情思
最后几分钟到了,教室里气氛庄重。老师站在黑板前,等待那宣布我们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结束的铃声。他炯炯的目光里充满着希望、叮嘱、告诫,还有爱....在一阵铃声中,同学们目送老师走出教室....难道我就从此离开这坐位,走出这教室,告别母校了吗?我出神地坐着,目光落在书桌正中那一行用钢笔写着的小字上。虽然模糊不清了,但我却能辨认得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是在初二第一节《平面几何》课上,老师说平面几何是古埃及最先创立的。一下课,我就用曹操的这句诗向老师说明“几何”是中国最先开创的。还没等我说完,老师就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笑得那么爽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在这之后,老师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给我讲解了这首诗,告诉了我两个深刻的道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真正的民族自尊心不是排挤、贬低其他民族,而是努力赶超!这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回过神来时,发现同学们都陆续走了。我拿来了抹布,擦去了那行字,擦净了桌子,可那字迹却在我心上记不消失,教我惭愧,催我奋起!
时间在沉思中流逝,走廊里悄无一人,显得分外长。夕阳的余辉从窗外斜射进来,地面反射出一片金黄。
操场变得空荡荡,以往它好像没有这么大,却容得下我们所有的欢乐;而今它即使再大些,也装不下我的离愁别情。跑道也变得温柔可亲了,可往日里,我曾“憎恶”过它。
那是在一节体育课上,我艰难地跑着跑着,跑道似乎变得那样崎岖不平,长得几乎没有尽头。我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小,终于喘着气想停下来。这时,体育老师向我跑来,瞪起眼睛,挥舞着右手,对着我大声叫喊:“跑下去!”我重新振作了一下,努力加快步伐,可委屈的眼泪却溢出了眼眶。如今回想起来,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正是这位那么凶的体育老师和那么可恶的跑道,使我今天的身体这样健康、壮实!
阅览室的门已关闭了,透过明亮的窗户,可以看到在一排排的书架上放着各种杂志,它们似乎如同往日一样,还在静静地等待着我去阅读。
办公室里已经没有一个老师了,空前的夹竹桃开出粉红色、白色的花。透过花和叶的缝隙,依稀又见那一天的情景: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解了前几天我来请教的那道题,一共讲了四种解法。桌上的几张纸,满是用红、蓝笔打的草稿。我的心热了,直到现在,还是那样温暖。
校门口的“映松池”在喷着水,细细的水珠落在金鱼嬉戏的池面上。清晰的池水倒映着近旁的一棵松树。
这棵苍劲的松树,充溢着青春的朝气。
————————————————————————————————————————————————————————
(参考:这里的一切都使我难以舍弃,便我更憧憬重新回到这里的那一天。到那时,我一定会带着对母校深沉的思念和献给母校的荣誉回来!)
七、写作指导:(2)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写记叙文中运用抒情议论时要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浅”: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
三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八 、写作:
以“友爱在_____________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附:范文欣赏
难忘的一次主题班会
“1+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班会的标题。同学中立刻有人说开了俏皮话:“嘻嘻,拿谁当幼儿园大班呢!”“还不是那个希望工程,‘1(+)1=2(爱)’!”司空见惯的班会,大家早就不以为然了。然而,当三个朝阳地区的辍学孩子当真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却谁都笑不出来了。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引用名言代替自己议论]在这里,
稚嫩的童音为我们讲述了三个浸满辛酸泪水的曲折经历。”“爹死得早,妈病着,家里没有钱...”“俺爹娘离婚了,俺是跟姥姥长大的,她老人家已经七十多了...”“爸爸残废了,娘一个人干活,她好累,好累...”也许是由于经历过,就不觉得什么,孩子们清晰而平缓地叙述着。
这句句话语,却猛然地敲击着我的心,不知不觉地已是泪流满面。岁月啊!你过早地磨练了他们这几棵破土的幼苗,可我们这些暖房里的花朵呢?只听到门外的萧萧风吼,就已经是心惊胆寒了。(抒情议论,表明辍学儿童的经历对于自己心灵的震撼)
三个孩子讲完了,班里一片沉寂,偶尔传来几声隐隐的啜泣。老师站了起来:“同学们,现在我仍想问这个问题,一加一等于几?”我们抬起头,却面面相觑,我们实在回答不出这道难题。老师看了看我们,用鼓励的语调说:“来,让我们努力求出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大值!”说罢,她把手中的200元钱塞入了准备好的捐款箱。看到老师的举动,,我们如梦初醒: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辍学的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大家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挤向捐款箱。平时购零食买贺卡,顺手就掏钱的我们,如今面对这三个孩子,面对这小小的捐款箱,脸上一阵阵发烧,都感到塞到那里的钱太少、太少了,如果我们在大把大把花钱时能想起他们....
“我捐二十!”“我捐四十!”“我捐...”叫喊声还在此起彼伏。三个孩子感动得小脸通红,不知说什么才好。老师按下录音机,那里飘邮令人难忘的旋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各种班会,欢歌笑语常相伴,唯有今天泪如泉。与其说是受到一次震动,不如说是净化了一次心灵。面对三个孩子那渴求知识的双眼,我平生第一次意识到了我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值得我珍惜!这种感觉,我将视为珍宝,珍藏毕生。(结尾议论再次点出班会的难忘,净化心灵,升华思想)。
10、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课文初探】
1.《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构思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从“梦”写起呢?
3.“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作者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请简要分析。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云翳(yì)璀璨(càn)惆怅(chóu)一曝十寒(bào)
B.作揖(yī)褂子(guà)回溯(sù)刚愎自用(bì)
C.炽热(zhì)麻痹(bì)夙昔(sù)瞠目结舌(tāng)
D.蕴蓄(yùn)煦暖(xù)裨益(pí)面面相觑(qù)
11、《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导学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导学案
问题导入
一、简介评传的特点和作者罗曼罗兰
二、从时间、事件叙述贝多芬的经历(划分的层次)
问题深入
一、哪一段主要描写贝多芬的肖像?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哪些特征?
二、从这些肖像描写可以看出贝多芬怎样的性格和气质?
三、概括贝多芬一生经历了哪些磨难和挫折?
四、了解贝多芬的事迹后,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