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课堂实录一等奖

《《己亥杂诗》课堂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己亥杂诗》课堂实录一等奖

1、《己亥杂诗》课堂实录一等奖

孩子来上课(一):《己亥杂诗》教学实录

◇ 整理/闲情咖啡

上个学期的复习课基本上都是孩子唱主角,近几周的课堂更是被他们主宰了,剩下的内容早已被他们预定一空。今天原原本本呈现一堂课,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当然,更希望能得到同仁们的点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里,我们积累过龚自珍的两句诗,还有人记

得吗?

学生回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有同学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背出来吗?

指生背。

3、请全班同学跟着这位同学一起背诵。

二、解诗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的另一首同题诗,(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提醒

不要把“己”写成“已”字。

2、有同学知道“己亥”是什么意思吗?(无生举手)小老师解释:这是我国古代天干地支记年的方法,指的就是道光十九年。这一年,作者在南来北往的途中,共写了315首诗,统称为《己亥杂诗》。

3、提醒同学们看注释①,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二百二十首。

三、初读诗。

1、每个小组内推荐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然后请被推荐的同学依次朗读古首,生评价。

2、请被推荐的同学指导本小组内同学的朗读。

3、小组内再推荐进步最快的同学展示。

4、听着同学有感情地诵读,小老师也激情诵读一次。(热烈掌声)

四、品读诗。

1、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同学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吗?

生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声。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表达作者想要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2、那同学知道诗中哪一句是表达作者心声和情感的吗?生回答后两句。

3、请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要求:语文阅读能力差和不爱发言的先说,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作引导或补充)。生汇报。

4、作者“劝”的内容是什么?(板书:劝 重抖擞 降人才)

5、小组内议一议,作者为什么这么“劝”呢?

6、“劝”的原因是“万马齐喑”,疏通前两句诗的意思。

7、重点讨论诗中的“风雷”指的是什么。一个课外知识积累较多的同学补充了当时的

社会背景,孩子们觉得“风雷”是一个敢于伸张正义、引领社会革新的言语、人才等。

五、悟诗情。

1、指生再读诗。

2、小组赛读诗。

3、全班齐读诗。

4、讨论: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六、拓展有关爱国的诗句。

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孩子设计的板书:

虽然上课的是自己的孩子,但从头至尾我并没与参与其中,孩子除了借用电脑查资料,并没有向我作任何咨询。但从这堂课的设计和呈现中,个人欣喜看到:

(1)上课的孩子作了精心的精备,从诗的写作背景到爱国诗句的拓展,孩子有设计,有搜集,有积累,真正地体现了预习的有效和高效;

(2)这堂课的设计很完整,从读通到读好到读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从小组内推荐读书好的同学,到读书的同学指导小组内同学读书,从小组内说诗句的意思到小组内讨论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且对小组合作有所要求,学困生优先发言,能力强的同学作引导或补充,让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了,积极参与课堂。

我最大的心愿和努力的目标就是让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并且都愿意设计和呈现一堂类似的课。

2、《己亥杂诗》课堂实录

孩子来上课(一):《己亥杂诗》教学实录

◇ 整理/闲情咖啡

上个学期的复习课基本上都是孩子唱主角,近几周的课堂更是被他们主宰了,剩下的内容早已被他们预定一空。今天原原本本呈现一堂课,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当然,更希望能得到同仁们的点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里,我们积累过龚自珍的两句诗,还有人记

得吗?

学生回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有同学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背出来吗?

指生背。

3、请全班同学跟着这位同学一起背诵。

二、解诗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的另一首同题诗,(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提醒

不要把“己”写成“已”字。

2、有同学知道“己亥”是什么意思吗?(无生举手)小老师解释:这是我国古代天干地支记年的方法,指的就是道光十九年。这一年,作者在南来北往的途中,共写了315首诗,统称为《己亥杂诗》。

3、提醒同学们看注释①,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二百二十首。

三、初读诗。

1、每个小组内推荐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然后请被推荐的同学依次朗读古首,生评价。

2、请被推荐的同学指导本小组内同学的朗读。

3、小组内再推荐进步最快的同学展示。

4、听着同学有感情地诵读,小老师也激情诵读一次。(热烈掌声)

四、品读诗。

1、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同学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吗?

生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声。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表达作者想要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2、那同学知道诗中哪一句是表达作者心声和情感的吗?生回答后两句。

3、请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要求:语文阅读能力差和不爱发言的先说,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作引导或补充)。生汇报。

4、作者“劝”的内容是什么?(板书:劝 重抖擞 降人才)

5、小组内议一议,作者为什么这么“劝”呢?

6、“劝”的原因是“万马齐喑”,疏通前两句诗的意思。

7、重点讨论诗中的“风雷”指的是什么。一个课外知识积累较多的同学补充了当时的

社会背景,孩子们觉得“风雷”是一个敢于伸张正义、引领社会革新的言语、人才等。

五、悟诗情。

1、指生再读诗。

2、小组赛读诗。

3、全班齐读诗。

4、讨论: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六、拓展有关爱国的诗句。

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孩子设计的板书:

虽然上课的是自己的孩子,但从头至尾我并没与参与其中,孩子除了借用电脑查资料,并没有向我作任何咨询。但从这堂课的设计和呈现中,个人欣喜看到:

(1)上课的孩子作了精心的精备,从诗的写作背景到爱国诗句的拓展,孩子有设计,有搜集,有积累,真正地体现了预习的有效和高效;

(2)这堂课的设计很完整,从读通到读好到读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从小组内推荐读书好的同学,到读书的同学指导小组内同学读书,从小组内说诗句的意思到小组内讨论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且对小组合作有所要求,学困生优先发言,能力强的同学作引导或补充,让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了,积极参与课堂。

我最大的心愿和努力的目标就是让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并且都愿意设计和呈现一堂类似的课。

3、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学案

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馐( ) 投箸( ) 挂罥( )塘坳( )

庇护( ) 阑干( ) 风掣( ) 突兀( )狐裘( )

2、填写表格,识记文学常识。

诗题 出处 作者 朝代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风雨不动安如山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概括五首诗的内容。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饮酒》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2、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

A、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B、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C、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4、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

四、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五、达标测试

默写:

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 。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 。

3、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叹:

,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是

4、古诗两首:《饮酒》《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背静,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饮酒》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还有虽辞官仍心系国家的,如龚自珍。让我们通过赏析他们的诗来了解其人。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诵读欣赏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

四、意境赏析(在教学课件引导下进行)

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学生齐读全诗。

五、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背景介绍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表格式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巩固自测

一、字词

1.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阔绰(chuò) 惯例(lì)

衣冠(guān)恐怖(bù)

B. 糟蹋(tà) 减价(jià)

拟定(ní) 变更(gēng)

C. 于勒(lè) 栈桥(zhàn)

拮据(jí) 赚钱(zhuàn)

D. 跃然(yào) 赔偿(cháng)

别墅(shù) 计较(jiǎo)

答()

2.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撬开(qiào) 煞白(shà)

手帕(pà) 稳妥(tuǒ)

B. 牡蛎(lì) 覆盖(fù)

汁水(zhēn)警惕(tì)

C. 保佑(yòu) 虚伪(xū)

张皇(huáng) 暴怒(bào)

D. 触目(chù) 惨象(cǎn)

偶然(ǒu) 怨恨(yuàn)

答()

3.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铮钱铜子 风俗荒唐

B.恭唯迟疑 稳定郑重

C.褴偻哆嗦 无赖皱纹

D.清楚遗产 女婿 塑造

答()

4.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骤然冷酷 贵族 裸露

B.泡影跌宕 侵蚀 涉及

C.豁然崇拜 撕破 领捂

D.脉络揣摩 怨恨 撞见

答()

5.选出下列词语中黑体字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1)莫名其妙

A.名声 B.明确 C.名称 D.说出

答()

(2)与日俱增

A.迅速 B.聚集 C.一起 D.全、都

答()

(3)永不变更

A.更换 B.改变 C.更加 D.时间

答()

6.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只填字母)

(1)如果于勒 (A.能在 B.竟在 C.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 (A.高兴 B.欢喜 C.惊喜)。

(2)我母亲对我们的 (A.贫困 B.穷苦 C.拮据)生活感到非常 (A.痛苦 B.痛心 C.悲痛)。

二、文学常识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法国十八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半脂球》,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者给加的。

C.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它们都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的。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线索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

答()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所有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文中的“我”,都是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说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C.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这个人物形象。

答()

3.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画“×”。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答()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简洁明快而又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答()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我”和于勒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答()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尾部分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答()

三、语法、修辞

1.选出下列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珍惜轻视 畸形 襟怀

B.勇敢清白 是非 花卉

C.动物崭新 工业 泄气

D.矛盾语言 马路 领袖

答()

2.选出下列提取句子主干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主干:我骗人。

B.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

主干:人站。

C.我被他这么突然一问,当时也愣住了。

主干:他愣住了。

D.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主干:母亲痛苦。

答()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他们急急忙忙躲开了日夜盼望的“福音”,带着幻灭沮丧的心情溜回家去。

C.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D.正像齐白石画虾、画晴蜓、画密蜂似的,淡淡的几笔,稍加点染,就使这些生物栩栩如生,在纸上活动起来了。

答()

阅读

一、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②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③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④“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答()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

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

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答()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选出更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

B.怕他吃了要生病。

C.怕多花钱。

答()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关心、爱护孩子。

B.自私、庸俗。

C.吝啬、虚荣。

答()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有些话不能说。

B.不知说什么好。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答()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答()

答案:

一、1.A 2.B 3.D 4.C 5.(1)D (2)C (3)B 6.(1)B、C (2)C、A

二、1.C 2.D 3.A. √ B.√ C.× D.√

三、1.B 2.B 3.C

阅读

一、1.A.家在哈佛尔 B.挣的钱不多 C.有两个姐姐

2.有人请吃饭是……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3.A 4.B

5.意在强调,说明于勒在父亲眼里是何等重要。究竟为什么呢?又构成了悬念,引出后面的记叙。

二、1.C 2.C 3.C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B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B

6、古诗两首:《饮酒》《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古诗两首:《饮酒》《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背静,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饮酒》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还有虽辞官仍心系国家的,如龚自珍。让我们通过赏析他们的诗来了解其人。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诵读欣赏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四、意境赏析(在教学课件引导下进行)

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学生齐读全诗。五、讨论小结本课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明确: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背景介绍《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7、《己亥杂诗》教案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8、《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7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的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教学目标】

1、 读、背、诵本诗。

2、 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 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 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 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 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 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 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 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rd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己亥杂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quo;,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先从“万马齐喑”的字面意思入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对比中想象“万马齐喑”的场面,初步读出这个场景给人的感觉。接着联系上下文将理解引向深入,体会这里“万马齐喑”指的是全国上下死气沉沉的一番局面。再将“举国上下”这个空泛的概念,具化为“君、官、民……”几类人,通过补充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资料,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 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 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 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 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 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 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 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9、《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10、《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