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年级上《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年级上《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年级上《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长春版一年级上《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甜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认识12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6个字。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资料搜集

1.故事:嫦娥奔月

2.关于月亮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秋节你们看月亮了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明明的一家是怎么过的中秋节呢?你们想知道吗?

3.看看画面上有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小组内画出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

三、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你画了哪些字宝宝?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四、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想想明明一家心情是什么样的?

2.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3.指名读每一句话,相机指导朗读.

4.月饼像什么?你觉得还像什么?

五、拓展

你还会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吗?请你也试写一首.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

二、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字所在虚宫格的位置.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1)心的笔顺.

(2)也的第一笔.

三、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四、练习巩固

完成课后习题

2、一年级上《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上《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甜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认识12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6个字。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资料搜集

1.故事:嫦娥奔月

2.关于月亮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秋节你们看月亮了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明明的一家是怎么过的中秋节呢?你们想知道吗?

3.看看画面上有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小组内画出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

三、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你画了哪些字宝宝?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四、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想想明明一家心情是什么样的?

2.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3.指名读每一句话,相机指导朗读.

4.月饼像什么?你觉得还像什么?

五、拓展

你还会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吗?请你也试写一首.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

二、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字所在虚宫格的位置.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1)心的笔顺.

(2)也的第一笔.

三、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四、练习巩固

完成课后习题

3、《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出示:节)你是怎么认识的? 2、你知道我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老师这有一组画面,请你看一看,猜猜都是什么节日? 3、就说说中秋节吧,除了吃月饼,你还知道什么?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和睦的家庭,同他们一起度过一个幸福美好的仲秋节的晚上。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过节了,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个礼物,给你们朗读一篇小散文,愿意听吗?(师配乐范读) 2、喜欢老师的这份礼物吗?你有什么感受?和老师说一说。 3、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篇小散文?那么,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

三、检查读 1、数一数,课文有几句话? 2、指名读。即使纠正字音。

四、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1、带拼音读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啊?那得把朋友的名字读准才行。看,月亮博士戴上眼镜,在看着你们呢,让他见识一下你们的本领吧。你能读准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领着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跟读。读不准的拼读)) 2、去掉拼音读 真不错,月亮博士忍不住要夸你们了,可是拼音宝宝拦住了它,说:“刚才是有我们在帮忙,等我们走开了,看它们还能读准。”说着,拼音宝宝真的走了。同学们,你们还能读准吗?(指名读,正确就跟读) 3、调换顺序读 这下,拼音宝宝服气了。可是生字朋友又调皮的换了位置,想靠考考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正确就跟读) 4、同桌考。 月亮博士对我说:“哪个小朋友学的快,记的准,应该给一点奖励。”老师真的准备了小奖品,你们想不想得到奖品啊?那就赶快拿出生字卡,同桌互相考一考,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5、检查读,选字组词,说句子。适时发送奖品。 6、说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法、联想记忆法、字理识字、数笔画等) 7、把生字送回词语中(多么、心里、甜饼、节日、弟弟、每天)

五、再读课文生字朋友离开课文这个大家庭的时间太长了,有些孤单了,我们赶快把它们送回去吧。看看你们还能找到生字朋友吗? 1、指名读第一句,生字同时变红。 2、指导朗读。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师介绍一句,鼓励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3、指名读第二句,生字同时变红。欣赏月饼的图片。 4、指名读第三句,生字同时变红。师范读。生齐读。 5、指名读第四、五句,生字同时变红。师范读。生齐读。 6、指名读第六句,生字同时变红。师讲解“甜蜜”的“甜”的意思。与“又香又甜”的“甜”的意思区分。齐读,说感受。 7、欣赏几个地区中秋节风俗活动的画面。 8、带着美好的感受齐读一遍课文。五、写字 1、认识笔画“卧钩”。 2、演示“心”的笔顺。 3、范写。 4、学生在本子上写3个。圈出认为满意的自己欣赏,同桌互相欣赏。六、朗读生字复现小韵文。

七、总结,下课。

同学们可真能干,不但在课文中认识了生字,换个地方也认识。其实,识字不仅在课堂上,校园里、大街上、商店里,到处都是活生生的识字教材。同学们可要作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多识汉字,认的字多了,就可以及早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了。

4、《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出示:节)你是怎么认识的?

2、你知道我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老师这有一组画面,请你看一看,猜猜都是什么节日?

3、就说说中秋节吧,除了吃月饼,你还知道什么?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和睦的家庭,同他们一起度过一个幸福美好的仲秋节的晚上。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过节了,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个礼物,给你们朗读一篇小散文,愿意听吗?(师配乐范读)

2、喜欢老师的这份礼物吗?你有什么感受?和老师说一说。

3、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篇小散文?那么,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

三、检查读

1、数一数,课文有几句话?

2、指名读。即使纠正字音。

四、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1、带拼音读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啊?那得把朋友的名字读准才行。看,月亮博士戴上眼镜,在看着你们呢,让他见识一下你们的本领吧。你能读准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领着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跟读。读不准的拼读))

2、去掉拼音读

真不错,月亮博士忍不住要夸你们了,可是拼音宝宝拦住了它,说:“刚才是有我们在帮忙,等我们走开了,看它们还能读准。”说着,拼音宝宝真的走了。同学们,你们还能读准吗?(指名读,正确就跟读)

3、调换顺序读

这下,拼音宝宝服气了。可是生字朋友又调皮的换了位置,想靠考考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正确就跟读)

4、同桌考。

月亮博士对我说:“哪个小朋友学的快,记的准,应该给一点奖励。”老师真的准备了小奖品,你们想不想得到奖品啊?那就赶快拿出生字卡,同桌互相考一考,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5、检查读,选字组词,说句子。适时发送奖品。

6、说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法、联想记忆法、字理识字、数笔画等)

7、把生字送回词语中(多么、心里、甜饼、节日、弟弟、每天)

五、再读课文

生字朋友离开课文这个大家庭的时间太长了,有些孤单了,我们赶快把它们送回去吧。看看你们还能找到生字朋友吗?

1、指名读第一句,生字同时变红。

2、指导朗读。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师介绍一句,鼓励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3、指名读第二句,生字同时变红。欣赏月饼的图片。

4、指名读第三句,生字同时变红。师范读。生齐读。

5、指名读第四、五句,生字同时变红。师范读。生齐读。

6、指名读第六句,生字同时变红。师讲解“甜蜜”的“甜”的意思。与“又香又甜”的“甜”的意思区分。齐读,说感受。

7、欣赏几个地区中秋节风俗活动的画面。

8、带着美好的感受齐读一遍课文。

六、写字

1、认识笔画“卧钩”。

2、演示“心”的笔顺。

3、范写。

4、学生在本子上写3个。圈出认为满意的自己欣赏,同桌互相欣赏。

七、朗读生字复现小韵文

八、总结,下课

同学们可真能干,不但在课文中认识了生字,换个地方也认识。其实,识字不仅在课堂上,校园里、大街上、商店里,到处都是活生生的识字教材。同学们可要作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多识汉字,认的字多了,就可以及早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了。

5、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二、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字,唐代宗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四、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朗读训练。

3、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作者

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二、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三、展示咏月诗名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10、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1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13、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14、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1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16、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17、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18、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1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四、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十五夜望月〉;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初读课文

1、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预习检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

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2、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精读课文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四、研究讨论

1、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3、“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五、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6、一年级教案:一年级下册《元宵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行“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的渗透性识字。学习生字“节、欢、吃、正、五、户、庆、团”的书写。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多音字“正”。

3.学习偏旁:方框。

4.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元宵节》。

5.进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重视家人亲情和亲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2.相关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说说:过春节时你感到最快乐的经历,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快乐。①先随意对身边的伙伴说,再鼓励自愿说给大家听。②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情:“春节真快乐!”

2.背一首以前的儿歌,要求有节奏、好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口语表达,为背诵作一定的准备。)

二、教学活动。

1.汇报资料收集成果。①学习小组进行资源共享,感受课前准备活动:收集资料的快乐。②汇总资料,由代表发言:我了解到的“元宵节”。③了解概念:“农历”、“正月”、“传统习俗”、“团圆”、“灯谜”。④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元宵节还叫“灯节”。⑤提问:中国赏月、家人团圆的节日还有哪个?在传统习俗上有些什么不同? 答: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2.阅读大比拼。①自读课文。要求:注意坐姿正确;眼睛和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把不会的字圈出来。

②互帮互助小组学习。要求:虚心请教、学习识字;当当小老师,主动帮助同学学习;读通读顺课文。

③拼音识字大比武。要求:出示标注拼音的生字“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拼读准确,速度快。 奖励:“一级棒”奖章。

④朗读争冠。要求能读出儿歌的节奏来。 奖励:“顶呱呱”奖章。

(通过教学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成儿歌学习任务。)

3.拍手朗读,感受节日的快乐。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加强朗读练习)

三、愉快学习新知识。

1.认识新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认识偏旁表。

2.掌握多音字“正”,让学生分别用常用读音四声和本课读音一声组词。 奖励:“小机灵”奖章。

3.学写新字。①认真观察生字书写“节、欢、吃、正、五、户、庆、团”。

②作重点指导:A提醒学生注意“欢”字第四笔是横钩,不是横折。B示范“吃”字书写,用红笔标出第五笔,第六笔。请学生说说这两笔为什么用红笔标出来?使学生知道第五笔是横。和“欢”写的横钩不一样,第六笔的横折弯钩起笔应写在田字格的正中。C请学生说说“团”字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怎么写好看?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团“字是方框作偏旁的全包围结构的字,写方框时应注意距田字格上、下、左、右的距离要相等。 (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点)

四、教学延伸。

1.学习了这课后想不想过“元宵节”?查一下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吗?

2.收集灯谜,做做花灯。

3.练习正确书写生字。(教学巩固,为下一课学习作铺垫。)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游戏。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感受与人相处、共同成长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知识增长的乐趣。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较好。同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三年级上《一节特殊的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上《一节特殊的课》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一节特殊的课》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理解”为主题,编排了《一节特殊的课》等主体课文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一节特殊的课》说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通过一节“特殊的课”认识到自己得到父母浓浓的关爱,却忽略了对他们的回报,于歉疚、懊悔中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并马上付诸行动,向父母、亲人表达爱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同时更要学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学会感恩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读求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通过一次次的学生朗读,感觉孩子的内心变化,体会抓住利用人物行动、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理解这节课的特殊之处,唤起学生作为子女应该有的关心与孝敬父母的意识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体会孩子内心的变化,唤起他们关爱父母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播放诗歌《妈妈的爱》(录音机)

课件本课字词(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录音机)播放诗歌《妈妈的爱》听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那你是否也以同样的感情爱着你的父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上《一节特殊的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生动,真切的情境具有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体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齐读课题,看见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问题:(1)、为什么叫一节特殊的课?(2)、这一节课特殊在什么地方?(3)、特殊是什么意思?把问题1、2写在副板书上)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自觉探究的学习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边读边圈出文后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多读几遍

出示小黑板字词

祝贺 齐刷刷 光芒 沉默 期待 涌动 忍受 查

特殊 犯错误 闪烁 恰恰 建议

齐读字词,指23名同学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和理解这些词语?和大家交流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喜欢或不理解的地方动笔标一标互相纠正字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要学会使用,并经常使用,养成眉批的学习习惯)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凡事要讲出自己的理由)

4、指名同学找出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解决(预设问题:1、在这一片沉默下面涌动着什么?萌生这什么?他们又似乎在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懊悔?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2、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回答时不要要求太全面)

三、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老师在这一节课提出几个问题

2、在回答每个问题时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画出句子,反复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读、画、思、议中理清文章脉络,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3、读一读课文中老师提出第1个问题时同学们的表现

第1段抓住“齐刷刷”“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等词语体会孩子们的兴奋和幸福,从而感受到所有父母都是那么无私地爱孩子(指导朗读,读出学生们喜悦、兴奋、自豪、骄傲心情)

4、体会当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时,同学们的变化

(1)此时课堂上的气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重点体会句子: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一遍,教师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默默的举起了手”

让学生用心体会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2)指导朗读体会学生复杂心理变化,读出孩子们的惭愧和不安

(3)画出表现同学们沉默时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在这一片沉默下面涌动着什么?萌生这什么?他们又似乎在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懊悔?”

抓住4、5自然段中的关联词“没有……没有……” “有的……有的……”体会学生们复杂的心理变化

(4)对于同学们的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5)“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 “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体会学生的心理变化,感受其实孩子们心里也同样爱这父母,只是他们对父母的爱已经习惯,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做一些关爱,关心,孝顺父母的事情

三、感悟教师中再次热闹与先前的不同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看看此时的教室是怎样的一番热闹?你能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先让学生自己读,大家谈一谈应怎样读)

2、孩子们七嘴八舌,他们在谈论什么?

3、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与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从“教师里又热闹起来”和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中体会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应该关心父母,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去孝敬父母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那种如释重负的感受,以及积极、主动想办法时那种欢快、欣喜的心情

四、感悟体验,产生共鸣

1、齐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

2、“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只要有一份爱心,无需注重形式)

3、“稚拙”是什么意思?(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借助字典)

4、体会父母真正需要的到底室什么?(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机动)

○1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父母的爱了吗?举例说说

○2你准备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父母

8、一年级下册听说活动《六一节的愿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仔细听,听清楚录音里的小朋友和好朋友有什么愿望。

2、把自己的“六一”愿望告诉大家,要求说清楚,说完整。

3、在听说活动中,感受 “六一”节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

录音机,范例录音,投影仪,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六月一日,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板书:“六一”节

2、过渡:老师一说“六一”,好多小朋友都眉开眼笑了呢,大家是不是很开心啊。

在“六一”节,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3、谈话:对呀,“六一”国际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小朋友可喜欢过这个节日了。而且啊,在这个节日里,好多小朋友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愿望呢。

补课题:“六一”节的愿望

说明:

由谈论“六一”节导入新课,显得自然,而且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听录音,模仿说话。

出示课文插图。

过渡:瞧,快要过“六一”节了,丁丁和彭彭可高兴啦,他们在一边走一边谈论自己在“六一”节的愿望呢。他们有什么愿望呢?先让我们来听一听。

1、要求:仔细听,听清楚:丁丁和彭彭分别有什么愿望?

2、组织交流。

3、再听录音,听听丁丁和彭彭分别还说了些什么?

(1)自己轻声试着说一说。

(2)指名交流,指导模仿录音练习说话。

(3)同桌扮演丁丁和彭彭。

(4)指名同桌上台表演(找好朋友表演),指导学生评议。

(5)再和同桌演一演。

说明:

1、第二次的录音,由于是让学生模仿录音中小朋友的说话,可能有些难度,可考虑多听一遍。2、在指名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声音适中、清楚地说,不求一字不差,或者语气完全一致,只要能把大致意思表达清楚即可。3、同桌上台表演(找好朋友),教师要有针对性,第一对可以一般层次的学生,第二对的则模仿能力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模仿的对象。

三、创设情景,练习说话。

1、过渡:“六一”节快到了,你一定也有愿望吧,是什么呢?自己先小声说一说。

2、引导: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3、找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在“六一”节的愿望,别忘了,问问你的好朋友有什么愿望。

4、 指名一对好朋友上台说说。

5、 总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在“六一”儿童节的愿望,也认真倾听了同学们的美好愿望。“六一”节,是我们少年儿童的节日,让我们共同祝愿自己和好朋友在这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说明:

1、在指名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评议,评评是否做到态度大方,说话清楚,完整。对于乐意在同学前说一说的同学,要注意保护积极性,并帮助说好。为后面的大面积操练做好铺垫。

2、第四步交流时,可以先让好朋友上台,互相问问说说,然后再让其中一个人先说自己的愿望,再说好朋友的愿望。在学生说话中,教师要有引导。

9、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一节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李逵见宋江》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水浒传》,作者 、 是元末明初小说家。(4分)

2、课文选自《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原题为“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及时雨”是 ,“神行太保”是 ,“黑旋风”是 ,“浪里白条”是 。(2分)

3、下面是对《水浒传》相关内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及其绰号是九纹龙史进。

B、“黑熊一身粗肉,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这几句话写的是鲁达。

C、“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大耳垂珠,唇口方正,额阔顶平。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志宇轩昂,胸襟秀丽。”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宋江。

D、《水浒传》中描写了众多英雄好汉的形象,其中一开始逆来顺受,后来怒而反抗的人物是林冲。

4、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3分)

⑴戴宗便起身下去,不多时引了黑漆大汉上楼来。宋江看见,吃了一惊。

⑵“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瞒我拜了,你却笑我。”

⑶那伙人随后赶将出来,都只在门前叫道:“李大哥,你恁地没道理,都抢了我们众人的银子去!”只在门前叫喊,没一个敢近前来讨。

5、宋江说李逵是“忠直汉子”,李逵的哪些言行使宋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3分)

6、金圣叹评点说,“写李逵粗直不难”,难在“写粗直人处处使乖说谎”。为什么李逵的说谎非但不令人反感,反而有助于表现他的粗直性格?(3分)

7、知识延伸:(3分)

下面是《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请将情节与相应人物连线。

拳打镇关西 林冲

误入白虎堂 鲁达

智取生辰纲 吴用

怒杀阎婆惜 宋江

醉打蒋门神 李逵

沂岭杀四虎 武松

8、下图是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的书法。看图做题。(4分)

背景链接:①启功,1912年7月生。满族,北京人。自幼爱好书法、绘画和古典诗词,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画展,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对古代书画和碑帖精于鉴定,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对各大博物馆的国家级书画珍品进行全面鉴定和甄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②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⑴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教( )学相长( )

⑵结合“背影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第二部分:

(一)大闹野猪林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销,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的。”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缚在树上,同董超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侯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语!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辟过来。

……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抢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得你发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早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乌。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们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

行得三四里路程,见一座小酒店在村口。深,冲,超,霸,四人入来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斤酒来吃,回些面来打饼。酒保一面整治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口。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9.选文叙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水浒故事,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3分)

10.对待两个公差,鲁达要一禅杖打死,林冲却叫:“师兄!不可下手”,两种不同的做法反映了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11.“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从这句话看出鲁达的粗中有细。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一处并做简要分析。(4分)

12.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有人用成语“逼上梁山”来概括,结合选文中人物的遭遇或对《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了解,谈谈你对“逼上梁山”这一成语的理解。(4分)

(二)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风也动,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抢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13.给以上文段拟一个小标题。(3分)

14.用横线标出以上文字的高潮部分。(2分)

15.文中用 、 、 、 、 、 等动词写出了老虎的凶猛。(3分)

16.从以上文字的描写来看,你认为武松是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1、施耐庵;罗贯中 2、依次为:宋江、戴宗、李逵、张顺 3、B(这个人物是李逵) 4、⑴侧面描写,用宋江的吃惊,来暗示李逵的长相奇特。⑵体现也李逵细的一面,害怕拜错了人。⑶侧面写出了李逵对众人的威慑力。 5、一是说话直来直去,二是赌输了不给钱还打人,三是喝酒用大碗。 6、说谎如果为了一件正义的事,那么就能将说谎看得很微小,正像李逵的说谎一样,他说谎借钱是为了请宋江吃饭,这就不会让人反感。 7、拳打镇关西——鲁达;误入白虎堂——林冲;智取生辰纲——吴用;怒杀阎婆惜——宋江;醉打蒋门神——武松;沂岭杀四虎——李逵 8、⑴jiào、zhǎng⑵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不能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而应相互提高、相互促进。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9、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10.看出鲁智深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表现林冲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11.事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两个!”此处看出他颇有心计,细心考虑各种情况,提前估计到要发生的事情。 12.示例:“逼上梁山”指英雄们被逼起义。如鲁智深伸张正义,为救金家父女,打死镇关西,却被缉拿,流浪江湖,被逼上梁山;林冲被高衙内陷害,一味逆来顺受,蒙冤发配后,还想息事宁人,安分生活,却被一再追杀,终于被逼起义。 13.武松打虎 14.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15.扑、撺、掀、吼、剪、咆哮 16.机智、英勇、武艺高强。)

10、一年级下册《元宵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偏旁“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课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分析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读、背儿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请学生谈谈前一天晚上参加灯展活动的收获。

长见识,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

元宵节还叫“灯节、上元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读课文,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课文的,里面不认识的字是怎么学会的。

二、学习生字。

1、 交流学习方法。认识新偏旁:方框儿。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

2、 把自己认得不熟的字挑出来,记一记,再请同桌帮忙考一考,熟练识记。

3、 小组长当小老师,考考本组同学,抢答,抗税认得熟练。

4、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快速认读,然后练习组词。

5、 多音字分辨。读一读这些话,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1)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2)他正在吃早饭。

三、总结识字成就,激励学生读好儿歌,背诵儿歌。

师:大家这么快就认了这么多字,还能组那么多词,真了不起。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得特别好听,有感情。

1、 自己试着读一读。再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读的时候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元宵节全家团圆的情景)(教给学生边读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读得绘声绘色)

2 、同桌互相听对方朗读,评价,说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学习用心倾听别人的朗诵、正确评价别人。)

3 、试着背诵儿歌,同样要有感情。分小组、男女生背诵。

四、质疑:学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想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些国家的人过元宵节吗?你还知道那些节日?回家在日历上找一找,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学写生字)

一、词语接龙游戏。

如:团——团圆——圆球——皮球------

二、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节日及其含义。

三、认读生字,主要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复习。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五、作业:收集灯谜、对联,小组合作,办一份手抄报。

8.课堂练习

(1)完成拼音田字格

(2)形近字辨析组词

( 团 ( ) ( 宵 )( )

( 圆 )( ) ( 消 )( )

9.作业安排

田字格生字会写、会组词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 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 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11.自我问答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有什么收获?

答: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11、一年级下册《元宵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行“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的渗透性识字。学习生字“节、欢、吃、正、五、户、庆、团”的书写。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多音字“正”。

3.学习偏旁:方框。

4.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元宵节》。

5.进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重视家人亲情和亲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2.相关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说说:过春节时你感到最快乐的经历,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快乐。①先随意对身边的伙伴说,再鼓励自愿说给大家听。②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情:“春节真快乐!”

2.背一首以前的儿歌,要求有节奏、好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口语表达,为背诵作一定的准备。)

二、教学活动。

1.汇报资料收集成果。①学习小组进行资源共享,感受课前准备活动:收集资料的快乐。②汇总资料,由代表发言:我了解到的“元宵节”。③了解概念:“农历”、“正月”、“传统习俗”、“团圆”、“灯谜”。④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元宵节还叫“灯节”。⑤提问:中国赏月、家人团圆的节日还有哪个?在传统习俗上有些什么不同?

答: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2.阅读大比拼。①自读课文。要求:注意坐姿正确;眼睛和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把不会的字圈出来。

②互帮互助小组学习。要求:虚心请教、学习识字;当当小老师,主动帮助同学学习;读通读顺课文。

③拼音识字大比武。要求:出示标注拼音的生字“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拼读准确,速度快。

奖励:“一级棒”奖章。

④朗读争冠。要求能读出儿歌的节奏来。

奖励:“顶呱呱”奖章。

(通过教学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成儿歌学习任务。)

3.拍手朗读,感受节日的快乐。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加强朗读练习)

三、愉快学习新知识。

1.认识新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认识偏旁表。

2.掌握多音字“正”,让学生分别用常用读音四声和本课读音一声组词。

奖励:“小机灵”奖章。

3.学写新字。①认真观察生字书写“节、欢、吃、正、五、户、庆、团”。

②作重点指导:A提醒学生注意“欢”字第四笔是横钩,不是横折。B示范“吃”字书写,用红笔标出第五笔,第六笔。请学生说说这两笔为什么用红笔标出来?使学生知道第五笔是横。和“欢”写的横钩不一样,第六笔的横折弯钩起笔应写在田字格的正中。C请学生说说“团”字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怎么写好看?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团“字是方框作偏旁的全包围结构的字,写方框时应注意距田字格上、下、左、右的距离要相等。

(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点)

四、教学延伸。

1.学习了这课后想不想过“元宵节”?查一下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吗?

2.收集灯谜,做做花灯。

3.练习正确书写生字。(教学巩固,为下一课学习作铺垫。)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游戏。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感受与人相处、共同成长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知识增长的乐趣。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较好。同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