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傻子的好运教学设计访史铁生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两个傻子的好运教学设计访史铁生一等奖
史铁生叔叔是我爸爸妈妈的好朋友,妈妈说,铁生叔叔身体不好,现在,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做透析,时间对他比别人更宝贵,越是朋友,越不能去打搅他,要腾出时间让他多休息,让他多写一些好东西。最近一段时间,我老是求着妈妈带我去见铁生叔叔,因为,我开始看他写的书了,我喜欢他写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好运设计》,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命若琴弦》。
妈妈总算答应了。
铁生叔叔坐在轮椅上,我坐在他的对面,他老瞅着我笑,夸我长得高,说怎么瞧也瞧不出是个十岁的孩子,他还说得能跑能跳,能跑能跳是自己的;跑得快跳得高的人,智商也高。
苗苗:铁生叔叔,什么是“知青”?
史铁生:这“知青”你是问对人了,“知青”是怎么回事儿呢?那时既然不上课了,让这些学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我就上了陕北。
苗苗:就是“遥远的清平湾”吧?
史铁生:对。延安你知道吧?我就在那儿住窑洞,干农活儿,喂牛。
苗苗:铁生叔叔,我发现,别人写的书里边,有好人,也有坏人。可您写的书里边,几乎都是好人,没有坏人,难道您认识的人全都是好人吗?
史铁生:问得有道理。
好和坏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时候好和坏容易分辨,可还有的时候,好和坏并不容易分辨。我不太重视写人的好和坏,而是人的复杂性。我觉得,文学不是要简单地证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是更深一层的东西。
苗苗:铁生叔叔,我很喜欢看您写的书,我也正在学习写点东西,您说,写东西怎么就能让人爱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史铁生:真诚。你写的东西要让人喜欢看,首先就要真诚。人的才华天生是有差异的,但不管写什么,真诚是最重要的,要是在真诚这儿出了问题,就会越写越让人厌烦。
苗苗:铁生叔叔,有人写的书看着也挺刺激,可看过之后又觉得不可能,不像真事儿,这是为什么呢?
史铁生:文学作品可以分成这么两种,一种单纯是热热闹闹的,大家看完一乐;还有一种是让你真正去面对生活的,不是说看完了就完了,而是让你在心里还去想很多很多的问题。
苗苗:铁生叔叔,我就特别爱想事儿,比如我就爱想我是谁呀?我从哪来呀?我为什么是我呀?将来我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呀?有时候想得很高兴,有时候想着想着就吓一激灵。我把我想的跟小朋友们说了,他们都骂我是傻子,可我忍不住还想,您说我算傻子吗?
史铁生:(铁生叔叔使劲笑了半天)那,那我也是个傻子,咱俩想的差不多。
苗苗:我觉得我跟您有点儿像,您就爱在文章里使劲儿地想呀想呀的。
史铁生:这个世界上总得有点儿爱想事情的傻子,不想不行,许多问题都得有人去想。不过你想得可是够早的呀(笑)。
苗苗:铁生叔叔,我看您在《命若琴弦》里写了两个瞎子,他们以为弹断很多很多琴弦之后就能看见光明了。虽然这是别人骗他们的,但就是为了这个信念,他们才活得挺好的。您说,人活着是不是都得有一个信念呢?您的信念是什么呢?
史铁生:你的问题可真大。(笑)往简单了说吧,能使大家都活得很好,很快乐,这就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人是不能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有理想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苗苗;铁生叔叔,我也喜欢地坛,您写的《我与地坛》我看了好几遍。可是您写的地坛跟我现在看见的地坛一点都不一样,我觉得还是以前的地坛好玩儿。
史铁生:你这感觉太好了,现在的地坛人工雕琢的痕迹太浓,哪儿哪儿都弄上栅栏,就留下中间一条小窄道儿,我看简直快成地坛胡同了。园子里人多了,漂亮了,但原来的气氛却没有了。我在地坛的时候,那儿很安静,我在园子里一呆就是一天,看看书,想想心事儿。
苗苗:铁生叔叔,我还特别喜欢看您写的《好运设计》,您设计的那个人要是我就好了。
史铁生:生活不可能永远给你的都是好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现。麦当劳好吃,要让你天天吃,准腻。同样,没有困难也就没有快乐,因为,只有克服了困难之后获得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我和铁生叔叔正聊得欢哪,妈妈却一个劲地向我挤开了眼睛,我不得不刹车了。铁生叔叔笑了笑说:“今儿这个天儿可是聊大了,等你长大点儿,咱们再接着聊吧。”
2、两个傻子的好运教学设计访史铁生
史铁生叔叔是我爸爸妈妈的好朋友,妈妈说,铁生叔叔身体不好,现在,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做透析,时间对他比别人更宝贵,越是朋友,越不能去打搅他,要腾出时间让他多休息,让他多写一些好东西。最近一段时间,我老是求着妈妈带我去见铁生叔叔,因为,我开始看他写的书了,我喜欢他写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好运设计》,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命若琴弦》。
妈妈总算答应了。
铁生叔叔坐在轮椅上,我坐在他的对面,他老瞅着我笑,夸我长得高,说怎么瞧也瞧不出是个十岁的孩子,他还说得能跑能跳,能跑能跳是自己的;跑得快跳得高的人,智商也高。
苗苗:铁生叔叔,什么是“知青”?
史铁生:这“知青”你是问对人了,“知青”是怎么回事儿呢?那时既然不上课了,让这些学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我就上了陕北。
苗苗:就是“遥远的清平湾”吧?
史铁生:对。延安你知道吧?我就在那儿住窑洞,干农活儿,喂牛。
苗苗:铁生叔叔,我发现,别人写的书里边,有好人,也有坏人。可您写的书里边,几乎都是好人,没有坏人,难道您认识的人全都是好人吗?
史铁生:问得有道理。
好和坏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时候好和坏容易分辨,可还有的时候,好和坏并不容易分辨。我不太重视写人的好和坏,而是人的复杂性。我觉得,文学不是要简单地证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是更深一层的东西。
苗苗:铁生叔叔,我很喜欢看您写的书,我也正在学习写点东西,您说,写东西怎么就能让人爱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史铁生:真诚。你写的东西要让人喜欢看,首先就要真诚。人的才华天生是有差异的,但不管写什么,真诚是最重要的,要是在真诚这儿出了问题,就会越写越让人厌烦。
苗苗:铁生叔叔,有人写的书看着也挺刺激,可看过之后又觉得不可能,不像真事儿,这是为什么呢?
史铁生:文学作品可以分成这么两种,一种单纯是热热闹闹的,大家看完一乐;还有一种是让你真正去面对生活的,不是说看完了就完了,而是让你在心里还去想很多很多的问题。
苗苗:铁生叔叔,我就特别爱想事儿,比如我就爱想我是谁呀?我从哪来呀?我为什么是我呀?将来我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呀?有时候想得很高兴,有时候想着想着就吓一激灵。我把我想的跟小朋友们说了,他们都骂我是傻子,可我忍不住还想,您说我算傻子吗?
史铁生:(铁生叔叔使劲笑了半天)那,那我也是个傻子,咱俩想的差不多。
苗苗:我觉得我跟您有点儿像,您就爱在文章里使劲儿地想呀想呀的。
史铁生:这个世界上总得有点儿爱想事情的傻子,不想不行,许多问题都得有人去想。不过你想得可是够早的呀(笑)。
苗苗:铁生叔叔,我看您在《命若琴弦》里写了两个瞎子,他们以为弹断很多很多琴弦之后就能看见光明了。虽然这是别人骗他们的,但就是为了这个信念,他们才活得挺好的。您说,人活着是不是都得有一个信念呢?您的信念是什么呢?
史铁生:你的问题可真大。(笑)往简单了说吧,能使大家都活得很好,很快乐,这就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人是不能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有理想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苗苗;铁生叔叔,我也喜欢地坛,您写的《我与地坛》我看了好几遍。可是您写的地坛跟我现在看见的地坛一点都不一样,我觉得还是以前的地坛好玩儿。
史铁生:你这感觉太好了,现在的地坛人工雕琢的痕迹太浓,哪儿哪儿都弄上栅栏,就留下中间一条小窄道儿,我看简直快成地坛胡同了。园子里人多了,漂亮了,但原来的气氛却没有了。我在地坛的时候,那儿很安静,我在园子里一呆就是一天,看看书,想想心事儿。
苗苗:铁生叔叔,我还特别喜欢看您写的《好运设计》,您设计的那个人要是我就好了。
史铁生:生活不可能永远给你的都是好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现。麦当劳好吃,要让你天天吃,准腻。同样,没有困难也就没有快乐,因为,只有克服了困难之后获得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我和铁生叔叔正聊得欢哪,妈妈却一个劲地向我挤开了眼睛,我不得不刹车了。铁生叔叔笑了笑说:“今儿这个天儿可是聊大了,等你长大点儿,咱们再接着聊吧。”
3、访兰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访兰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访兰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
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 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贾平凹(wā),原名贾李平、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 《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
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
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
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五、拓展延伸
1、贾平凹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9.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访兰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4、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
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 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贾平凹(wā),原名贾李平、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他从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 《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
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
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
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五、拓展延伸
1、贾平凹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9.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5、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板书设计
访 兰
家兰:甜、媚、俗 访兰的原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
野兰:清爽、纯朴、有灵性 不媚俗,有自己的特色
作业设计
课后2、3题
6、访兰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访兰教案设计。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访兰教案设计,一起来学习下!
访兰教案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意见》规定,中考阅读以课外材料为主,2000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题52分,其中课外阅读占32分,从阅读材料看,以散文为主,多选择名家名篇,或文质兼美的小短文。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辅导丛书”,看去年徐州市中考卷课外阅读题——《成熟——一枚果的自述》。
二、学生默读全文,讨论:
1、你是如何理解阳光的话的含义的?
2、就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的某一点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问引导提示:
①用美丽捍卫美丽是什么意思?半个美丽是什么意思?②用成熟捍卫美丽是什么意思?整个美丽又指什么?③划线句子阐释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④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举出“用美丽捍卫美丽只保住了半个美丽”的例子吗?能举出“用成熟捍卫美丽保住了整个美丽”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每组拿出一份答案交流。
教师小结:只追求外表的美丽,不注重内在的修养,这种美丽只是短暂的存在,是不完整的美丽,即不完美;只有走向成熟,注重内心修养,注重心灵美,达到外表美与内在的气质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这种美才是长久的,这种美丽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美丽,也只有这种美丽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第二问引导提示:
在阅读过程中,你认为感受最深的是文章内容、语言或写法方面的某一点有特色,你就这一点谈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认识。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道(有条理的传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学生活动:每人拿出纸笔,书面回答,50字左右。
3、小结交流:
①内容:成熟—→丰收(收获)
②语言:哲理化语句赏评。
③写法:拟人化手法。
4、其他练习对照课后参考答案,自读自悟。
5、教师总结:从这份习题可以归纳出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的出题倾向大致有这五个方面:
【投影】 ①文章主旨的把握
②主旨句、主旨段的研读
③关键句、含义深刻句子的体会
④突出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的赏评
⑤语言特色、结构等主观品悟
三、教师归纳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找文眼——理线索——品语言——悟文理
(特色) (主旨)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如何品味文章语言、领悟文章主旨。
四、教学《访兰》
下发阅读材料,学生默读,独立完成练习,达到训练目的。
十二分钟后讨论。
1、第一题讲解:
味——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小结: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语言环境对词句的意义,有时起限制作用,有时起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使语句在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语双关”“言外之意”及特定的感情色彩等,例如“狡猾”。
2、第二题讲解:
景物描写突出了野兰的生长环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优雅的环境衬托了野兰的高雅不俗;为下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3、第三题讲解:
“访”有寻求之意。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和“我”对兰草高雅、淳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了,从而突出其象征意义。
过渡:兰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看问题四,找主旨段(倒数第二段)。
品读:①齐读这一节。
②体悟:“他看兰,也在看我”中的“看”包含了父亲什么样的深情?用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小结:这也就是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它对作者的影响很深,以至于15年过去了,他一直未敢忘。
4、同位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揭示兰草的象征意义的。
五、巩固练习:
1、下发材料《金色花》,独立完成文后练习。
2、8分钟后,投影“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对其发表见解或体会。
3、总结归纳:教师小结学习内容。
六、作业:做《初中复习指导丛书》中课外阅读材料题,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访兰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7、访兰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访兰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访兰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访 兰
作者: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他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实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地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板书设计】
访兰
清妙 仙品 清爽
野兰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敬仰
空谷的幽物
抓住特点 对比 以兰喻人
好看 美
家兰 为被人的欣赏而生长 俗 鄙视
玩赏的盆景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访兰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8、《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参考资料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花中四君子,梅,冷香四溢,清韵高洁;兰,幽香清远,神静韵高;竹,坚劲挺拔,傲岸坚贞;菊,凌霜自得,潇洒恣肆。所以梅、兰、竹、菊同有花中“君子”之称。
9、《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9《访兰》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型:精讲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语文教学中由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10、《内蒙访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2、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3、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3
教学内容一、复习检查(略)二、讲授内容1、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2、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三、知识迁移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材料1、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的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那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这遭到玷污的雄关,至今还蒙着耻辱的灰尘……(出自学生刚学过的峻青的《雄关赋》)1、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运用作者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在民族大家庭的角度上辩证分析这段文字有什么不足?2、启发、思考我们所用的所有课本(不仅仅语文课本)中是否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材料2、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王昭君》《游昭君墓》六首清·彦德翦伯赞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鸣驼铁马列长亭,万里毡车赴北亭。若以功名论,几于卫霍同。从此长安无梦到,未央宫殿月空明。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二)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至今青冢在,决胜赋秋风。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三)(四)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千首哀词万首诗,不信汉宫花万树,昭君一去便成秋。同声歌哭说妍媸。(五)和亲本事汉家策,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出塞如何怨画师。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六)悠悠今古换人间,地覆翻天十二年。死去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1、分析、讨论:三位诗人对昭君远嫁这一历史事件各自发表了怎样的看法?那位诗人的观点是辩证的、客观的?2、启发、思考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四、作业附板书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战争大青山下城堡民族团结昭君墓和平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