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潮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花潮教学设计一等奖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4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16分)
畸形( ) 文绉绉( ) 眼翳( ) 搓捻 ( )
胡髭( ) 瞥见( ) 一绺绺( ) 颔首( )
解剖( ) 广mào( )无垠 诱huò( ) mó( )画
zhì( )留 shù( )祖母 jié ( )责 禁gù(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6分)
深恶痛疾 翻来复去 鹤立鸡群 诚皇诚恐 正襟危坐 器语轩昂
暗然失色 期期艾艾 冥思暇想 花团锦簇 不可明状 藏污纳垢
改正 :
. 3、近年来,各地频发交通、煤矿、火灾、雪灾、食物中毒等特大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我们必须引起足够警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现请你拟出有关火灾,交通的警示语各一条,提醒人们重视人身生命安全。(2分)
(1)火灾警示语:
(2)交通警示语:
4、请对下面病句进行修改,在原文上改。(4分)
①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②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
③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④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5、文学常识填空(4分)
《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我的母亲》选自《 》作者 ,字 ,《再塑生命》选自 国女作家 的《 》。
6、原文原句填空。(2分)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 ),如果我能( )人,( )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7、请按划线句子的句式再写一个句子。(3分)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8、诗句填空(8)
1.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 2.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3.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 4、胡马依北风 。
5、 游子不顾返。 6、 ,对影成三人。
7、我歌月徘徊, 。 8、莫辞酒味薄, 。
二、阅读训练(15分)
鼾声
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 看到这里,①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的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色已深。
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滑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②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这篇文章以_______顺序展开情节,请找出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写在下面。 (3分)
2.文中加横线句“父亲……石头”表现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中“特别”指 。(1分)
4.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2分)
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波浪线处,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____叙,其表达作用是_
(3分)
7.本文通过写“鼾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3、示例:火灾警示语:(1)生命来自警惕,火患源于麻痹。(2)火魔无情,警钟长鸣。交通警示语:(1)高高兴兴出车,安安全全归家。(2)母念妻等娇儿盼,愿君平安把家还。
4、①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②修饰语语序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③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④谓语残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顺。
5、《朝花夕拾》、鲁迅;《胡适自传》、胡适、适之;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6、脾气、和气、宽恕、体谅
7、不设统一答案。参考:如果没有孙悟空鞍前马后,降妖除魔,没有他坚定不移地保护唐僧,一路西行,怎么会有真经的取得。假如没有李四光潜心治学,大胆创新,没有他风尘仆仆地深入西南,钻探华北,怎么会有地质新说,地应力学的创立。
二、1.时间 “夜色已深”、“月亮在窗外移”、“月亮从窗口消失”、“随后”、“最后”;
2.对儿子坚定的盼望与思念 3. 父爱如母
4. 对儿子细心、周到的关爱。
5.父爱如磐石,我感动又内疚; 父爱如母,我被深深地感动。
6.插 表现“我”当年的无知,为下文写“我”装作打鼾作铺垫。
7.父子之间深沉感人的爱。
2、《花潮》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4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16分)
畸形( ) 文绉绉( ) 眼翳( ) 搓捻 ( )
胡髭( ) 瞥见( ) 一绺绺( ) 颔首( )
解剖( ) 广mào( )无垠 诱huò( ) mó( )画
zhì( )留 shù( )祖母 jié ( )责 禁gù(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6分)
深恶痛疾 翻来复去 鹤立鸡群 诚皇诚恐 正襟危坐 器语轩昂
暗然失色 期期艾艾 冥思暇想 花团锦簇 不可明状 藏污纳垢
改正 :
. 3、近年来,各地频发交通、煤矿、火灾、雪灾、食物中毒等特大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我们必须引起足够警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现请你拟出有关火灾,交通的警示语各一条,提醒人们重视人身生命安全。(2分)
(1)火灾警示语:
(2)交通警示语:
4、请对下面病句进行修改,在原文上改。(4分)
①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②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
③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④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5、文学常识填空(4分)
《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我的母亲》选自《 》作者 ,字 ,《再塑生命》选自 国女作家 的《 》。
6、原文原句填空。(2分)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 ),如果我能( )人,( )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7、请按划线句子的句式再写一个句子。(3分)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8、诗句填空(8)
1.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 2.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3.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 4、胡马依北风 。
5、 游子不顾返。 6、 ,对影成三人。
7、我歌月徘徊, 。 8、莫辞酒味薄, 。
二、阅读训练(15分)
鼾声
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 看到这里,①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的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色已深。
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滑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②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这篇文章以_______顺序展开情节,请找出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写在下面。 (3分)
2.文中加横线句“父亲……石头”表现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中“特别”指 。(1分)
4.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2分)
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波浪线处,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____叙,其表达作用是_
(3分)
7.本文通过写“鼾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3、示例:火灾警示语:(1)生命来自警惕,火患源于麻痹。(2)火魔无情,警钟长鸣。交通警示语:(1)高高兴兴出车,安安全全归家。(2)母念妻等娇儿盼,愿君平安把家还。
4、①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②修饰语语序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③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④谓语残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顺。
5、《朝花夕拾》、鲁迅;《胡适自传》、胡适、适之;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6、脾气、和气、宽恕、体谅
7、不设统一答案。参考:如果没有孙悟空鞍前马后,降妖除魔,没有他坚定不移地保护唐僧,一路西行,怎么会有真经的取得。假如没有李四光潜心治学,大胆创新,没有他风尘仆仆地深入西南,钻探华北,怎么会有地质新说,地应力学的创立。
二、1.时间 “夜色已深”、“月亮在窗外移”、“月亮从窗口消失”、“随后”、“最后”;
2.对儿子坚定的盼望与思念 3. 父爱如母
4. 对儿子细心、周到的关爱。
5.父爱如磐石,我感动又内疚; 父爱如母,我被深深地感动。
6.插 表现“我”当年的无知,为下文写“我”装作打鼾作铺垫。
7.父子之间深沉感人的爱。
3、花潮教学设计
花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李广田在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气氛。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熟课文,自学生字词。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教程:
一、图文交互,引入课文
1、展示花潮图片,学生欣赏……
2、这是什么花?看了这么美的花,你能不能用四个字的词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繁花似锦、锦绣连天、花枝招展、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竞相开放、各式各样)多美的名字啊!有这么一位作家,叫李广田,就以“花潮”为题写过这样的文章。 (板:花潮)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读了这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这是哪里的花?这是什么时候开的花?为什么花如潮?这花是怎样的美丽?)会提问,就是会学习呀!
二、初读课文,提炼主线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好。
2、 检查初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 读书情况
3、 学生回忆初读成果,紧扣课题中的“花”字,说说全文是怎样围绕“花”字来写的。
4、 交流:
第一段(第一至三小节)前两节没有“花”字,但却交待了看“花”的地点和路线,第三小节点出“那一大片海棠”,这才引出了“花”——引花(学生板书)
第二段(第四小节)—— “看花”(学生板书)。
第三段(第五、六小节) “看花的人”对花的态度——“爱花”(学生板书)。
第四段(第七小节)——“议花”或“话花”(学生板书)。
提炼出的课文的一条主线:引花→看花→爱花→议花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有什么不同,请圈出有关词语。
2、交流
3、齐读第一段。
4、师引导:课文紧扣课题中的“花”来写,自然顺理成章,可为什么还有一个“潮”字?
地面上的“花”和海洋上的“潮”为什么要连在一起?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研读、自读自悟第二段,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花潮”?(引花→看花→爱花→议花)
2、这究竟是怎样的花潮呢?
二、 应“花”生“潮”,提高感悟水平
1、为什么花如潮?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到海棠花?
2、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想想你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好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来说说是怎样的花潮。在课题前加( )
3、交流并板书:迷人的 美丽的 气势磅礴的 有生命力的 有声有色的……
4、教师小结:迷人、美丽、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也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把海棠花比作潮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5、学生展开充分的自学研读,同桌合作。哪些句子能说明花如潮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海棠花磅礴生命力?用——划出来,并想办法把它读好,并同桌相互讨论为什么花如潮?想想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花潮的生命力的。
6、学生按研读的问题要求作课堂交流。
1)、“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
①这句话能体现花如潮吗?你们能不能一读就告诉我这花如潮的。
②啊“一片红云”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呈现红云般的花图片。
③齐读!
2)“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
①这句话你理解吗?说说你的理解?
②有风花在动,无风花又为何而动呢?
③联系生活:
(花香触动了繁花。)花香自有蝶飞来……
(花美因来游人,触动了花枝。)
(花美,陶醉了看花的人,看花了眼。)繁花似锦、漫天锦绣醉人心啊!
(花生命力,向外生长……)、你的想法很胆大,也很合理! ④联系上文:你们觉得哪个句子也可以说明无风花也在动呢?
3)“在阳光照射下,每一朵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
①这里的波浪什么?为什么感觉象在大海上翻腾?(在阳光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阴影更衬托出花的艳丽和明亮,就仿佛无数波浪在碧绿的大海上翻腾。)
②指导看图片。
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来想象花"象潮水一般地动,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的磅礴气势。
4)“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①谈体会(伸张、扩张) 闭上眼睛,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所以的树都在——长、所有的花都在——开!这何止是花在开,树在长呀,这分明是一种生命在——流淌、跃动、流露、涌动啊!)
②指名读③作者看到这一片的海棠花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想象,作者越看得出神,联想就越丰富。
④让我们再次感受这生机勃勃的海棠吧!齐读!
5)“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朵花都在微风中,显示着自己的喜悦。”① 理解“炫耀”、“鼎盛”
② 你有炫耀过自己的时候吗?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可是这树这花也在炫耀,它们在炫耀什么?(花开得旺盛,开得美用课文中一个词就是“鼎盛”板书学习“鼎盛”一词) ③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或一朵花,你会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自己的喜悦呢?
④能不能带着这种自豪而又喜悦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指名读。
⑤展示海棠,看了这海棠花,你有什么感受?⑥齐读。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赞叹一起读吧!
过渡语:有潮水必然有潮声,那么什么是花潮的潮声呢?
6)“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①出示句子自由读。
②指导朗读。读出轻柔而有生命力的语感。男女生错落有致地读。
③这里写了那么多声音,充分显示了花开得很闹,体现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
7)“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这说明这片海棠花面积很大,把这一大片海棠比喻为“红云”、“红海”,我想这个海面不会水平如镜,而是起起伏伏,正像海潮一样。
三、朗读,升华情感。
1、引语:作者去看海棠花,并由大片海棠花联想到了红云、红海、潮水、翻腾的波浪和午夜的潮声,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磅礴生命力的美,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花的吗?(心潮澎湃,爱花,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2、让我们带着对海棠的喜爱与赞赏来朗读这段课文。
四、课堂作业:摘抄2-3句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文句。
五、课外作业: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学习提示”。
2、 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3、 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齐背第4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三四段,由“潮”生“潮”,提升审美境界
1、师:作者可以把花之盛比喻为“潮”,那么课文中写到看花人之多,看花人议论之多,我们也可以比喻成什么?请你也来作个比喻并说说为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研讨题,并找出看花人心情和动作的词句。
3、交流:
“人潮”:
①课文第4自然段写了观花人之多(“接踵摩肩”,“多极了”);
②写了不同的人观花的不同情形,
看似矛盾的心情:“觉得置身于花海中,哪儿都好。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去。”“觉得一棵比一棵更好,美不胜收。”
看花的不同动作:大方——驻足观赏;贪心重—— 一嗅,再嗅
师:这“贪心”说明了什么?(想尽量多领略花的美)
③
老爷爷
低吟
老奶奶
珍惜
青年们
好像参加盛会
小学生
被花海迷住了
“心潮”:“回家路上,听到很多人人纷纷议论”
想像人们会议论些什么?请从课文中写到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孙孙”、“青年”“小学生”、“大方的人”、“贪心重的人”……任选一位,根据课文的描写作联想。
4、 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美丽的春色无边无际,令人仿佛置身于春的海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正如春光灿烂。)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写花的旺盛的生命力,引出“花潮”,同时又捕捉了不同人的性别、年龄、个性等表现出他们的共同特征——爱花。再进而从观花人的议论之多(“纷纷议论”)引出观花人的“心潮”,最终把议论归结为自己默念的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这一大片海棠,这在兵荒马乱的年头,民不聊生的岁月可能吗?有如花的盛世,才有这繁花如潮,这春光是自然界的喜光,也是新时代的喜光。盛世如花,花如潮,圆合题意,蕴意深长。于此,作者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的手法,因小见大,寄意于物,从“看花”小事中悟出深刻哲理。
四、学习单元提示,区别联想与见闻
1、 自由读单元提示,了解什么叫联想,怎样区分联想与见闻。
2、 完成课后第4题。
花潮(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 各种声音
花潮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赏花——不同身份 不同特点
感受——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4、花潮教案教学设计
花 潮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让我们齐读课题。你们是怎么理解课题的?把花比做海洋很常见,可是把花比做潮水就不多见了。 你们见过潮水吗?你印象中的潮水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的,气势磅礴的,翻滚的,有潮声的......)
课文哪些方面描写让你感觉到这的确是一片花潮?
1、指名说,随机板书:多 有动感 有声音
2、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花潮呢?
请同学门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你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好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来说说是怎样的花潮。在课题前加( )
3、交流并板书:迷人的美丽的气势磅礴的有生命力的有声有色的......
4、教师小结:迷人、美丽、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也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把海棠花比作潮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5 、再次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海棠花磅礴生命力的语句,用“—”划出来,并想办法把它读好,想想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花潮的生命力的。可以小组交流。
着重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句1“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1、谈体会
师:松柏、梧桐、竹子都是绿的,也都是高大的,分别用“苍、翠、碧、修”4个修饰词,写法有变化,用拟人的手法说他们“挽不住游人”,不是说这些事物不美丽,而是衬托出那盛开的海棠太吸引人了。
2、感情朗读
句1: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指名有感情地读,理解"鼎盛时代"(正当兴旺或强壮,这里指海棠花正在盛开时节),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花开的茂盛,显示生命的旺盛,同时反映赏花认得喜悦)
B、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或一朵花,你会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自己的喜悦呢?
D、交流想象。
E、小结过渡:这么多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喜气洋洋的感觉。我们就有感情的把这句话读好
句2: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出示句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1、2两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这里的波浪什么?为什么感觉象在大海上翻腾?(在阳光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阴影更衬托出花的艳丽和明亮,就仿佛无数波浪在碧绿的大海上翻腾。
过渡语:作者看到这一片的海棠花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想象,我们把由看到、听到所引起的想象称之为联想。(板书:联想)作者越看得出神,联想就越丰富,仿佛……
C、齐读第三句。
D、再次投入的齐读。
E、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小结语:是啊,大家的想象是多么的美,但这一切都来自于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
F、我们用朗读来体现海棠花这种旺盛得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过渡语:有潮水必然有潮声,那么什么是花潮的潮声呢?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A、你读懂了什么(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都是轻柔的,但是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B、花丛中传出的各种声音是作者听到的吗?那么海上午夜的潮声也是作者听到的吗?
师:花的海洋中花在动,花的阴影在动,象波浪在海上翻腾,花丛中闯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有声有色,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三、朗读,升华情感。
1)引语:作者去看海棠花,并由大片海棠花联想到了红云、红海、潮水、翻腾的波浪和午夜的潮声,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磅礴生命力的美,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花的吗?(心潮澎湃,爱花,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2)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课文。
3)美好的事物总想永远留在心头,美妙的文章当然愿意印在脑中,把文辞优美的词句背下来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把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吧。
四、课堂作业:摘抄2-3句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文句。
五、板书设计
花 潮
多
有动感
有声音
资料提供者:吴海霞
5、《花潮》教学设计
《花潮》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
“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个词语意思。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1)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讨论:
(1)远看。“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
(2)近看。“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
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的喜悦。)
(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
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
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作业 。
1、《作业 本》第1、2、3、7题。
2、背诵第2段。
3、预习课后题2。
4、补充一些分辨“见闻与联想”的片段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
1、《作业 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各种声音
花潮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赏花——不同身份 不同特点
感受——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6、《花潮》教学设计
花潮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此是作者的联想。
2 学会生字9 个,理解词语26个。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 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这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的不同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当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
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2 初读课文。
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 个问题。
讨论,交流答案。
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理解词语。
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
给课文分段。
4 学习课文第一段。
请3个学生 分读第一段。
讨论。
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
熟读这一自然段。
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
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
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1、2、3题。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第二段,认识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并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第二段。
听录音,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作者到圆通公园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各是怎样的?
用“-------”和“———”划出有关的句子。
讨论:从课文中的哪两个词去找、划?
找到句子读一读。
学习重点句。
找出课文把花的茂盛比喻成潮水的句子。
为什么说花如潮?
读句子,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用“——”划出作者的联想。
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阅读“单元提示”。
什么是见闻?什么是联想?
联想常常用“好像”“仿佛”一类词语引出。
注意区分比喻的形式出现。作者的心理活动,而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
读句,品句。
自由读课文,找找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
诵读,体会句子好在哪里。
熟读,背下来。
概括段意。
指导背诵第二段。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3、4、5题。
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课文第三段,注意作者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 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3 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第三段。
听第5自然段录音,思考:边听边划出写看花人心情和动作的语句。
讨论。
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展览品地向别处走去。
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
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也不同。
圈出动词来交流。
读这一自然段课文。
听第6自然,按课文内容填表,完成作业本第5题。
这几类人物看花时的神情和动作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
2 学习课文第四段。
齐读课文。
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3 总结课文。
把课文分成4段,写出各段的段意,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6题。
朗读全文。
4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6题。
听写词语,指名写在灯片上,全班校对。
依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个场景,写出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的特点来。
7、《花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
“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个词语意思。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1)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讨论:
(1)远看。“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
(2)近看。“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
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的喜悦。)
(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
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
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作业 。
1、《作业 本》第1、2、3、7题。
2、背诵第2段。
3、预习课后题2。
4、补充一些分辨“见闻与联想”的片段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
1、《作业 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各种声音
花潮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赏花——不同身份 不同特点
感受——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8、《花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
“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个词语意思。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1)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四、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讨论:
(1)远看。“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
(2)近看。“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
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的喜悦。)
(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
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
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作业。
1、《作业本》第1、2、3、7题。
2、背诵第2段。
3、预习课后题2。
4、补充一些分辨“见闻与联想”的片段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各种声音
花潮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赏花——不同身份 不同特点
感受——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9、《花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让我们齐读课题。你们是怎么理解课题的?你们见过潮水吗?你印象中的潮水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的,气势磅礴的,翻滚的,有潮声的......)那么课题为什么能把海棠花比作潮水呢?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描写中感觉到这的确是一片花潮?
(二)交流、讨论并整理。
1、指名说,相机板书:多有动感有声音
2、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花潮呢?
(三)再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你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好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来说说是怎样的花潮。在课题前加()
1、交流并板书:迷人的美丽的气势磅礴的有生命力的有声有色的......
2、教师小结:迷人、美丽、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也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把海棠花比作潮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3、再次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海棠花磅礴生命力的语句,用--划出来,并想办法把它读好,想想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花潮的生命力的。
着重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句1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指名有感情地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B、理解鼎盛时代、炫耀,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或一朵花,你会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自己的喜悦呢?
C、打开课件,出示海棠花图片。
D、交流想象。
E、小结过渡:这么多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喜气洋洋的感觉。我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F、齐读。(不刻意追求齐整,按自己的理解朗读)
句2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出示句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1、2两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这里的波浪什么?为什么感觉象在大海上翻腾?(在阳光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阴影更衬托出花的艳丽和明亮,就仿佛无数波浪在碧绿的大海上翻腾。)指导看图片。
C、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来想象花象潮水一般地动,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的磅礴气势。齐读1、2两句。
D、过渡语:作者看到这一片的海棠花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想象,我们把由看到、听到所引起的想象称之为联想。(板书:联想)作者越看得出神,联想就越丰富。
E、齐读第三句。
F、再次投入的齐读。
G、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
小结语:是啊,大家的想象是多么的美,但这一切都来自于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
H、你能用朗读来体现海棠花这种旺盛得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吗?
I、自由读、男女声分读、集体读(用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感情的方式来读,不刻意追求一致。)
过渡语:有潮水必然有潮声,那么什么是花潮的潮声呢?
句4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导朗读。读出轻柔而有生命力的语感。男女生错落有致地读。
三、朗读,升华情感。
1)引语:作者去看海棠花,并由大片海棠花联想到了红云、红海、潮水、翻腾的波浪和午夜的潮声,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磅礴生命力的美,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花的吗?(心潮澎湃,爱花,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2)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课文。
四、课堂作业
:摘抄2-3句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文句。
五、课外作业:背诵第四自然段。◆
10、《花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花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让我们齐读课题。你们是怎么理解课题的?你们见过潮水吗?你印象中的潮水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的,气势磅礴的,翻滚的,有潮声的......)那么课题为什么能把海棠花比作潮水呢?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描写中感觉到这的确是一片花潮?
(二)交流、讨论并整理。
1、指名说,相机板书:多有动感有声音
2、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花潮呢?
(三)再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你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好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来说说是怎样的花潮。在课题前加()
1、交流并板书:迷人的美丽的气势磅礴的有生命力的有声有色的......
2、教师小结:迷人、美丽、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也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把海棠花比作潮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3、再次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海棠花磅礴生命力的语句,用--划出来,并想办法把它读好,想想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花潮的生命力的。
着重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句1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指名有感情地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B、理解鼎盛时代、炫耀,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或一朵花,你会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自己的喜悦呢?
C、打开课件,出示海棠花图片。
D、交流想象。
E、小结过渡:这么多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喜气洋洋的感觉。我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F、齐读。(不刻意追求齐整,按自己的理解朗读)
句2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出示句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1、2两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这里的波浪什么?为什么感觉象在大海上翻腾?(在阳光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阴影更衬托出花的艳丽和明亮,就仿佛无数波浪在碧绿的大海上翻腾。)指导看图片。
C、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来想象花象潮水一般地动,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的磅礴气势。齐读1、2两句。
D、过渡语:作者看到这一片的海棠花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想象,我们把由看到、听到所引起的想象称之为联想。(板书:联想)作者越看得出神,联想就越丰富。
E、齐读第三句。
F、再次投入的齐读。
G、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
小结语:是啊,大家的想象是多么的美,但这一切都来自于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
H、你能用朗读来体现海棠花这种旺盛得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吗?
I、自由读、男女声分读、集体读(用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感情的方式来读,不刻意追求一致。)
过渡语:有潮水必然有潮声,那么什么是花潮的潮声呢?
句4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导朗读。读出轻柔而有生命力的语感。男女生错落有致地读。
三、朗读,升华情感。
1)引语:作者去看海棠花,并由大片海棠花联想到了红云、红海、潮水、翻腾的波浪和午夜的潮声,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磅礴生命力的美,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花的吗?(心潮澎湃,爱花,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2)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课文。
四、课堂作业:摘抄2-3句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文句。
五、课外作业:背诵第四自然段。
11、12册《花潮》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十二册〈〈花潮〉〉第一课时
陈慧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文中的联想,能分辨有些句子的见闻和联想。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节中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大家知道昆明吗?那是个怎样的城市?师:是呀,昆明四季如春,是全国最大的花市。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山上有个圆通公园,公园里景色怎样?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
出示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遇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找出写花潮的段落和人潮的段落,按“花开----花潮----人潮----感受”分段。
检查
三、学习第一段
圆通公园的景色怎样呢?读读第一段。(景色美有亭)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一1个字表示一种景物,简洁而有韵味。)齐读。最美的海棠花,找出写海棠花的词。
过渡:花团锦簇的海棠吸引了作者前去观赏,让我们也跟着去欣赏一番。
四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各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2、交流
3、引读法读这一段。
4、用感叹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啊,海棠花真美啊!真是美不胜收!)
5、你从那些地方看出花很美的?请学生充分说。
6、重点句点一句出示一句:
(1)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用词富有变化)
(3)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炫耀,显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开的旺盛,同时也反映赏花人的喜悦。)
(4)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
7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真是花如潮水般涌动,扑面而来。这句话中海棠花是作者亲眼看到的,而那片花潮是作者感到想到的。下面老师读看到的,同学读想到的。)
8、 看到和想到的之间用什么词连接?小结:我们把作者直接看到听到的称为见闻,把所见所闻引起的想法称为联想。见闻和联想之间常常用“好象、仿佛”连接。
学习提示 齐读
假如这些句子只是写见闻或只写联想,效果会怎样?(有了联想,内容就丰富生动。见闻与联想融为一体,引起读者无限遐想。)
9、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分辨见闻与联想
联想与比喻:联想就是感到想到的,比喻就是由联想引起产生的,但联想并不都以比喻出现。
朗读:午夜的潮声怎样的,该怎么读?指读,女生读。
10、发挥联想,补充句子: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好像
黄莺的歌声,仿佛
,好像
1
1、作者把见闻和联想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了海棠花的美。把文辞优美的词句背下来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自由背,指名背。
1
2、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海棠花的美,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填空:作者到圆通公园看花,,远看是 ,近看,每棵树都在 ,每一朵花都在 。听到的有花下的 声,有花从中 声,有 歌声,还有看花人的 声、
声、 声。
小结:这节课欣赏了海棠花的美,还学习了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提高了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
六、拓展练习,培养阅读能力
出示一段话,分辨见闻和联想。
读一读,感受美。
资料提供者:张桂明
12、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教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教学设计
邻水县合流镇中心小学
集体备课登记表
学校:合小年级:五年级(上)学科:语文课时编号:03
备课时间
2011.8.29主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第1周
课题2、古诗两首教材页码P5-6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自学提示(四个明确)1.学习第一首古诗。2.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3.会认生字词,会背、会正确默写古诗。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预设1、第二句学生不易理解诗意。2、诗句翻译不够连贯。
解决办法预设1.“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2.借用工具书
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交流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
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
生默记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自由读大声朗读古诗,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二)同桌互读,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
(三)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机会哟,看谁最棒)
四先学
1.学生自学,读书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流程个人二次备课
2.教师巡视,监督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
五后教
(一)比读生字词语。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后进生)
江畔倚簇
1.不会认读的兵教兵2.齐读
(二)比写生字
1.交流怎样记住它们
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行听写,如有错在组长处再听写
(三)比读古诗
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情况
(四)比理解诗意
1.指明反馈,其他可补充
2.齐读板书
五当堂训练
1.默写古诗
2.评价书写
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教学反思
资料提供者:张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