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口袋阵教学设计一等奖

《16口袋阵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6口袋阵教学设计一等奖

1、16口袋阵教学设计一等奖

1.通过了解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3.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或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的事情吗?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遭受过无数次外国列强的入侵。但是,我们也曾出现过许许多多抗击外敌的英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答案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4.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引导学生说出:戚继光打败了倭寇。)

5.你知道戚继光是谁?倭寇是什么样的人吗?

“倭寇”是指日本强盗、侵略者。“倭”就是指日本,“寇”是强盗、侵略者的意思。明朝时,日本海盗和侵略军经常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老百姓把他们叫做“倭寇”。戚继光就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名将。

6.那么,“口袋阵”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课文,看戚继光是怎样布下口袋阵、打败倭寇的。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辅导,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读准生字的拼音。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除四个多音字以外)。开火车读,请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学习四个多音字。

①出示词语卡,读多音字所在的词语:将士埋伏投降

读准jiàng mái xiáng

②你知道这四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吗?

指导:“将”还读jiāng,将来,将军

“埋”还读mán,埋怨

“降”还读jiàng,降落伞

请小老师带读多音字,给多音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练习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每个字的各部分及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范写“区”:横、撇、点、竖折。左三包的字,从上到下写,最后一笔是竖折。

2.练习写好每个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字、错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在同一个字中指出写得最好的一个,鼓励学生写好字。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阅读有关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资料情况。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资料。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戚家军”。

二、质疑入手,学习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讲了戚继光的生平故事。大家已经学会查找资料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戚继光抗击倭寇,有“常胜将军”之称,就是因为他智勇双全、善于用兵。

关于“口袋阵”,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将学生的问题分类记在黑板上。主要问题可能有: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2)怎么摆“口袋阵”?

(3)“口袋阵”有什么作用?

3.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看课文哪部分是写“口袋阵”的。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大败倭寇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

三、研讨问题,感悟内容。

1.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合作学习,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读课文、讨论问题,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是最佳合作小组。

2.学生读课文,讨论问题。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3.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认清战前形势:倭寇有两千多人,准备跟戚家军“决一死战”;而戚家军只有一千多人。

讨论:这时,如果硬拼行不行?形势紧急而又对我们不利,可能有的人会慌张起来。戚继光呢?

读“他十分沉着,想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妙计”。“沉着”是什么意思?从“沉着”“想出妙计”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位什么样的将领?

(2)怎样摆“口袋阵”?

读句子:他让这一千多名将士埋伏在大田周围的山上,摆成了一个“口袋阵”。为了隐蔽,还让每个人手里都举着松树枝,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松林。

我们也来当小小军事家,画一画“口袋阵”的地形和用兵图。先自己画,然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

评价学生画的“口袋阵”。教师可以画“凹”字形图示意。

(3)“口袋阵”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情形。

②指导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倭寇进了“口袋”后,被从四面冲下的戚家军杀得人仰马翻的情形。“将士们纷纷扔掉松树枝,像下山的猛虎,一齐冲向敌人。”要读得有气势,速度稍快。说一说倭寇“吓蒙了”“乱了阵脚”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深化拓展。

1.读最后一自然段。

2.想一想,除了“口袋阵”,当时还有什么可以大败倭寇的办法吗?

讨论感悟:在当时时间紧、我军兵力少的情况下,戚继光利用大田周围是山的地形摆下口袋阵,让敌人进了“口袋”后一举歼灭,真是以少胜多的妙计!

3.拓展认识:“口袋阵”又叫诱敌深入、设下包围圈。是在军事战斗中经常用到的战术。我们唱过《英雄王二小》的歌,王二小把日本鬼子领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这个包围圈,就是口袋阵。王二小为了让八路军消灭敌人,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还有许多利用口袋阵或其他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以后我们可以从书上读到。你从课外书上读到,或听大人们讲过这样的故事吗?

4.深化主题:

戚继光看到老百姓受倭寇祸害,决心平定倭寇。他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思就是,我并不想做大官,只想把倭寇赶走,让老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他十三年驰骋万里海疆,南北追杀,倭寇见了他望风而逃。最后,他把倭寇赶出了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戚继光这样保卫祖国、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建设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外国才不敢侵略我们。

5.朗读全文。

五、作业

2、16口袋阵教学设计

1.通过了解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3.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或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的事情吗?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遭受过无数次外国列强的入侵。但是,我们也曾出现过许许多多抗击外敌的英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答案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4.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引导学生说出:戚继光打败了倭寇。)

5.你知道戚继光是谁?倭寇是什么样的人吗?

“倭寇”是指日本强盗、侵略者。“倭”就是指日本,“寇”是强盗、侵略者的意思。明朝时,日本海盗和侵略军经常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老百姓把他们叫做“倭寇”。戚继光就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名将。

6.那么,“口袋阵”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课文,看戚继光是怎样布下口袋阵、打败倭寇的。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辅导,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读准生字的拼音。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除四个多音字以外)。开火车读,请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学习四个多音字。

①出示词语卡,读多音字所在的词语:将士埋伏投降

读准jiàng mái xiáng

②你知道这四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吗?

指导:“将”还读jiāng,将来,将军

“埋”还读mán,埋怨

“降”还读jiàng,降落伞

请小老师带读多音字,给多音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练习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每个字的各部分及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范写“区”:横、撇、点、竖折。左三包的字,从上到下写,最后一笔是竖折。

2.练习写好每个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字、错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在同一个字中指出写得最好的一个,鼓励学生写好字。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阅读有关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资料情况。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资料。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戚家军”。

二、质疑入手,学习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讲了戚继光的生平故事。大家已经学会查找资料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戚继光抗击倭寇,有“常胜将军”之称,就是因为他智勇双全、善于用兵。

关于“口袋阵”,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将学生的问题分类记在黑板上。主要问题可能有: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2)怎么摆“口袋阵”?

(3)“口袋阵”有什么作用?

3.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看课文哪部分是写“口袋阵”的。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大败倭寇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

三、研讨问题,感悟内容。

1.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合作学习,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读课文、讨论问题,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是最佳合作小组。

2.学生读课文,讨论问题。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3.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认清战前形势:倭寇有两千多人,准备跟戚家军“决一死战”;而戚家军只有一千多人。

讨论:这时,如果硬拼行不行?形势紧急而又对我们不利,可能有的人会慌张起来。戚继光呢?

读“他十分沉着,想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妙计”。“沉着”是什么意思?从“沉着”“想出妙计”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位什么样的将领?

(2)怎样摆“口袋阵”?

读句子:他让这一千多名将士埋伏在大田周围的山上,摆成了一个“口袋阵”。为了隐蔽,还让每个人手里都举着松树枝,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松林。

我们也来当小小军事家,画一画“口袋阵”的地形和用兵图。先自己画,然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

评价学生画的“口袋阵”。教师可以画“凹”字形图示意。

(3)“口袋阵”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情形。

②指导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倭寇进了“口袋”后,被从四面冲下的戚家军杀得人仰马翻的情形。“将士们纷纷扔掉松树枝,像下山的猛虎,一齐冲向敌人。”要读得有气势,速度稍快。说一说倭寇“吓蒙了”“乱了阵脚”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深化拓展。

1.读最后一自然段。

2.想一想,除了“口袋阵”,当时还有什么可以大败倭寇的办法吗?

讨论感悟:在当时时间紧、我军兵力少的情况下,戚继光利用大田周围是山的地形摆下口袋阵,让敌人进了“口袋”后一举歼灭,真是以少胜多的妙计!

3.拓展认识:“口袋阵”又叫诱敌深入、设下包围圈。是在军事战斗中经常用到的战术。我们唱过《英雄王二小》的歌,王二小把日本鬼子领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这个包围圈,就是口袋阵。王二小为了让八路军消灭敌人,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还有许多利用口袋阵或其他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以后我们可以从书上读到。你从课外书上读到,或听大人们讲过这样的故事吗?

4.深化主题:

戚继光看到老百姓受倭寇祸害,决心平定倭寇。他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思就是,我并不想做大官,只想把倭寇赶走,让老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他十三年驰骋万里海疆,南北追杀,倭寇见了他望风而逃。最后,他把倭寇赶出了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戚继光这样保卫祖国、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建设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外国才不敢侵略我们。

5.朗读全文。

五、作业

3、口袋阵习题教学设计

班级 姓名

☆摘葡萄。(选葡萄里的字填空。)

☆用圆中的偏旁写字,并组词。

☆口头说话。

战士们冲向敌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人手持松枝,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地绿油油的,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枝随风轻摆,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袋阵》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认识20个生字、会书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认读12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

2、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口袋,说说口袋可以装什么?

2、在明朝的时候,倭寇经常入侵东部,倭寇是指日本还盗,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购物,威继光奉命去平定他们,在一次战域中威继光身边只剩下一千多人,他就利用口袋可以装东西的原理,布了一个口袋阵,让倭寇们自投罗网,取得了胜利。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

2、同桌互读认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3、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前鼻音:侵、军、战、隐

后鼻音:奉、将、令、蒙、降

多音字:  蒙    将    降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爱戴  沉着   隐蔽   寂静

以少胜多   人仰马翻

倭寇  入侵   地区   奉命

军队   纪律   作战

准备  其他   将士   隐蔽

一声令下   投降   蒙了

5、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试

6、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7、指名学生朗读,把课文读正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去、均、纪、律、备、令、杀、投

学生认读

2、给这些生字组词

3、学生识记生字(多种方法识记)

4、教师指导书写

5、学生作业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

体会威继光是一个沉着冷静,智勇双全的将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读生字词

2、出示有生字的句子读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威继光的军队被人们称为“威家军”?

(3)什么叫爱戴?你能用爱戴说一句话吗?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2—4自然段

(1)学生读2自然段

教师提问:

——你知道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谁和谁打仗)

——什么叫决一死战?双方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这种情况下,威继光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在书上找一找。读出来。

——他以少胜多的妙计是什么?为什么让每个人的手上都举着松树枝呢?

(2)师范读、学生读

(3)学习3—4自然段

—倭寇怎么想?怎么表现?

—为什么要用“涌”字?

—那句话写隐蔽工作好?读一读。

—为什么要在“口袋”上加引号。

—这次战斗结果如何?

(4)学生读3_4段

出示重点句:

将士们纷纷仍掉松树枝,像下山猛虎,一齐冲下敌人.

学生读

用像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构想

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在读法布尔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读完这一切,我们真的想说: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呀!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

其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教学重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螳螂捕食蝗虫

2、听了这个片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

3、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课前已搜集了很多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对法布尔的事迹有了大致了解。)

4、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资料的获得有多种方法: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等。)

5、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

出示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指名读、齐读课题

(通过《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富有诗意的语言和他敏锐的观察力。当学生互相交流了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后,对法布尔就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进行评议,评议重点是生字字音是否读准

3、教师出示重点词卡检查:浓厚、训斥、迷恋、怒气冲天。

(本环节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自学、学生之间的评议及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扫除生字障碍)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对小时候的法布尔有哪些了解?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2、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对法布尔有了初步了解,对课文大致内容有了整体感知)

(四)、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由读

2、3段。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

说明:依据学生当时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结合重点做相机的调控。师生共读、共议。交流的重点内容及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法布尔观察昆虫很着迷。我是从“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观察昆虫,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生: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这一句感受到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我从“终于”这个词感受到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师: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生:草丛里的小虫子叮咬他,他又疼又痒,但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忍着一动不动。

生:他发现纺织娘了,猛地往前一扑,可纺织娘一下蹦走了,法布尔膝盖都摔破了。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

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学生很高兴)

师读第二段,加上录音(呼喊的声音):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

生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这只虫子真可爱!三天前,你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原来是它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位歌唱家的?

生:我在草丛中趴了三天,才抓到了它。

师:看来,找到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难怪你这么高兴呢!

生练读法布尔的话。(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有的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好像真的捏着那只好不容易捉来的纺织娘。)

(教师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学生练读

2、3段

齐读

2、3段

师: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出示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采用变序设计,立体解读文本,第一段并不需过多地讲解,只是当学生通过这件事更深地了解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再读第一段,实际上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印象进行了归纳,但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2、法布尔的故事可多啦!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4、

5、6段,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写上批注,并多读几遍。

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师相机指导:看看书上的插图,想一想,法布尔趴在岸上,都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师(相机互动交流)我觉得这一句有些问题,我想改一下:“……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小小的甲虫。”因为我觉得小甲虫怎么能比作珍珠呢?

(引导学生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削弱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

(引入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话。

(在对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再次回到第一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第一段在文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

爸爸的训斥削弱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吗?

自读最后一段。

大家预习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师补充资料: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

法布尔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读、齐读第一句话。

(这部分语言比较简洁概括,为学生自己创生语言提供了较大空间。教学中,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迷恋”这个词有了深刻印象的感悟)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甚至了解昆虫的内心世界。

听一段《昆虫记》的录音——花金龟的内心世界

他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展现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

师:(配乐)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些写虫子的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不能不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他取得的成就,是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探察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啊!

齐读最后一段

(在音乐声中,教师充满诗意的小结、饱含深情的话语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这一环节,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五)、拓展引申文本,追求超越升华

1、再读课题,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

2、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你准备怎样设计?

(教学首尾呼应,形成情感体验的“磁场”,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出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齐读

这是法布尔的精心独白,相信对我们同学们也会有所启迪。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4、作业: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览

(在教学中力求多角度拓展学生学习课文的渠道,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资料提供者:

6、自主选择,主动发展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时设计力图以“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营造主动发展的环境,留给主动发展的空间。

目标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讲述法布尔儿童时期迷恋昆虫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探索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就是法布尔精神。本课课后思考讨论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他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找出课文中与“浓厚兴趣”相近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它们的意思。会写“浓”等11个生字,会认“限”等13个生字,学习多音字“中”。

从教学目标上可以看出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的探究来实现。

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探究

1、上节课,我们读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他是——(板书:法布尔)

谁来说说小时侯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相机板书:迷恋)

2、令法布尔迷恋的昆虫世界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到资料,谈谈昆虫世界给你留下的印象。

3、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昆虫的资料,注意观察。(展示CIT课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交流信息,利用图片、声音、色彩等媒体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兴趣,进而使其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问题探究、体验过程

1、通过大家细心地观察和发现,我们体会到昆虫世界原来是这么的神奇。那小法布尔是怎样观察和发现的,怎样迷恋昆虫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找出与“浓厚兴趣”有关的语句来说说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

(设计意图:以读感悟,读中熏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故事富有童趣,构思精巧,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这是教学这一课时力图落实和体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理解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板块有助于形成多元阅读理解,让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1)个体学习

(2)小组合作

(3)组际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提炼学习方法,如看图法、联想法、抓住重点词句法、进入情景法)

(相机导读、板书重点词语如:无论是……还是……都

一动不动

小心翼翼

浓厚的兴趣

无限的好奇心

静静地观察)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合作学习,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接着通过组际互动,引导读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这过程中渗透提炼来自学生群体的学习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法布尔这样的迷恋昆虫,怪不得到了后来,他成了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谁来说说法布尔迷恋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再创情景、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形象教学十分重要。在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给你什么启发?”时,出示法布尔的形象,并且设计了这样的思维训练: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如你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样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三、利用文本、触发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供给系统,也不仅是学生主题的规划与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以及师生获得的各种体验,一言蔽之应是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系统。一个学习主题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更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培养学生真正内在的兴趣。)

四、拓展作业、延伸学习

提供选择性作业:作业超市——我选择,我喜欢

(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完成)

1、把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种方法来表达对法布尔的敬意;

3、找找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上,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说、听、写、做、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7、二下16课《口袋阵》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3.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或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的事情吗?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遭受过无数次外国列强的入侵。但是,我们也曾出现过许许多多抗击外敌的英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答案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4.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引导学生说出:戚继光打败了倭寇。)

5.你知道戚继光是谁?倭寇是什么样的人吗?

“倭寇”是指日本强盗、侵略者。“倭”就是指日本,“寇”是强盗、侵略者的意思。明朝时,日本海盗和侵略军经常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老百姓把他们叫做“倭寇”。戚继光就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名将。

6.那么,“口袋阵”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课文,看戚继光是怎样布下口袋阵、打败倭寇的。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辅导,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读准生字的拼音。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除四个多音字以外)。开火车读,请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学习四个多音字。

①出示词语卡,读多音字所在的词语:将士埋伏投降

读准jiàng mái xiáng

②你知道这四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吗?

指导:“将”还读jiāng,将来,将军

“埋”还读mán,埋怨

“降”还读jiàng,降落伞

请小老师带读多音字,给多音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练习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每个字的各部分及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范写“区”:横、撇、点、竖折。左三包的字,从上到下写,最后一笔是竖折。

2.练习写好每个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字、错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在同一个字中指出写得最好的一个,鼓励学生写好字。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阅读有关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资料情况。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资料。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戚家军”。

二、质疑入手,学习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讲了戚继光的生平故事。大家已经学会查找资料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戚继光抗击倭寇,有“常胜将军”之称,就是因为他智勇双全、善于用兵。

关于“口袋阵”,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将学生的问题分类记在黑板上。主要问题可能有: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2)怎么摆“口袋阵”?

(3)“口袋阵”有什么作用?

3.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看课文哪部分是写“口袋阵”的。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大败倭寇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

三、研讨问题,感悟内容。

1.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合作学习,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读课文、讨论问题,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是最佳合作小组。

2.学生读课文,讨论问题。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3.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认清战前形势:倭寇有两千多人,准备跟戚家军“决一死战”;而戚家军只有一千多人。

讨论:这时,如果硬拼行不行?形势紧急而又对我们不利,可能有的人会慌张起来。戚继光呢?

读“他十分沉着,想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妙计”。“沉着”是什么意思?从“沉着”“想出妙计”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位什么样的将领?

(2)怎样摆“口袋阵”?

读句子:他让这一千多名将士埋伏在大田周围的山上,摆成了一个“口袋阵”。为了隐蔽,还让每个人手里都举着松树枝,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松林。

我们也来当小小军事家,画一画“口袋阵”的地形和用兵图。先自己画,然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

评价学生画的“口袋阵”。教师可以画“凹”字形图示意。

(3)“口袋阵”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情形。

②指导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倭寇进了“口袋”后,被从四面冲下的戚家军杀得人仰马翻的情形。“将士们纷纷扔掉松树枝,像下山的猛虎,一齐冲向敌人。”要读得有气势,速度稍快。说一说倭寇“吓蒙了”“乱了阵脚”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深化拓展。

1.读最后一自然段。

2.想一想,除了“口袋阵”,当时还有什么可以大败倭寇的办法吗?

讨论感悟:在当时时间紧、我军兵力少的情况下,戚继光利用大田周围是山的地形摆下口袋阵,让敌人进了“口袋”后一举歼灭,真是以少胜多的妙计!

3.拓展认识:“口袋阵”又叫诱敌深入、设下包围圈。是在军事战斗中经常用到的战术。我们唱过《英雄王二小》的歌,王二小把日本鬼子领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这个包围圈,就是口袋阵。王二小为了让八路军消灭敌人,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还有许多利用口袋阵或其他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以后我们可以从书上读到。你从课外书上读到,或听大人们讲过这样的故事吗?

4.深化主题:

戚继光看到老百姓受倭寇祸害,决心平定倭寇。他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思就是,我并不想做大官,只想把倭寇赶走,让老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他十三年驰骋万里海疆,南北追杀,倭寇见了他望风而逃。最后,他把倭寇赶出了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戚继光这样保卫祖国、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建设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外国才不敢侵略我们。

5.朗读全文。

五、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人物故事。

8、装满昆虫的口袋习题教学设计

班级 姓名

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二、我是火眼金睛,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浓( ) 隐( ) 限( ) 幕( )

脓( ) 稳( ) 很( ) 暮( )

斤( ) 蜗( ) 纺( ) 察( )

斥( ) 锅( ) 防( ) 查( )

三、我能按要求写出下列各词。

反义词:

四、我读懂了课文,我能解释粗体字词的意思并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着珍珠一般的“宝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能读短文并完成下列各题。

画蛋练功

中外美术史上有些事情,可以说常常相映成趣。

中国 唐代的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十二岁开始学画,五十多年没有间断过艺术生活。他画的人物精巧细致。传说他初学画时画过许多鸡蛋,因此以后画起圆圈来,信笔一挥,蛮像用圆规画成的,“令人看见惊栗”。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许许多多其他著名的画。据说他小时候学画也是从画鸡蛋、画苹果开始的。他的老师起初总是要他画这类东西。达.芬奇不耐烦的时候,老师就这样告诫他道:“别以为画蛋很简单、很容易,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是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例如把头抬高一点,或者把眼睛看低一点,这个蛋的椭圆体轮廓也大有差异。所以,如果要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多画蛋,那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手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等到手眼一致,那麼对任何形象都能应付自如,这个基础工作必须首先做好。”

达·芬奇听 从老师的话,一步步努力,终于成为卓越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西画史上都有这麼一桩逸事。这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1.我能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相映( ) 玲珑 ( ) 卓越( )

轮廓( ) 椭圆 ( ) 耐烦( )

2.我能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各词的意思。

相映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心所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介绍了 _______和_____。

9、《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步认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里,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什么?你们知道吗?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小时候在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是谁呢?

2、简介法布尔

3、揭示课题

法布尔怎么会如此的了解熟悉那么多的昆虫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法布尔,到《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读读法布尔的故事,看看你对他小时候会有哪些了解?注意边读边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想办法把它们读准确。

2、学生读课文划生字新词。

3、读了课文,你对法布尔小时候都有哪些了解?

4、引导说课文大意:谁能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刚才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还划出了很多的生字新词。现在,请你把这些生字新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1〉学生读生字词

〈2〉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6、指导理解词语

〈1〉同学们,这些词语中有一个成语,是什么呢?(小心翼翼)找一找它在课文中的哪个句子中。

指名说出来,再齐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你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2〉老师还发现“训斥”这个词不容易读准。看看这个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中出现的?

爸爸是怎样训斥他的呢?读出原句

师导:如果你想记住哪个词语,就可以像这样,把这个词放在句子中,多读几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你就更容易记住它了。这是记住词语的好办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几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提问相机板书:抓纺织娘,抓甲虫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他抓纺织娘的故事呢?(2、3)

3、学生自由朗读2、3自然段。

4、指名读2、3自然段

5、课件出示:妈妈,我在这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齐读这句话

想一想,法布尔手里拿着那只会唱歌的虫子,那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会怎样对妈妈说这句话呢?想一想,在横线上加上什么词语比较合适?

课件出示:我认为法布尔___________地说:“妈妈,我在这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6、法布尔对这只虫子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为了找到这只会唱歌的虫子,法布尔整整找了三天,在这三天里,他都可能做什么?

7、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抓纺织娘

迷恋

抓甲虫

10、《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按笔画笔顺把字写好。

4、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抓住描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词句进行品读;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法布尔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2.引导学生质疑: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浓厚隐藏

无限暮色观察欣赏训斥驱散迷恋怒气冲冲

(2)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②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全班交流自读课文所解决的问题。

5.了解关于法布尔的资料。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出示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四、指导课堂写字

1.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2.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

(二)学习课文。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对小时候的法布尔有哪些了解?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2、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由读2、3段,说说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

(依据学生当时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结合重点做相机的调控。师生共读、共议。)

重点引导理解的句子:

(1)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

(2)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可见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2、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3、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4、指导朗读2、3段。

5、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出示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6、法布尔的故事可多啦!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段,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写上批注,并多读几遍。

7、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看看书上的插图,想一想,法布尔趴在岸上,都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引导学生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他对昆虫是那样的迷恋,(引入第一段,齐读第一段话。)

8、爸爸的训斥削弱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吗?什么原因使法布尔没有因为爸爸的训斥而放弃自己喜欢的昆虫呢?请同学们自读最后一段。

9、大家预习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师补充资料: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

10、法布尔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读、齐读第一句话。(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甚至了解昆虫的内心世界。)

11、齐读最后一段

12、强烈的兴趣使法布尔最终成了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引领人们去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一座富有创意的雕像,这座雕像是什么样的?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教师简笔画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口袋)

师:这沉甸甸的口袋里究竟装了什么?

13、(配乐)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些写虫子的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不能不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他取得的成就,是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探察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啊!

(四)拓展引申

1、再读课题,想想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

2、出示句子,齐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这是法布尔的精心独白,相信对我们同学们也会有所启迪。)

3、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你准备怎样设计?

(五)作业设计

1、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览。

2、你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写一写。

11、《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地痴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请看大屏幕,(出示词语:(1)、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殿堂;(2)、训斥、迷恋、好奇(3)、无限、观察、隐藏)这些词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这些词语都和法布尔有关,小时候的法布尔是怎样的?用上一个或几个词来描述,说上几句话。(生自由说)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法布尔对昆虫十分喜爱,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迷恋(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迷恋)

2、那课文是通过哪些地方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6自然段,画出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句子并读一读,可以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3、(学生汇报交流)能交流一下阅读的收获吗?同一段,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应段落)

A、“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1)、为什么能从这句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就这一句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法布尔会告诉妈妈什么?在这三天里,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什么?你愿意用读的方式表达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吗?带着你的想像你的感受你的体会读读。(指名读,齐读)

(2)、是呀!一天过去了,法布尔没有发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第二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那位歌唱家。到了第三天的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一天马上又要过去了,就在这时,他终于找到了——瞧:就是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课件出示: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

师:于是他高兴地激动地兴奋地对妈妈说——引读(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B:(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生物世界。”(指导朗读,相机理解“每到早晨”“一动不动”“趴”“静静地”字词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读?我想你一定有你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哪些词我们还要特别关注?)

(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谁能试着读读。读得轻一些,慢一些,别惊跑了昆虫。这回他读的时候,老师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让我们用心灵朗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齐读)

C:“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了……珍珠一般的宝贝”

这段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法布尔的这种心情?请你圈画出。(根据孩子的回答品词“小心翼翼”“欣赏”“珍珠一般的宝贝”)

(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谁能用上小心翼翼说一句话?

4、法布尔对昆虫的这份迷恋,当时他的父母理解他了吗?从哪看出?(他被爸爸训斥了)

爸爸是怎样训斥他的呢?谁来读一读?

5、在法布尔眼里“珍珠一般的宝贝”,爸爸却认为是“无用的玩意”那是他不理解儿子的心,他没有注意到这只甲虫有多么的漂亮,他不知道儿子发现这只甲虫有多么的不容易,他更不知道这小小的甲虫在儿子眼里是珍珠一般的宝贝啊。法布尔怎么会舍得扔掉这样一只漂亮的、辛辛苦苦得来的、这珍珠一般的宝贝呢?快来做做法布尔的代言人吧!劝劝爸爸,把这只可爱的甲虫留下来吧。如果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书中的语句就更好了。

6、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驱散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

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孩子们,如果让你当导演,拍一段法布尔的生活DV,你想,画面上出现镜头最多的会是什么?你会把镜头最后定格在哪?(引读: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两个衣袋全部做得高高鼓起,好像塞满了沉甸甸的昆虫。)

2、那么法布尔的口袋里面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塞满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说的词语。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

3、是呀!无论是从法布尔找纺织娘还是法布尔放鸭子时观察虫子、捉甲虫我们都能感受到法布尔这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像法布尔这样一生痴迷一样东西的人还有很多,你们知道的还有谁?(生自由说)你从他们身上都学到了什么?如果让你们来为他们设计雕像,你会怎样设计?(生自由说,注意引导孩子说出设计的理由)

4、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呢?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法布尔一样,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后,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孜孜不倦,永不放弃。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寻“纺织娘”忘回家

浓厚的兴趣

放鸭痴迷昆虫受责骂

成为昆虫学家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